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文心雕龙方 2019-11-25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盆景大家谈】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原创作者|陈万均

说到当代盆景,人们的意识大部分还停留在盆景的国度、流派、技法。有些人回望过去寻找经典范本,有些人放眼海外追求古老大树,有些人喜好划分流派特征……这些都是每个盆景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均能挖掘各自的风景线。然而,站在当今中国盆景发展的总体高度上看,盆景圈的蓬勃发展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站在历史文化和时代的维度上探求艺术表现的创新。

现当代艺术不乏创新的“范本”,讲到创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梵高、毕加索、马蒂斯这些现代艺术大咖,然而大部分中国群众并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被称为现代艺术大师,他们在国人心中更多的标签是“怪异”,而不是他们头脑中那些划时代的创新观念。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图1 “上下五千年”树坯图

正如当代盆景展场上,怪桩盆景虽然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看似越来越被普、被理解,人们也愿意接受怪桩是一种当代盆景创作的“手法”。然而,有多少人会深究怪桩盆景的发生根源?有人为了追求“怪”而怪,怪桩在他手上并没有发展成成熟作品,反而成为无法驾驭的四不像。能玩好怪桩盆景的,也大多是从经典盆景创作技艺走出来的一波盆景大师,他们有成熟的创作理念,他们更善于读懂怪桩背后的信息量。可以说,在大师们手下发展出来的怪桩盆景,是探究创作表现手法可能性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在把握一定的内在创作规律基础上,探寻形式创新的过程。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图 2 “上下五千年”榕树 冠幅120cm 高135cm 博艺园藏品

从掌握经典样式的角度分析盆景创新发展的人群态势,并非要让盆景人以“老”自居。盆景人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在“盆龄”中体现,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艺术创作观念的提升。窃以为,当代盆景不再是技艺的单线创新,而是不再局限在盆景圈内、面对盆景人之间的圈内创新,是需要面对整个艺术大环境的观念创新。

能解决盆景技术问题的盆景人叫盆景技师,能熟练掌握盆景技艺、创作出经典样式的盆景人叫盆景匠人,把盆景玩到炉火纯青并在形式表现、创作观念上创新的叫盆景艺术家,把盆景作为一种创作素材,以创作艺术品为目的的盆景人,叫艺术家。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图 3 朴树,附石类怪桩

在盆景圈,玩盆景和被盆景玩是大家的共同状态,离不开对技术手段的各种追究。玩到一定高度的盆景人,他们不把盆景当盆景,直接把盆景当素材,围绕着“作品”的理念去创作,这是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的状态。把盆景当素材,是不是就不讲究技术了?非也,这更能体现技艺的高度熟练和打破界限的能力。

我把盆景作为创作素材,围绕着“综合艺术”理念进行创作,已经有十余年时间,经历了从探寻打破界限到表现形式、手法的综合探究到作品在展场上获得认同几个阶段。比如作品“上下五千年”盆景中包含着一个标志性的陶罐,其中枝条走势完全没有任何样本可供模仿。创作这样的作品,源于个人对艺术形式创新的思考,以及吸收现代艺术大师的创作理念。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图 4 朴树,禅意类怪桩盆景

20 年前这个“上下五千年”树坯就夹带着陶罐,当时我就想,为什么盆景一定得是某种固定的形式?为什么陶瓷作品只能用在盆上?为什么衬托的陶品都相当“端庄”,显示着他们在盆景中的附庸地位?可不可以打破这些形式限制,打破了之后该如何让作品成立?

带着这么多问题,我读到了毕加索的创作经历。毕加索15岁时,他的写实功力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同龄人,甚至艺术史评家认为,他达到了与拉斐尔一样的写实高度。然而毕加索生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个时候的西方世界正经受着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不甘于重复过去的艺术界同样思考着如何重新定义艺术,艺术是否仅仅是自然的附庸?艺术能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延续现代艺术的生命力?甚至有人喊出“绘画已死”,如何让绘画“重生”?让绘画艺术区别于照相,这需要寻找到新的维度重新定义绘画艺术。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图 5 朴树,禅意类怪桩盆景

这个过程,何其像我们当今在盆景经典样式泛滥的情况下,思考盆景艺术如何才能有别于一般的盆景技艺?盆景人有没有可能打破经典样式的条条框框,玩出自己的艺术高度,呼应时代的艺术认知?

毕加索向非洲人学习原始艺术,向儿童学习观察,向主张重整画面秩序的塞尚(现代艺术之父)学习形式构成,他的画面一度刷新了人们对艺术固有样式的理解。比如,他画人物时,把人物固有的形体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画面秩序,他不但要展示一个新的画面(表象),同时展示一种新的艺术秩序(内在),也可以理解为游戏规则。

再看看咱们盆景人,围在一堆的时候,常常纠结这个枝条拿不拿,那个枝条怎么走,有些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得回到自身,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维度上看到的风景也大不相同。有些路想要走得快,偏偏快不了。比如很多盆景人不看书不看画册不看当代艺术,仅仅集中火力解决盆景自身的问题,实际上解决不了你在创作理念上最本质的认知问题。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盆景人——不管你今年贵庚,你一边研究盆景技艺,一边全面涉猎艺术圈内所有艺术范畴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术这个东西,在各行各业都是绕不过去的弯,比如画画的人需要掌握表现技法,到一定高度了才能撇开技法讲思想。而思想其实不会一天就成熟,你得去养育它,让它成长。所以做艺术、做盆景,手头和脑子都不能偷懒。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当代盆景如何走创新之路

图 6-8 “天外林” 朴树 冠幅180cm 高 80cm

创新并非无本之木,一切的因缘都是有来由的。近几年,我在探索形式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创作心法,在此与同行们略作分享:

一、创作之前作充分预期

在博艺园中,有一批我近十年创作的怪桩盆景,他们的特点是作业速度快,成型各有特色。这些作品在购入之初,并没有体现出多么特别的自身性状(这里有个把控成本的梗,可以作新的文章解说),只是他们符合了我对想要的画面效果的预期。作品预期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整体驾驭能力,作品成型的趋势早以成竹在胸、“意在笔先”,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实现。

二、提升盆景观看的认知

站在先有预期再有作品的基础上,盆景就是素材的综合创作,关键在于你的审美取向,你的创作手法,而素材可以非常普通,你的作品内涵、表现形式完全在乎于你的艺术认知水平。认知是需要不断迭代的,刚入门的你和十年后的你一定会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问题是你如何升级认知从而去在主导这场变革。

三、打开眼界、拓宽界限

打开一个“盆景人”该怎样做的思维框架,放开胸怀拥抱艺术世界中的各个门类,关注影响时代创作理念迭代的新思想,而不是局限于表面现象的模仿。你会发现,你是使用盆景技法进行艺术表现的人,因此称之为盆景人而已。

盆景艺术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相对于当代艺术风云变幻的表现形式,盆景艺术还显得过于“斯文”。每个艺术门类都会有点“技术准入门槛”,然而拘泥于技术层面并不会为你带来新的视角。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进程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关注世界、关注历史文化发展又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能站在某个高度上重新审视自我,思考手上技艺该何去何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