分享

时间与指尖的“约会” 藏式手工包的慢时尚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1-24

  拉萨,是一座让人来了便不想走的城市。很多人都说此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去一次拉萨。可是当问他为什么非去西藏不可时,他却又说不出缘由。吸引众人的是高原温暖的阳光吗?是随风轻舞的格桑花吗?还是令人艳羡的蓝天白云、森林湖泊?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拉萨包容了各种美以及可能性,正是“北上广”一族所追求的悠闲之城。

  徜徉在拉萨八廓街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时间仿佛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在和你捉迷藏。走着走着,一个下午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在八廓街上,你可以邂逅一缕阳光、邂逅一餐美食、邂逅蓝天白云,邂逅每一个邂逅。但是最吸引我的,却是背负在当地老百姓身上的,那一个个不同寻常、色彩缤纷的藏式手工包。

  稍微注意一下八廓街上的人流便不难发现,拉萨当地妇女在出行时喜爱背两种款式的包。年轻女性偏爱选择一种安装了木把手的手提包,这种包一般呈长方形,花纹为竖条状排列,样式、色彩都很大方,属于百搭款式。稍微上了年纪的女性则偏爱一种款式更为简洁的背包,这种包一般为水桶状,承重完全依靠顶端的两条布带,用色相对偏深色。背这种包的方式也很特别,将两条布带绕过脖子,用肩膀的力量与包的重量达成平衡,这样就可以腾出双手。

  藏式手工包很好地融合了功能性与观赏性,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机缘巧合,我们在八廓街上找到了一家专门制作藏式手工包的店铺。店主珠杰是藏式手工包制作的第四代传人,这个家族制作藏式手工包的记忆可以上溯到曾祖一辈。在店内,可以看到制作藏式手工包需要的原材料——彩色织布。“我的手艺都是从丈夫那里学来的,丈夫的家族就是编制手工包的。”珠杰的妻子罗布卓玛正在制作一款手工包。

  放牛时背的包、马背上驮盐的包、毛织袋子等各种手工包,根据需要出现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而在满足包的功能性后,人们开始沿用最传统的制作技艺,去追求手工包的观赏性,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在珠杰的店铺里,依然能看到他们手工织布、手工编织,一切都凭借一双灵巧的手。所以,当每个手工包被制作出来时,上面仍然沾染着匠人的指尖余温。这是一场时间与指尖的“约会”,人们正在用智慧演绎属于藏式手工包的慢时尚。

  本期《八廓街》,我们将以一个藏式手工包为索引,试图探寻、描绘一种独特的手工之美。

  从前的包 每一个都有故事 

  在过去物质生活匮乏的青藏高原,人们为了方便,在不同的领域制作不同的包,而且都是纯手工的,有专门为背包客的、僧人的定制的包,也有过林卡、搬家时使用的包……这些手工包不仅使用性强,质量也很好,而为了美观,在制作工程中,人们也会在包的边缘和包面上编织不同颜色的图案。

  一名制作传统手工包师傅介绍,在过去的高原,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同领域使用的包,大概有20多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很多传统的手工包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传统手工包吧!

  杰姆、嗒卓、擦加 

  牛背、马背上的包 

  “杰姆”是一种过去乃至现在在牧区很常见的包,这类包主要是在牧民搬家时使用。牧民逐水草而居,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需要搬家,在这过程中,牧民会把盐、奶渣面之类东西放在“杰姆”里,然后托在牦牛的牛背上进行托运。因为“杰姆”主要托运的工具是牦牛,所以也可以称为牦牛包。为了平衡重量,“杰姆”由两个大小、形状、图案一致的包组成,中间会用两条皮带或氆氇连接起来。左右两边的包的重量必须一致,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平衡,而且也不会失重。“嗒卓”跟“杰姆”类似,用途及使用方法和“杰姆”一样。不同的是,“嗒卓”的托运工具是马,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嗒卓”为马包。

  有一种叫“擦加”的包,形状和款式同“杰姆”一样,是专门用来装盐和碱的传统手工包,所以也可以称为“盐包”或“碱包”,这种手工包比“杰姆”和“嗒卓”要小。另外一种小包也是用来装盐的,但它的另一面不是用来装碱的,而是用来装茶叶的。在过去,这种小包很受在外出行者的青睐,尤其在各地做生意的商人,两个小包分别装满茶叶和盐巴,搭在肩膀上,需要煮茶时拿出来,在水中添加茶叶和盐巴。还有一款类似的包,是专门用来糌粑的,这种包是跟茶叶、盐包配套的,是专为远行客准备的。

  柏、库擦 

  那时候的出行包 

  “柏”是另外一种形状用途完全不一样的包,与其说是包,其实就是在一块蓝色的布中心缝制了红色图案的布,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区或者农区。这种包可以说是过去人们的购物包或者小提包,主要用于过林卡时装食物、装采购的商品。使用“柏”时,可以根据里面的东西自由收缩,然后再背在背上。而“梓背”也是类似于“柏”的包,算是“柏”后期发展的一种产物。

