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功名何缺屠狗辈 2019-11-24

很难想象会有哪个民族在凝望过几千年的当空皓月后,没有因好奇而产生“月球梦”!

在关于月球的传说中,除了中国的“嫦娥”;古希腊有月亮女神阿蒂米斯;俄罗斯有与太阳“结为夫妇”的月亮神;古印度人以月亮历计算生日;日本也有月亮公主“辉夜姬”……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在科学家眼里,探月除了可圆人类长达数千年的“好奇梦”外,研究这颗地球唯一的卫星还有助于解开诸多困扰人类本身的谜团: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地外是否存在生命……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探月还关乎人类未来的能源战略。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不仅直接对这种资源进行了探测,还对月球上钛、铁、稀土等资源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视野更加宏大的人,还看到了探索太空对于奠基人类未来的意义。

面对充满着无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类探索与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

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

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

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

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

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

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

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

“尤拉,你不要紧张。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

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

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

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

人们只能吃“牙膏饭”;

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

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牙膏状的太空食品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用这样一句而今听来依然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人类首次完成登月壮举时的激动与豪迈之情。

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三名宇航员

美苏都对载人探月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为的就是争下这个“世界第一”的荣誉。

最后,美国赢得了这场登月竞赛。

于是苏联转向空间站的方向,打算在这个领域一雪前耻。

1971年4月19日,苏联把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一号发射升空。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国际空间站

这个功能相对齐全的空间站意义重大,它为人类在太空中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一举措也不免让美国出乎意料。

在终于赢得了一场与美国的航天竞技赛之后,苏联更是在这个方向上奋起直冲。

不到两个月,他们就迫切地推进了下一步的进程。

下一步的计划,则是将宇航员送入空间站,测试它的的可行性。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礼炮1号

空间站的作用,是让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和工作。

而联盟11号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完成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

此次任务中,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勃罗沃里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和飞行工程师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荣幸地成为了试验者。

他们三人搭乘联盟11号一同出征礼炮一号。

在国际航天竞赛的格局下,联盟11号实现了飞船与空间站的第一次对接。

对接过程对宇航员的操作要求极高。这就像太空上有个直径20厘米的靶子,航天员在上万公里时速的飞船上,一枪命中靶心。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示意图

三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生活了23天,总共完成了100多项科学实验。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他们第一次在太空中操作望远镜协助观测。

当时拍摄制作的织女星和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光谱图被收录进《自然》杂志,成为珍贵的太空影像资料。

苏联因此重新获得了享誉国际的名望,也在人类航天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肩负着重要使命的联盟11号,最后也不负众望地圆满完成了任务。

然而在给每项任务都画上完美的句号时,他们却没能实现“平安归来”这个最基本的愿景。

1971年6月30日,全国人民翘首欢迎三位英雄回归地球。

然而当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地面,舱门里却是触目惊心的三具尸体。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返回舱降落后,救援人员立即对三名宇航员实施最后的抢救。

但为时已晚,得到的只是死亡原因的诊断——窒息身亡。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降落后对宇航员进行抢救,也已于事无补,就在半个多小时前,他们还在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着观察结果的通讯。

他们最后的报告说“即将进入地球”、“看见了前方闪烁的流星”。直到这一刻,三人的航天任务仍然完美无缺地进行着。

*注:流星出现在地球大气层内,大约离地85km的中间层地带。这时说明他们即将飞入地球大气层了。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但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地面控制中心却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原本要求时刻保持的通讯突然中断了。

在卡门线附近,他们似乎遭遇了一些始料未及的致命危险。一次满载国家与个人殊荣的光荣回归就此面临了空前绝后的危机。

*注:卡门线是公认的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位于海拔100km处。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发射前的联盟11号

在迄今561位登上过太空的宇航员中,他们成了航天史中唯一酿成死亡的悲剧。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而这场悲剧的起因,还得归咎于联盟11号航天器的内部机械出了问题。

在离地大约128公里时,返回舱与航天器开始分离。三人所在的返回舱脱离了航天器后,正稳固地朝着目的地飞行。

这次分离意味着他们即将进入地球大气层。但令人振奋的同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意外也在这时引爆。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短短0.06秒的分离,器件之间的强烈震动就让返回舱遭受了不小的颠簸。

