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人类的文明从东方开始

 繁星1 2019-11-24

声明:文中大量引用了张文木先生《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一书中的内容,文章系作者整理该书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观点归作者所有,与本书观点不同之处皆作者随想,与该书无关。

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其间虽变化万千,但并非无规律可寻。在目前气候问题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的今天,笔者在本书想讲的就是,只要团结奋斗,人是可以胜天的。——张文木《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

《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以探索中华民族的人类起源与民族的迁徙演化开篇,并以气候变迁为主要线索重点探究了中华先民在苦难中奋力求生与自然相抗争及因此而产生的宗教信仰问题,用有史以来气候变迁导致的国家兴亡与时代变革为牵引,重点回溯了中华民族在历来重大气候灾难面前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克服重重灾难进而一次又一次走向民族复兴的辉煌历程。本书大体叙事格局仍是以回答中华民族在气候变迁中“从哪里来?怎么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所谓回望,并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将来走的更远。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为亚洲最大国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与其悠久历史相依相伴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英雄民族——中华民族。英雄的民族一定有不同凡响的成长经历,非凡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中华民族一定是具有较强的介入“世界历史”的能力并必将成为“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民族。——张文木《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

毛泽东说:“中国统一,为河与外族进攻二事。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

黑格尔说:“人类的文明从东方开始”。

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在分析公元前58年至公元107年的历史事件后认为:“要了解总的欧亚大陆的历史,或者单纯地了解欧洲历史,就必须将中国历史推到幕前。”

结合毛泽东与黑格尔与弗雷德里克的这三句话,造成中华历史与西方历史相联系的就是气候变迁与外族进攻二事!

南宋诗人刘过在《龙州集·襄阳歌》一诗中泣血痛陈:“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意思说:如果北宋人能够在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团结一致,后来就不会有胡人盘踞的半壁江山。在诗人心中,人心定胜天,人心不定则天胜,团结就是力量。

是的,中华自古以来就头顶着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而这股压力的南进则大多是因为气候的恶劣与灾变所引起的。历史上全球经历过多次降温,有的降温则甚至长达数百年,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压力,而生存空间的争夺就是对能够生产水草与庄稼的土地的争夺。也就是对生产资料的争夺。

秦时明月

秦朝时期匈奴南下侵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御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修筑长城,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战备高速公路——秦直道。

有人将秦王朝的短命归因于秦始皇包括急修长城在内的“暴政”,这也说明当时因天冷致使北方匈奴南犯对中国北方边界的压力成了当时中国安全的最急迫问题。但反过来说,在当时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没有这样的“暴政”可能就会有更大的北方匈奴南下的暴掠和六国复辟势力的暴乱,刚统一的国家又会再次迅速进入“战国时代”。看看欧洲自查理大帝之后分裂造成的无限内耗的血腥历史,就会明白,这样的后果对中国的历史而言才是真正的“暴政”。

毛泽东非常重视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历史性贡献。1973年他在写给郭沫若的《读〈封建论〉》一诗中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暴力是国家机器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运用暴力是人民给政治家的特殊授权,因此不能以是否使用暴力作为评价政治家的尺度,而应以运用暴力的效果和目的作为评价政治家的尺度。黑格尔说“文雅和修养根本是不合罗马人本性的”,欧洲人并不以运用暴力与否来评价罗马人的那段历史,我们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历史。

汉时风骨

汉承秦制,秦汉一体。与秦始皇一样,汉武帝也是一位逆天时而强势开辟历史进程的伟大君主。汉武帝在天时不利的寒冷时期倾其全部资源抵住了匈奴南犯的压力,这不仅再造了中国的历史,也同时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并扭转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其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

汉初天寒逼使北方匈奴南犯,中国两汉奋起反击,这使中国在随后的世纪里避免了罗马帝国之后欧洲政治版图出现的碎片化的趋势:3-5世纪,世界气候转冷,全球北方部落被迫向暧温的南方迁徙。这在中国——由于两汉的反击迫使匈奴西迁——仅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其间的五胡十六国的混乱,而在欧洲则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及迄今仍令欧洲人痛苦不堪的碎片化版图。

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统一意大利后,开始向地中海进发并与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今突尼斯)产生冲突。公元前263年始,持续对迦太基发动战争,与此同时,罗马开始向东方扩张。公元前200~前197年发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控制了希腊半岛上的马其顿,前188年与塞琉古人发生战争,占领小亚细亚。中国秦帝国建立不久,罗马人基本控制了地中海北岸,中国西汉王朝建立后不久,罗马人迈出了控制地中海的关键也是最后的一步——这与2011年北约军事打击并击败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地缘政治后果一样:公元前146年(中国西汉景帝中元四年),罗马人经三次布匿战争后彻底毁灭迦太基,此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带被罗马人稳稳地掌握在手里。公元前111年,罗马对北非努米底亚(今阿尔及亚)朱古达宣战,公元前107年,罗马将军盖约·马略任执政,兼任非洲战场总司令。公元前105年攻克努米底亚。公元前48年恺撒入侵埃及。

