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相推,变动不居

 妙音禅韵 2019-11-25

阴阳相推、变动不居是《易传》揭示的宇宙生命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针对阴阳的“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而言的。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即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可以“效天下之动”、“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系辞传》一方面强调“分阴分阳,迭用柔刚”,重视差别、对立、对待在错综变化中的作用,表明阴阳的差别、对立是错综变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强调“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重视统一、综合、互补在物体形成中的作用,表明阴阳的综合、统一形成了物体的运动变化 。对立与统一、对待与互补,体现了阴阳学说与矛盾学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易传》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原因就是阴阳的“分”与“合”,表现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推、相摩、相荡,这就是所谓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传》对阴阳相推变化的解释是从筮法角度出发的,与爻位说一致,以爻象在六位中的上下往来解释卦爻辞的吉凶悔吝,认为卦爻象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爻的刚柔推移。这就是《系辞传》说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系辞传》进而以阴阳的推摩解说宇宙万物的变化,“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阴阳爻的相互推移不仅是昼夜、失得的原因,而且是天地人三极、三才的变化规律,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风雨、雷霆、日月、寒暑等宇宙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阴阳对立面的摩荡、消长造成的。
  六十四卦被解说为宇宙自然万物消长、推摩、运动变化的一个大过程、大周期。“天地盈 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种盈虚、消息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反复之道,是天地的本性。“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六十四卦代表了阴阳的阖辟、往来的大规律,每一卦六爻的上下往来、“相攻”和“相取”、相互排斥和相互融合(“氤氲”)代表了具体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法则。


张其成,出生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学世家, 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