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料:小镇(汉沽)风情(作者刘硕民)

 zhangchengkui 2019-11-25

小镇风情

按语:借助此文,向朋友们求助,寻找本文作者刘硕民先生或者刘先生家人的的联系方式,谢谢

刘硕民

东小镇汉沽,解放后经历了四十年风雨艳阳,遭遇了世所罕见的大地震又经过奇迹的重建终以崭新风貌屹立于运河下两岸成为一座拥有十多万人口的美丽新城一颗渤海湾上璀璨的明珠

历史犹如一条绵延的河不断地向前流动四五十年前的汉沽世俗风情到底什么样我们应该追忆一下为研讨源远流长的地方史点可寻之迹抚今追昔还可以体察今天的家乡巨变确是来之不易

一、兴街小景

营、寨、汉,寨上占一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数完北京还数我们寨上”人们都偏爱自已的家乡寨上比苏杭不过是当年寨上人自己高、取乐而已。但当年的上称镇最先人口超万肩挑营城、汉沽而居中央确是南北通衢的中心重镇。蓟运河的一条兴隆街北接盐场码头到汉沽,南至秦家台,杨家寨上而奔天化营城一条炉灰土路只能顺行一辆大车马车,窄窄的街筒两旁排满了店铺著名的有双元兴食杂货店钩发合绸缎庄、海北春饭庄、玉生堂荣庆堂中药店仁德四药房、义昌印刷局、德新池澡堂,共和戏院小朋友文具店等商业经红火一时

兴隆街和牌坊街交叉的“道口”,是个多年的市场,是寨上的“天桥“、“南市”地方虽然不大但经常是白人挤人晚上有夜市的、算卦的、卖野药的、卖艺的也是热闹得很吴桥马戏来时就设在杨家上东头广场,皮影则在福神街或娘娘庙街搭台演出。

最有特色的要算街头小吃人们为谋生念起了各有所长的“生意经”,馃子炸“四什么油稣火烧肉、缸炉烧饼、肠、大饼油条之外,还有挨一摊的煎焖子,炸、煮丸子肉饼肉馅火烧,秫米茶汤、素包五香大乌豆肉包烧麦烧鸡熏猫儿(),炝熟螃蟹熟对虾。最突出的要算家的豆腐脑儿嫩的脑儿加上红彤彤的对虾卤儿真是色香味俱佳远近闻名别处没有。生的海鲜鱼虾的簸箩摆成一排卖茶汤的左手端着四个碗右手推喷着响笛的、足有几十斤重的大铜壶,一一冲熟淀粉而滚烫的水绝不会到手上让吃客们赏心悦目。纷杂吆喝声中还夹着咚咚蹲签声和抽签的呼天喊地叫点声。串市的人们口袋里钱大都不多有人空着肚子图侥幸也要抽几把结果烧鸡、包没得到吃摔子面的钱却输去了

更有而走险者在年节的市上围摊押宝得昏天全家饿肚子。还有高丽棒子开的白面(海洛因)张文增的土膏(鸦片)毕氏弟兄开的小押(当铺)又一村胡同的女院驼背骨瘦如柴的白面鬼,则是小镇的疮痍,横冲直闯的日本兵到处乱的日本警和特务则是小镇殖民地化的标志夜深人静由日本1480部队院里东洋化学厂河边小屋(刑讯室)中传出来的凄厉的叫声则显示了小镇人民的灾难、反抗和挣扎

在日侵华的1940年前后我在道口亲过两件事至今历历在目一回是“五分所拿了小贩两只大螃蟹就走,小贩说了句“老总小买不容易……”警察回头一脚把笸箩踢翻在地扬长另一回是穿东洋服(协和服)的日本男人抓起一个十一二岁小孩卖的馃子吃起来然后拍口袋表示没钱只见小该起姆指说“太君你的真好真你妈的缺八……”,日本人一边点头大笑一边哈依,哈依地走去

二、听书、看戏

汉沽听书看戏。1940年通电灯可买得电匣子(收音机)的人凤毛麟角当时总的文化娱乐除年节的花会庙会有钱兼而有的人打麻将斗纸牌外人们的兴趣大多集中于听书看戏

上的书馆就有过几个兴隆街义昌印刷局隔壁的书馆,在三十年代就有艺人张田树说唱西河大鼓兴隆街南头(后改大东饭店)书馆牌坊街东头路北(又一村胡同南口)书馆有男女艺人换演。夜幕下垂牌坊街“道口露天摊的说济公传》《聊斋》如遇路灯停电黑围着听书的不乱不散。

看落子、蹦(评刷的前身)汉沽入则是人不分老幼自有评戏以来就在汉沽生了根三四十年代甚至有些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也能哼两口