在东方,公元前131~前119年,汉武帝向匈奴发起持续性的反击,至使匈奴元气大伤且无力南下,“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廷庭”。公元前130年(汉元光五年)被匈奴人驱逐南下的大月氏人消灭中亚唯一的希腊人建立的国家巴克特里亚即大夏。东西方两大帝国对决的前锋已在中亚帕提亚交汇。

公元前129年,位于小亚细亚的拍加马王国起义,罗马镇压后将其划入罗马行省。是年,匈奴入上谷,武帝遣卫青等四将万骑分道击之。卫青至龙城。公元前128年秋匈奴入辽西、渔阳、雁门,卫青等予以击退。公元前127年,大月氏人逐塞人入帕提亚,帕王战败身死,同年帕提亚又西向与叙利亚冲突,叙王安提俄古七世败死。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右贤王侵扰朔方,卫青反击大胜;同年塞人与帕提亚冲突,帕新王败死。帕提亚向西败西徐亚人,西北败亚美尼亚人,与罗马缔订和约;密斯利提斯二世在位之时,中国张骞派副使至帕提亚(安息),帕王以两万骑迎中国使者。公元前119年春,汉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击匈奴,深入大漠千余里,大胜。是后匈奴远遁,而罗马帝国北线战事日益吃紧。

公元前125年,罗马执政官征服高卢南部;公元前104年森布里人(高卢部落)与条顿人(日耳曼部落)自北方入侵意大利,罗马执政马略帅兵反击,于公元前102年战胜条顿人,公元前103年战胜森布里人。公元前58年恺撒出征高卢,是年击败亚里维斯塔所率领的日耳曼部落。公元前57年,罗马人征服比利时、平定高卢西北部。公元前56年,恺撒征服高卢之阿奎丹。公元前55前恺撒于莱茵河上科布楞兹附近筑木桥,准备向日耳曼人进攻。公元前54年,恺撒出兵不列颠,败不列颠王卡维拉纳斯于泰晤士河北。公元前52年,高卢人起义,被恺撒镇压。

在抵御北线压力的同时,罗马也向东扩张,以夺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公元前70年,罗马将军庞培率军入侵帕提亚帝国。公元前66年,罗马授权庞培为罗马属亚细亚领土司令,与小亚细亚的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进行战争,获胜。公元前64年,罗马将军庞培攻克耶路撒冷,并犹太入叙利亚。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批准庞培东方措施。公元前55年,克拉苏被任命为叙利亚总督。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西汉宣帝甘露元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克拉苏率军远征帕提亚,败。克拉苏被斩于阵前。公元前38年罗马三巨头约定支持安东尼继续在东方的战争。公元前36年,罗马将军安东尼欲为克拉苏复仇,大举进攻帕提亚。罗马人大败,损兵三万余。公元前20年,罗马与帕提亚订立和平条约,罗马交还以前俘虏。公元前19年屋大维自东方返回罗马,以妥协的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方与东方的矛盾,受到罗马人欢迎。自此以后百年内,罗马基本放弃了向东方的军事扩张。而同期中国西汉王朝也进入成帝以后的衰落期。

据《汉书》记载,匈奴被打败后,“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就这样,在西遁于乌孙的匈奴人的冲击下,西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了:匈奴冲击乌孙,乌孙冲击大月氏,继而大月氏人冲击塞人和大夏。在北方,击败乌孙人的匈奴人,继续西进冲入今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康居,公元4世纪末,又击败位于今南俄顿河以东的奄蔡(又名阿兰)。就这样从公元前2世纪初始,一支被汉武帝击溃了的败旅向西层层推移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至公元5世纪时竟释放出足以冲毁整个罗马帝国的巨大能量:在因天寒无法北退、南下无望,而西进又日趋温暖的历史条件下,游牧民族的人口只能由东向西洪水般地压去,远距离的行军使各氏族组织日益军事化并一路将原住民用暴力打散,形成铺天盖地的力量向罗马世界压去。

击败奄蔡的匈奴人继续西进并冲入位于今顿河以西至德聂斯特河之间的东哥特人境内,越过顿河并于公元 374年“匈奴人犹如高山上的暴风雪一般,突然出现在欧洲,揭开了大迁徙的序幕”。