  如果是外出徒步,有一种专门为徒步者准备的包——“库擦”。“库擦”可以根据里面装的物品的大小随意收放,里面可以装被褥或者换洗的衣服。这种包可说是一种变相的双肩包,是很多从外地徒步来拉萨的群众常用的背包。它的设计和制作方式很独特,容量大而且也相当有立体感,而且还可以防潮,是过去出门在外时的旅行包。

  除了以上这几种包,还值得一提的是,牛粪也有专门的包,这也有可能是为了体现牧民对牛粪的重视,给牛粪防潮专门制作的包。

  杰姆、嗒卓、擦加、柏、库擦等,都是青藏高原的传统包里比较常见的包,其中有一部分到现在也会经常使用,但是很多包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无论如何,这些传统包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过便利,每一种包都有各自的用途,每一个包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注:文章中出现的所有手工包的名字均为音译)

  小小藏包体现高原民俗文化 

  在西藏,随处可见的藏式背包,与各式各样的藏装一样,都是街头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挎着改良版的手工包包,年老的阿佳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款式,适中的背带刚好勒在两边肩头,省力又独树一帜。但无论是时髦包包还是传统背包,古老的针织手法、大相径庭的用途,都在背包的材质选择、制作方式中显露无疑。文/图 记者 韩海兰

  氆氇包 

  既能时髦也可传统 

  “嬷啦喜欢转八廓街,没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和姐姐偶尔会陪着,工作之后就很少一起了。嬷啦有个背了10多年的包,每天在里面装上糌粑、纸巾,喝茶的杯子,然后就出去了。”谈及背包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时,阿佳妮妮说道。

  阿佳妮妮在拉萨一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上班,目前专门从事藏式背包的制作、创新、推广工作。在他们合作社的店面里,展呈的大都是新款的背包。除了个别皮质的包包,大多是用氆氇缝制而成,彩虹般的图案非常显眼。

  在八廓南街,珠杰也有一家西藏乡村手工艺品店,在这里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藏式背包,也是氆氇包居多。珠杰的店分前后两间,临街的都是款式新颖的特色背包,虽是传统手工制作,但样式大都是当下的流行款,很受游客和当地年轻人的喜爱。相较而言,里间就像是浓缩的“小作坊”,有一架“捻线机”,一台氆氇编织机。背包的样式也比外面的多,体积也更大,用途也更广泛。

  珠杰的妻子罗布卓玛,既是这家店的老板娘,也是藏式背包的制作、传承者。就房间里的两台机器而言,罗布卓玛每天都会在自行车轮圈做的“捻线机”上,将单股的羊毛线捻成双股的粗线,然而将捻好的线团放在氆氇编织机上编织。介绍氆氇背包的同时,罗布卓玛从旁边的柜子上拿下来一个“大家伙”,相较于常见的氆氇背包,罗布卓玛给我们展示的包,类似于古装剧中书生进京赶考时背的包。这个背包周身都由氆氇构成,边上由两根弯曲的藤条作支撑,为了防磨损,临近地面的角上还缝了皮质的东西。背包的侧面,白色的粗线针脚非常显眼,罗布卓玛说这是传统的缝法,更加牢固。同时,背包的上下、左右两边,各有两根绳子,可以根据包内物件的多少,来伸缩背包。而背包上的藤条,也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时随地支撑休息,保证不会发生侧翻。“氆氇背包的制作方式比较传统,从捻线、氆氇编织,到背包的缝制,甚至背包上的每个花纹,都是我们一针一线缝的。而且氆氇可以防雨,适用于长途跋涉。”罗布卓玛说。

  牛皮、羊皮包 

  缝制一个需要1个月 

  除了各式各样的氆氇背包之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牛皮背包和羊皮背包了。

  牛皮包、羊皮包,是青藏高原上除氆氇包之外,最能体现高原民俗文化、人文特征的背包了。外形粗狂的牛皮包,表里细腻的羊皮包,都是高原文明发展变迁的见证。那么,你知道制作一个皮包,从皮子到皮包要经历多长时间,多少工序吗?

  在罗布卓玛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放置在展示柜上的牛皮包,不像一般的手工包一样细腻,罗布卓玛展示给我们的牛皮包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牛毛,是牛尾巴上的毛,粗糙但很顺溜。这些毛都是包做好之后缝上去的,而缝包用的牛皮,自身却不带任何皮毛。罗布卓玛说为了脱干净牛皮上细碎的牛毛,人们通常会用水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比较钝的藏刀,将未腐化干净的毛剃掉。之后,再把毛皮从水里取出来,抹上酥油用脚搓,一天搓完后,将其铺展拉开,第二天继续抹油再搓,直到达到一定的韧度。罗布卓玛说制作一个皮包从毛皮到皮包,前后要经历近1个月的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抹油、搓皮、铺开、抹油、搓皮的工作。“经过这样的程序做出来的牛皮包,色泽更好,也不会腐坏,好看且实用。同样工序做的羊皮包,也会更加细腻,羊皮包透亮的白色永远不会褪。”罗布卓玛说。

  布包 

  拥有强大的伸缩功能 

  这里所说的布包,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在拉萨街头见到的包,不是时尚的麻布和流行的帆布,更不是氆氇,是一种类似于棉的材质。

  在罗布卓玛的店里,我们看到的布包是藏青色的,上面绣有红色的图案。罗布卓玛说红色是这类布包上图案的标配。而这类布包,有着强大的伸缩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根据承重的多少,人们可以轻松调整背包时的姿势。较轻的时候,斜挎在一个肩头;重的时候,背带勒在两边肩膀,可让两个肩头同时受力。当然,这种布包可以收缩,也可以全部摊开,收缩起来可以背东西,铺开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在上面过林卡呢!

