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不敢翻看的微信聊天记录。

 阿福根 2019-11-25


在今天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微信里,有没有哪些聊天记录,是你不敢回看的?

如果想不起来的话,不如,在微信里搜索“对不起”试试吧。

我搜索了。结果是,我的微信里,总共有 174 个对不起。而我最不敢点开的对话框,就藏在这里面。

你伤害过别人吗?
微信里,你发过多少个对不起?
你有真实地回顾过,伤害别人的自己吗?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想,今天分享的这三份「道歉」,会很适合你阅读。

这些道歉,关于「暧昧中的错觉」、「毫不掩饰的冷漠」以及「来自朋友的深刻失望」。

但愿,你从不需要经历他们所经历的自责。

想说一些真心话。 来自我要WhatYouNeed 04:02

以下,
是今晚的第一份道歉:

我是阿恒。
糟蹋了别人的喜欢,
始终让我很内疚
 
 
“没关系,我也没那么喜欢你。只是想当个朋友而已。
“是你想太多而已吧?哈哈。
“明天还要上班,睡了。
 
我和她的最后一次对话,以她的三个句子告终。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看见过她发的朋友圈,对她的近况一无所知,仿佛从她的生活圈子里被驱逐出去。
 
而我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足足挣扎了一整晚才发出去的,
 
「对不起。」

去年的冬天,我结束了一段两年的感情,算不上非常伤心,却也消沉了一段日子。

身边的朋友喜欢热闹,时不时会组一些局,介绍我认识新朋友。
 
那次在酒吧,我看见她坐在昏暗的卡座里,就像是一只局促不安的小企鹅。可能出于某种奇妙的赌气心态,我试着主动跟她说话,嘈杂的声音中互相耳语,我们很快便熟悉起来。
 
我才知道,她和我年纪相仿,没去过几次酒吧,甚至连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
 
那天晚上,我送她回家,我们并肩坐在计程车的后排里。她忽然转过头来,有些紧张地对我说:“下次再见啊。”
 
我们开始在微信上聊天。聊喜欢的音乐、聊喜欢的设计风格、聊最近的加班经历,甚至不知不觉中,还约好了明年一起去参加音乐节。
 
她兴奋地说:“终于找到和我一样喜欢海龟先生的人了,如果有票的话我先帮你买哦!”
 
其实我对海龟先生不怎么感冒,顶多听过两三首歌而已。
 
但那一刻,长期恋爱好像带来了某种后遗症——我依然陪她聊她喜欢的话题,陪她做她想做的事情,把自己当成了“预备男朋友”的角色。
 
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大概又是一段恋爱的开始吧。
 

有一次,我们约了晚饭。她挑了一家离我公司很近的餐厅,是我说过想吃的日本料理。
 
下班后,当我一个人来到餐厅旁边的窄巷时,我发现她正站在玻璃窗前整理头发和裙子。甚至深呼吸了一下,对着玻璃上的自己笑了笑。
 
原来她早就到了。
 
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她换了个精致的妆容;跟我讲话的时候,慢慢嚼完一口,才抬起头来瞄我的眼睛。
 
这一顿饭我都没什么胃口,越吃越难过。只能对着她强颜欢笑。
 
因为,我从她的眼睛里看见了以前的自己。那个在喜欢的人面前,始终小心翼翼的自己。
 
那么我呢?我也是真的喜欢她,想要跟她在一起吗?
 
答案,分明是否定的。
 
最后和她挥手告别的一刻,我竟然如释重负。


后来,我时常在想,如果当时有好好处理和她的感情就好了。我们或许还能成为气味相投的朋友。
 
可是仔细一想,我凭什么可以这么假设?一个伤害了别人的人,凭什么用几句轻巧的话就想换取对方的原谅?
 
毕竟,还没有从一段感情中走出来的人,还真的不配接受其他人的爱意。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记住,我曾经做过这样差劲的事。然后把这份糟蹋了别人的喜欢的愧疚心情,栓在心上很久很久。
 
下一次,请不要再随便给别人制造错觉了。
 
她会受伤的。
 
 
看完阿恒的故事,我记起了一句歌词,“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讽刺的是,这句歌词偏偏是“爱着的那个人”唱的。

一个事实是,伤害带来的那份内疚,是大概率会在后来的日子里被放大的。但那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
 
那么,该怎样面对自己有恃无恐的一面?