公元375年匈奴人击败东哥特人,迫使其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公元376年春,日耳曼民族的另一支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次年,西哥特人因不堪罗马官吏的压迫,起义反抗。公元378年8月,亚得里亚堡一战,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林斯阵亡。这“里应外合”的形势迫使罗马统治者全面让步,并最终导致罗马帝国至公元5世纪被来自北方的所谓“蛮族”所冲垮。

隋唐气魄

从隋初至唐中期,中国气温扶摇直冲,此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高0.48℃,冷暖波动幅度较小。”农牧交错带地区也从干期大幅进入湿期。温度和湿度同步上升使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大幅北推并在相当程度上稳定了北方,也就在这个时期,隋炀帝完成了功在千秋的贯通大运河工程,唐代更出现了“贞观之治” 。

突厥汗国(552年~654年,682年~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583年因隋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并分别于630年与654年亡:于唐。

682年后突厥复国,至745年为回纥汗国所灭,东西突厥前后共立国168年,曾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胁。

贞观三年秋(629年),唐太宗为了平息边患,命李靖率李戴、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630年3月,东突厥灭亡,颉利可汗被生擒。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

西突厥在603年分解后,在611年由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乘中华大乱而组合起来,占有准噶尔盆地,东北至阿尔泰,东南到玉门,西北到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从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太宗高宗父子帝悉心经理西域。唐军在659年阵斩真珠叶护于双河(新疆博乐),西突厥灭亡。

659年西突厥灭于唐后,其中乌古斯部塞尔柱人自中亚迁至西亚、欧洲,同当地波斯人结合。奥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奥斯曼帝国。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至16世纪和17世纪,尤其是苏莱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统治区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由于西突厥在于大唐帝国的竞争中败北,远走小亚细亚后,中亚留下了巨大权力真空给阿拉伯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632年,大食帝国建立,国家扩张如狂飙突进,迅速统一了中亚诸国,开启了向东向西扩张的序曲。

从阿拉伯半岛开始,经过战争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个地区。阿拉伯帝国成为唐朝之外影响中亚的另一力量。

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屠杀、赶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开元三年(715年),阿拉伯联合吐蕃进攻中亚锡尔河的国家拔汗那,被高仙芝带领的唐军击败。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越过帕米尔高原,深入敌境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唐军因寡不敌众,战败。怛罗斯之战,唐军确实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大食国虽然获胜,也没有敢继续趁胜追击。就是说,唐朝的出击确实阻止了回教势力的东进。反过来,大食国获得巩固中亚的时间。因为大食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相继被处死,余部在呼罗珊一带作乱,大食国忙于平乱,对遥远的中国已经有心无力。同样,唐朝也由于安史之乱,在七八年里都穷于应付,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大食国争夺。

而在西线扩张的道路上,大食帝国也不是很顺利,因为向西扩张的道路上受到了塞尔柱突厥人的誓死抵抗。而塞尔柱突厥的抵抗,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欧洲被大食帝国占领。如不然,欧洲亦成为伊斯兰之天下。

东线扩张遇唐军拼死抵抗之后,大食帝国停止了东征,之所以会对唐朝有较大的转变,也因为怛罗斯之战掳获众多唐朝人丁,见到中原不少的先进文明,例如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华以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是随着怛罗斯之战的唐朝虏而出现在康国飒秣健(撒马儿罕),更后来传到大食国,最后到达欧洲。其次,甚至有资料显示,后来有中国的泥瓦工匠帮助大食人修筑巴格达城(前面也提到,762年,巴格达城正式成为黑衣大食的都城)。

大唐帝国与突厥帝国的冲突蔓延到中亚,间接引起大食帝国的崛起,直至大唐与大食帝国的怛罗斯之战,东方文明被以战俘的形式传播到欧洲,尤其是造纸技术的传入,直接导致了中亚与欧洲文明的开化与飞速发展。

宋灭蒙兴

宋朝(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11世纪中叶开始气候变干,“暖干气候直接导致农业歉收。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1043年),黄河中下游连年旱灾,宋廷多次祈雨。同期,西夏境内爆发鼠灾并蔓延到北宋境内。庆历二年(1042年)。“野利族叛,黄鼠食稼,天旱,赐遗、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帛贵,因内疲困”。也真是历史的讽刺,自称“天变不足畏”的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止于元丰八年(1085年))恰恰就发生在这个气温由暖到冷的转折点的后半段上,此间百姓大饥,民变蜂起。

1126~1127年,大概是北宋期间最冷的年份,有意思的是,这也是北宋政治最冷最耻辱和行将就木的年份。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南犯。四月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虏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难”。