  八廓街: 

  指尖编织 穿越百年的技艺传承 

  哐啷哐啷的编织声、滴滴哒哒的缝纫声、咕噜咕噜的缠线声……八廓街鲁固小巷里的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珠杰的妻子罗布卓玛正在和店员们一起编织传统的藏式手工包。黑色藏式氆氇的店招在安静的小巷里格外显眼,走近店里仔细看,毛料物、牛皮等制成的各式手工包整齐地悬挂在墙上。这些陈列在前店的手工包样式符合当下人的审美,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场景。而里间摆放着的诸如毛织口袋、放牛背的包、长途远行的背包等传统的藏式手工包则主要用于农区收割、牧区放牧、长途远行等场景。

  手工编织 家族四代的技艺传承 

  妻子跟随丈夫学会编织技艺 

  “我的手艺是从丈夫哪儿学的,丈夫的家族就是编织手工包的。”罗布卓玛一边向我们展示店里制作的各式手工包,一边说起丈夫家族传承的手工编织技艺。

  这项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是珠杰的曾外婆从日喀则带过来的,为了维持生计,曾外婆一家来到墨竹工卡。到墨竹工卡之后与祖父一家相识,并将编织技艺传给了祖父一家。耳濡目染,珠杰12岁便学会了编织手工包,但从家乡墨竹工卡来到拉萨的珠杰一开始并没有从事和编织有关的工作。“他之前在一个小巷子里开了家餐馆,1999年决定将餐馆转让,并重拾编织技艺。”因为都在八廓街里做小生意,罗布卓玛就这样和珠杰认识了。而立之年回到故乡重拾技艺的珠杰,不仅自己捡回了编织技艺的技巧,也将这门技艺教授给了罗布卓玛,希望共同将编织技艺发扬开来。

  改良工具 

  与上一辈使用的不一样 

  一台传统的木质织布机,纺织的人把架在机子上的横板放在机子另一段的横木上,就成了纺织时坐的板凳,双脚一前一后踩着机子下方的踏板,双手再配合着脚上的动作捻线,重复这样的动作,羊毛、牦牛毛等毛料物就编织成各色样式的布了,再经过裁剪缝合,可以制作成背包、挎包、腰带等。

  罗布卓玛告诉记者,这台织布机是改良而成的。“这之前的织布机踏板有四个,双脚踩起来不容易控制和掌握。现在改良成两个踏板了,左右脚各控制一个就方便得多了。”而在织布机之前,编织腰带是在地面上进行了。

  罗布卓玛说着,从柜子里取出婆婆用过的编织工具,这种工具的编织技术和纺织机的绝然不同,它是依靠十多张牛皮方块的转动来调节纺线,以此形成不同的花纹和线条。“编织的时候就这样放在地上,然后通过牛皮方块调节纺线,经纬线间穿插编织后用这个短的木板固定一下,再继续编。”牛皮方块的块数有多又少,像罗布卓玛婆婆留下的这个只有十多张,所以一般用于编织腰带。

  家族传承 

  编织物品见证时代变化 

  织布机编出的布,经过裁剪缝合就成了放牛时背的包、马身上驮盐的包、毛织袋子等各式手工包。从曾外婆那辈算起,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到珠杰和罗布卓玛这儿已传了四代了。在这间“前店后厂”的手工艺商店里,很容易发现一些老的编织物。“像这个毛织袋子,是婆婆那时候编织的,已经有差不多100多年的历史了。”罗布卓玛在一大堆叠好的毛织物里翻出了这条宽条纹的袋子。因为是在地上编织出来的,所以袋子看上去比现如今纺织机织出来的略毛躁些,纺线也略微粗些。“这个口袋的用处挺多的,青稞、牛粪,甚至家里的杂物都可以放在里面。”袋子虽然有近百年的历史,可是没有丝毫的破损。除了像这样的毛织口袋,以前纯毛做的诸如毛毯、披肩等编织物也整体叠放在角落里。罗布卓玛说,利用羊毛和牦牛毛编织出的东西既结实又耐用,以前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这些东西都由传统手工技艺编织而成,要好好留着以便后人了解学习。

  在这个已传承四代的传统手工编织家族里,100多年历史的毛织袋子整齐叠放在里间,而前店里则陈列着刚刚编织出的斜挎包,指间流走的时光里,变化的是手工包的样式,不变的则是传统的编织技艺。

藏族文化及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