我猜下一个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我是 Sienna。
我不想再找各种借口,
漠视家人的关心了
 
 
“我上一次冲着你们发脾气是因为什么哦。
“傻妹,哪记得这些小事啊。
 
以上这段对话,发生在我和外婆之间。
 
再一次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依然忍不住鼻尖的酸楚。
 
是啊,连被撒气的人都不记得,我这个平时爱向家人发脾气的人,又怎么会记得?
 
所以我压根没想到,当我试着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对不起”三个字,出现率最高的,竟然是家人的对话框。
 
我开始回想,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对不起”挂在嘴边的?
 

2018 年的夏天,我一个人去了北京工作,也开始了独居生活。
 
生活方面倒也习惯,但「商务」是一份非常磨人的工作,它要求我必须随时在线,在紧张的时间内周旋于客户和项目小组之间,同时保持大脑清醒,不出错。
 
某个工作日的傍晚,办公室里。我的脸因为暖气的闷热而涨红,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打,试图通过力度来提高自己和客户 argue 的音量。
 
但越是用力,越是于事无补。压力倾斜在肩上的感觉,让我有些绷不住。
 
“吃饭吧。”
“下班了吗?”
 
妈妈发来了两条微信,连续闪烁在我的手机屏幕上,刚好打断了我好不容易组织了一半的话术。
 
几乎像抓住了一个发泄的豁口,我咬牙切齿地在键盘上敲下一连串的话:
 
“还在忙”
“不要吵”
“要爆炸了”
 
不假思索,甚至没有标点符号。甩下这三句话后,我恶狠狠地退出了微信,任由她继续给我发那些嘘寒问暖的平淡信息。
  
北京的冬天让时间变得很快。我终于下班了。
 
当我僵着脖子,慢吞吞地走向电梯的时候,又习惯性地摸出了手机。
 
一个多小时没看,手机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信息:工作群的消息,朋友圈分享的生活碎片,朋友的周末邀约……这些信息,都使得我的独居生活看上去五彩纷呈。
 
一个个对话框点开,回复又关闭,所有红点都消失。我的视线,才终于停留在置顶的对话框里。
 
我的那句“要爆炸了”,妈妈至今没有回复。

 
走去地铁站的路有点长,我走得也很慢。呼着白气,逐渐冻僵的手慢慢滑着对话框。我看见自己和妈妈最近的对话,仿佛日复一日的类似。
 
比如每晚七点过几分,妈妈就会问我,“吃饭了吗,下班了吗,今晚吃什么。”
 
我来北京已经半年了。主动发来问候的永远是她,而我,高兴时多说几句,大多数时候潦草敷衍,甚至忘记回复。
 
直到今晚,妈妈好像忽然发现了,我正在粗暴地阻止她的关心。她一定很不好受吧。
 
我搓了搓手,也揉了揉眼睛,在路边蹲下来回复她。“忙完了,妈妈对不起刚刚有点急。”

得到的,却是秒回的“没事”。
 
这两个字,好熟悉啊——
 
就像每次我向家人道歉,都能得到“没关系”的答复。
 
就像我平时向妈妈吐槽工作的辛苦,她语气温柔而无奈地说:“我只能慢慢听你说,这些事情,我已经帮不了你啦。”
 
当时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个可以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大人了。
 
但周而复始,我仍然是个没长大的混球。
 
那天晚上,我蹲在气温只有 2 度的北京街头,哆嗦着打电话,哆嗦着哭,一遍遍地跟妈妈说“对不起”。
 
不要挂在嘴边,每一句道歉都出自真心。
 
我希望自己可以试着学习,好好地跟爱我的人说“对不起”了。
 
妈妈来北京看我

“人总是习惯向陌生人展示礼貌,却给身边人留下脾气。”
 
这句话我们都听得太多了。做得好的人,好像从来没有几个。
 
然而,即便能诚恳地说出「对不起」,那也是要讲时机的。
 
”不要在关系与信任已经消耗完的时候,才来说抱歉。“
 
这个很重要的教训,来自下面这个女生。
 

 
我是 Suki。
如果有下次,
我不会辜负朋友的信任
 
 
“相机坏了吗?
 