宋时暖温物候在各地分布南北也并不均衡,其中处于最北大漠之中的逐牧草而居的蒙古族的生存状态最不稳定,严重的干旱长期困扰着他们的生活。依次便是金、夏等。

1131年始,黄土高原进入为期90年的干燥期,不断发生的旱情严重影响水草生长,蒙古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金朝章宗时期的军力衰落,蒙古人不再臣服于金朝,开始向南寻求生存空间。金朝泰和四年(1204年)乞颜部酋长铁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元太祖元年(1206年)春,铁木真获“成吉思汗” 尊号,建立大蒙古国。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分三路进攻金朝,迫使金于五月迁都南京开封。中都为蒙古占领。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最终于1276年兵抵临安,宋帝奉表请降,至此宋亡,中国归统于元朝(1271~1368年)。

值得说明的,更是让我们后人不得不敬佩的,是蒙古人崛起的时期正处在自12世纪中叶以来持续上升的暖期在1230~1260年冲顶后即将回落的转折期。“13世纪末开始,中国东部气候又向寒冷方向转变。”寒冷天气带来的风雪灾害有极大的破坏力,常常在一年或数年间就可以使一个部落特别是游牧部落的主要经济支柱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正因此,与地处中原和江南的金、宋政权比较,作为当时地处边缘地带而且还被金民族压迫的蒙古人对气候变化就显得更加敏感。但此时的蒙古人已不是当年汉时的匈奴人,此时的南宋汉人也不是汉时的汉人。当13世纪的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时候,中原气温便开始几乎是直线式的陡然下跌,公元后一千多年间仅有的唐宋暖期在未来几百年的历史中风光不再:从宋末至清末,中国中原气温难有高于现代的记录。

《蒙鞑备录》云:“盖北方之国,或方千里,或方百里,兴衰起灭无常。”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事实上,当时只有处在边缘、资源匮乏,在政治上又处在民族压迫底层的蒙古人抓住了这次历史性的命运转折的机会:天要下雨,南宋人和蒙古人的差别在于,前者忙着躲雨,而后者在雨前积极“插秧播种”。结果,当雨停的时候,蒙古人已实现了相当的战略利益,而南宋人则将老本赔了个精光。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时的蒙古人如果碰到的不是南宋而是西汉武帝那样的朝廷,那后来蒙古人的命运很可能与被汉武帝打败西奔的匈奴人的命运无异。在这次百年间的气温大转折的历史时期,既不是金人,也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在气温冲上最高暖值并即将下跌的时期,绝地思变,奋然而起,横扫欧亚后,掀翻南宋,终入主中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宋、两汉,宋皇帝、汉武帝,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政治人物的不同命运说明:天时虽不可违,然人的能动性则有相当的发挥空间。

尽管蒙古人抓住了13世纪中叶稍纵即逝的天机,但其所建立的元朝(1271~1368年)却生不逢时,国祚仅有97年,远不如孱弱然国祚却长达152年的南宋(1127~1279年)。元朝从建立伊始,中原气温直线陡跌,其北方黄土高原再次进入干燥期,并在冷气温跌止和干燥期终结时为朱元璋所推翻。

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有一笔: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在合州钓鱼山,一说重伤而死 ,享年五十岁。
蒙哥突然暴毙,甚至急促到没有在临终前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导致了此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内战五年。而当时正在横扫欧洲的蒙古大军,在为了配合争夺蒙古大汗的情况下停止了继续西进,转而东归。西方世界,侥幸保存。
蒙哥去世前虽未能灭南宋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极大的影响,蒙哥去世导致了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而且,蒙哥去世以后即爆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
 
后记:1840年之前的,世界历史是从东方向西方逐渐传递和影响的。1840年之后,世界历史开始了剧烈的东进,他们被压制的太久了,以至于迅速对东方世界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文明,没有文是不行的,要产生文而最好的传播工具就是纸,因为中国产生了纸,所以人类文明从东方开始。虽然之前也有中国的竹书,西方的牛皮纸以及泥板书,但这都构不成文明传播的最佳介质。现代文明因了网络的出现,文明被搭载到了网上,东西方文明就像两个同样的盛满水的玻璃杯,而两个杯底的中间有一个横着的玻璃管相连接,就现在的形势看这两个玻璃杯中的水一个高一个低,只是因为有一点介质堵塞了玻璃管,但是两个杯子里的水依旧在进行着渗透与融合,迟早这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是会一样高的。

文中大量引用了张先生张文木先生《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一书中的内容,本文是读该书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

本公号联系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