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香的酒、最贵的墨,都藏在这个徽州古镇里

 云中公子 2019-11-25


    相比做好攻略去打卡,旅行中最令人惊喜的其实是遇见未知。

    李不知曾和朋友去徽杭古道徒步,经过三天在深山之中的跋涉,终于走到一个有人类烟火气息的小镇,吃到了好吃的黄山烧饼,觉得特别幸福。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的歙县古城。

    .1.

    清丽的山水画廊

   

    当时,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幅清丽的山水画廊,绿水环抱,缥缈氤氲。

    这座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古镇,和这里典雅静默的一砖一瓦一样,保有着神秘低调的气质,也难怪没有其他古镇出名。

   

    但去过歙县的人都说那里是人间仙境,宛若结庐在人境的桃花源,多年后仍会梦见那片水墨丹青的粉墙黛瓦。

    十几个古朴村落,各有各的风韵野趣。

   

    南麓的杞梓里镇坡山村,风光旖旎,在雨后尤其勾人心魂。

    走在石潭村静谧幽深的街巷里,有畅游画中的怡然。

   

    如果你有幸见到晨光里的下汰村,你会发现茶叶的嫩芽变得透明,村民们背篓里装着带露水的春笋,云海正从脚下升腾。

   

    依山而筑的阳产土楼,跳脱于传统的徽派建筑,青石铺路,红壤木建屋,参差错落,还有看不厌的朝阳与黄昏。

   

    难怪连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都写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2.

    竹筒酒和老竹编

   

    和着小船荡起的桨声,烟雨迷蒙的歙县古城便从典籍史书中醒来。

    傍城而过的练江和河畔老街的千古声色,也随之娓娓道来。

   

    一家一户,炊烟袅袅,客人来了少不了好酒招待。

    在闲云谷的姚家寨,村民们有一种特别的贮酒方式。

    歙县·竹筒酒

   

    在山上的竹林里,姚家寨人将酝酿好的原浆基酒注入竹腔,一年后成酒。

    当有客来,就可伐竹取饮,竹筒酒色如琥珀,竹香清咧,入口醇和甘爽。

   

    这大概是只有背靠竹林的人们,才有机会享受得到的美酒。

    除了淳朴的生活方式,古城的村民们还有不少老手艺。

    歙县·竹编

   

    每家每户都有的竹编碗、竹编杯,便是村民们自己制作的。

    甚至在喜庆的嫁娶上也会用上竹编嫁妆,手提篮作为必备的嫁妆之一,会由村里的老篾匠手工编织。

    毛竹剖出八层,水竹剖出四层,取中间层使用,里外层一般不用。

   

    先用较粗较硬的毛竹打好骨架,再用较细,韧劲大的水竹编织填补。

    在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宅里,传统手艺人破竹成丝且不断,耐心地将篾条打磨光滑。

   

    今天要编织的可能是或长或圆的简单造型,也可能是某件寓意美好的信物,编织好还得加上烫金和贴花。

   

    .3.

    佳墨如良马

   

    古人讲究钟灵毓秀,意思是凝聚了天地的灵气的地方,自然孕育着非凡的人物。

    歙县古城的商人算得上是徽商的代表,自齐梁时,他们便来往于江湖,从事贾贩。

    吃苦耐劳、讲信重义的品性让他们从小本经营逐渐成长为走遍天下的徽商。

    歙县·徽墨

   

    唐宋时期,产出、贩卖万载存真的徽墨,更是让徽商名声大震。

    徽墨制作包括点烟、和胶、捶墨、制锭、晾墨、修墨、填金等多个步骤。

   

    其中和胶是制作过程中最神秘的环节,甚至会混入麝香等中草药进行搅拌,但完整的配方至今在保密中。

    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的徽墨之所以金贵,是因其经过了烟熏火燎、千万次的捶打揉搓,贵在手艺人在其中融入的心血和时间。

   

    当一张素纸缓缓铺开,一方徽墨开始展现出它的另一种风姿。

    “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文人墨客得徽墨以抒豪情壮志。

   

    淡淡松香,馨香彻骨,墨研尽而香不衰,当你用饱蘸徽墨的毛笔写下一笔一划,那阔别已久的书画生活仿佛触手可得。

    2006年,徽墨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被更多人所知晓,但这也无法改变没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学习这门手艺的事实。

    时代的迈进,无可奈何地要落下一些东西。

    可能是一门手艺,也可能是一座只有老人留守的村落,我们能做的也许是把他们记录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