同事发图片给我的时候,我正在和另一群朋友喝酒。
 
那条微信以前,我借了她新买的相机出差用,但事实上并没有派上用场,我便原封不动地背回了广州。
 
只是回来那天下着暴雨,相机没有包装袋,我直接将裸机放在书包里,拿出来时才发现包进水了。相机外壳似乎没事,我也没检查,就还给了她。
 
三天后她打开相机,发现屏幕上有晕影,于是来质问我。
 
我下意识想解释:

“我回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啊,可能是包进水了?”
 
她接着又发了几个小视频,给我展示相机屏幕的状况。我在酒桌上边喝着啤酒边问朋友:“妈呀,修屏幕要多少钱?”
 
朋友和搜索引擎给了我一些答案,我发给她,但迟迟没有收到回复。
 
直到一小时后,她才回我:“其实我今晚真的有不开心”。
 
接着是一整屏的长文:


这段话,几乎每个字都带着重量。

这也是我们的关系里,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话。

可那一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却是另外一些事情。
 
我想起了,我们曾经是最要好的工作搭档,要日日夜夜地讨论项目。

为此,她特意开过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工作群”,只是为了让我们的私人聊天记录变得更“干净”,剩下嘻嘻哈哈的沙雕段子和生活日常。
 
我想起,她总是努力地让我们的友谊变得更纯粹。
 
有段时间我留宿在她家,晚上,我们一边吃辣条和冰淇淋,一边看电影,感觉就像回到了小学的暑假。

我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生活用品,以至于她男朋友来公司的时候,会问我:“什么时候再来玩?你的牙刷还留在我们家呢。”

而我又是为什么,会让这样的一个人如此失望?
 
想起那段时间,我的生活一团糟。工作项目吹了、一段恋爱也吹了,明明都是我负主要责任,却表现出一副“ I don’t care “的样子。
 
碍于这层“朋友”的亲密,她几乎从不指责我的错误,只是满眼无奈地看着我:

“你真的很任性。”
 
大概,这次相机的失误,相当于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她最后的一丝耐心。
 
我们少有的一张合影

看着那长长的对话框,我一口气把酒喝光后起身,边走边掉眼泪。却始终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才好。
 
这是我一直不敢翻看的一段聊天记录。
 
但我记得,当时回复的大致意思是:“真的很对不起。我不奢望我们还能做好朋友了。但我愿意承担这样的后果,这是我应有的报应。”
 
半年后的今日,我们确实连一顿单独的饭都再没吃过了。
 
我每每见到她都只剩内疚。

即使她(可能)已经默默原谅我了,即使我们偶尔还是嬉皮笑脸,但谁都懂的——
 
那句“对不起”说出口以后,我们的关系,从此便有了一条不可修复的裂缝了。
 
她的那段话,一直被我置顶在备忘录里。提醒着我。
 
如果还有下次,我一定、一定不会辜负朋友的信任了。
 
我也期望着,会有那么一天,她说她接受我的道歉了。
 
我期望着。
 

 
最后
 
 
编辑着这些文字时,我想起了最近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去接 5 岁的小表弟放学,请他吃冰淇淋,他转身的时候一下子蹭到我的衣服上了。

我没有太在意,他却一直盯着我的眼睛说:“哥哥,对不起对不起,我帮你洗衣服好不好……”
 
他双手合十,小手指头绷得通红。战兢的样子把我逗笑了。
 
但我忽然想到,连小朋友都知道诚恳地承认错误,我们这群 20 多岁的大人,竟然还在学习怎么好好道歉,以及为什么要好好道歉。
 
我想可能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的“对不起”只是想让对方闭嘴,顺便安抚自己。

但是正因为那句太过轻巧的「对不起」,才招致了内疚的生长与放大吧。

与其说,今天的文章分享的是「道歉」,不如说,分享的是「内疚」。

那些如果你当下不好好解决,就会变得很大很大的内疚。

所以,读完这些故事,如果问我有什么感受的话,
 
我想对自己说:

在今天之后的每一次过错里,请尽量不要轻易放过自己。

请学会郑重地说对不起,也请真实地面对自己伤害过人的事实,甚至是像他们一样,把那些经历写下来。
 
只有这样,每一个道歉才能换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每一个道歉,才能换来一个值得好好珍惜的人。




来自 @Suki:
写完文章,纠结很久后还是发给她看了。
结果,她回复我:

嘿嘿 :P






这是莫干山之旅的第一篇文章

在这一次的莫干山之旅里,我们整个编辑部分成了 6 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分享一篇文章。这是我们这次创作之行的第一篇文章。接下来,其他文章还会陆续放出。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