这时,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了一个小口。密封性受到破坏的返回舱再也不能牢牢关住内部的气体。舱内的空气迅速泄露到太空中,而来自太空的回馈,却是真空的填充。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没多久,舱室中就处于完全的真空。

三位宇航员此时就和走出返回舱,直面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基本无异。

除此之外,太空低压也是对人类身体的致命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人能活过90秒。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实际上,他们只要找到漏气的位置,用15秒简单地堵上,就可以从死亡边境逃脱。

然而,太空中的极度低压并不允许他们像平常一样思考与行动。

他们的肺部开始爆裂,全身血管的破裂导致严重出血和失聪、失明。

与此同时,体液混杂二氧化碳和氧气一起变成沸腾的蒸气,身体迅速膨胀为原来的两倍。

而窒息,则是让他们最先迈向死亡的一步。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半个多小时后,搭乘三位宇航员的联盟11号顺利降落到地面。

而三人的生命却在国民们酝酿已久的狂欢中逝去。

于是对国家的赞叹延展为对个人的哀悼,激动兴奋被悲情暂时掩盖。

但没有改变的是,他们始终是苏联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对于苏联来说,这是一次顺利完成的航天任务。

但对于三位亲自实现这些成果的亲历者而言,结局却蒙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

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全世界对他们的赞美与致敬,甚至还没落脚熟悉的地面,就已然离世。

而最令人唏嘘的是,这场意外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三位开创人类探索太空新纪元的宇航员,其实还是国际军备竞赛中的牺牲品。

现代太空飞行中,宇航服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这套笨重而酷炫的服装不仅可以阻隔辐射,维持温度。其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保持人体内外的压力平衡。在航天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座舱内存在气体泄漏或气压急剧降低的风险。

这时,舱内宇航服就能快速充气,以保证宇航员仍然处于安全的大气环境中。也就是说,即使遇到气体泄漏的情况,穿上宇航服的宇航员显然可以预防而存活下来。

然而,三位宇航员在返回地球时却没能躲过真空的死亡威胁。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大意,忘记穿上保命的宇航服。

而是当时的座舱环境根本不允许他们穿。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原本联盟号飞船的结构是按照两位宇航员的规格设计的。

但为了满足更多的飞行需求,指令长、实验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三个配置似乎缺一不可。

毕竟这一次计划要在太空中生活较长的时间,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艰巨。

于是他们打算让三位宇航员参加联盟11号的飞行。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要在两人舱里塞下三个人,航天局只好想尽办法进行减缩。

而这个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脱下宇航服,换上轻便的运动服。

当然,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舱室也相应做了适当的调整。

航天局声称,改进过的联盟11号是适宜宇航员身着运动服生活的。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信誓旦旦的承诺给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意外总是不如人意地降临。

他们把生命交付给稳固的航天器,却遭到始料未及的背叛。此后,苏联航天局也深刻反思了这次事故的责任归咎与改进措施。当时主要做出决策的航天部门负责人被解除了职务。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作为战略竞赛中的牺牲品,他们的死亡也引发了其它竞争国的深思。三位宇航员被苏联追授为“苏联英雄”。

它们与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尤里·加加林同葬于红场墓园。为了铭记和警惕这次事故,苏联还为三人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纪念邮票

而对于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问题也被提上比竞赛胜利更重要的位置。联盟号系列的宇宙飞船经过了大规模的重新设计。而每次任务规定,只允许携带两位宇航员。

并且宇航员在发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都必须穿上宇航服,作为第二重保护。

改良后的联盟号已经一改颓势,而本身技术的优越也显现出来。就连NASA也不得不承认,联盟号是当前往返空间站的唯一选择。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后来的联盟TM-11发射前进行检查

竞争对手的美国虽然输了这场空间站争夺的竞赛,但也并非一无所获。荣誉让苏联抢走了,而教训却留给了全世界。

美国因此引以为戒,也改进了当时存在安全隐患的航天条例。所以从那之后,国际太空航行也总是在保障宇航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

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国际空间站、第一次探测火星……

正是这一条充满荆棘却又不乏惊喜的豪迈征途,也让我们在传播文明、破解无穷未知的路上,走的更远。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从邦达连科算起,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人们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也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不仅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还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激励。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