清早共和戏院的戏报在兴隆街南北头一贴出来,马上就引来路人议论共和戏院几百座位常常爆满。三十年代初,汉沽庄也在国家庄建了戏院(泥皮墙条凳)唱上了对台戏四十年代初停业

许多年来汉沽反复上演的评剧剧目约在百个以上“产地不如聚地”汉沽是评剧的集之地是当之愧的。

那时三通锣鼓后先演“帽儿戏”,观众或陆续入瓜子谈笑正戏(如京的大轴)锣,(角主)出场,或一阵声众口敛声,专心看戏。侯宝林说“卖瓜子、水的走来走去”“飞手巾把”,都不是言过其实

除评戏之外赛上、汉沽两戏院也演过河北梆子,偶尔也演京剧。汉沽戏院京剧演得较多洁事务所”演过京剧《法门寺》长芦盐场演过《赶三关)》、《黄金台》《探母》、《失空斩》小学校在儿重节出游艺。汉沽吴挂元、寨宝全在三四十年代初就说相声,寨上小学还演过话剧(当时叫文明戏)《贤妻良母》厂演过话《祖国的秘密》、《沉

当年戏院是点“汽灯”,坐旧条凳夏有蚊蝇冬无暖气。除名角、“正戏布景、行头俱是灰灰颓颓,更是窄凳,空气混浊线阴暗烟气与地震前“曲艺馆远不能比和今日现代化的汉沽影剧院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且不要说和现在人们可以坐在家里电视机或录像机前听书看戏欣赏节目的安逸派头相比了

三、花会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全国古俗。汉沽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既耍龙灯耍篓子灯两条龙一红一绿龙身上燃许多蜡烛,节节通明二珠引龙二龙戏珠,首旋腾,有锣鼓铿锵。有锣鼓瘾的跟着龙不断倒班敲打遍穿各街兴头来时直到午夜三更年景稍好、寨双龙。而子灯则是迎合人们文化素质低,迷信色彩浓而搞的“五鬼闹”。大判和五鬼头面分明灯火活灵家家都用准备好的鞭炮迎头痛崩,得众鬼判”伴着鼓乐一路跳而去。人们因驱鬼胜利皆大欢喜。

元宵花会一三天有时五天未到正午即人声接一的花会曲调各异的喧天开始如潮涌般地在街里流动。计有小车会古典大、旱、跑、舞狮高跷、罗汉、飞镲、竹幡。高跷,狮子数上的拔尖。高跷有劈叉、坐地、起跳、鹞子翻身的绝活;狮子也啃、逗、跑、跳、舞、直立走的鲜招。汉沽罗汉会八人站底可叠上几十人“单挑“能上七层穿红挂绿的五、六岁小孩当“罗汉尖”,举上最高层。一且必有人接住(一根近十米长的粗大毛竹上书有“保安字祥的大)能手李振山(退休键在)能把一玩得旋转如飞上肩、溜背、肘、嘴叼、升顶、落肩、落脚面、左右倒手回身转常引起人海发出喝彩的欢涛营、汉、寨成群的人能玩“飞”,连敲带舞姿态万千各类花会都有鼓乐套路从教师、职员这些文化人到目不识丁的壮汉甚至十来岁的孩子都能够敲打“斗龙”“高跷”“大秋歌的锣鼓,都能抄过大左右开弓、上下翻飞过顶、抬胯反背下蹲表演一番

那时人们奔波劳碌一年到头好不容易盼来一次苦中乐

四、神俗

历史上人民往往不信官只信神人们长期编织和信奉着一个天国的群神偶象。

(一) 家家观世音又称观音大士,价称“老母奶奶”,几乎家家供奉逢年过节燃香烛、烧纸、礼拜、放鞭炮以求“四季平安”对联是“白莲台上济世佛紫竹林中世音”,横批是“慈航普渡”。

(二) 灶君俗称灶王爷旧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希翼他“上天言好事”毫不客气地拿糖瓜粘他的嘴意在不许他上天瞎白话对他的题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三) 景钟山进香秋风肃杀、霜降临冬平时因病,因求“贵子而许愿的善男们都要去汉沽东北百里之外的景钟山顶峰大拜佛还愿。临去之日寨上娘娘庙举行盛大法会相送,香烟缭绕法鼓齐鸣还愿者结队赤背跣足身背马鞍口衔马嚼头顶佛像跑拜辞神意在此去给祖做牛马以自身之罪。庙会人山人海最后三呼“阿弥陀佛”游行出发有的人经一番寒冷折腾从景钟山回来弄了一场大病“贵子也未生下来

(四) 扫堂庙会旧历四月二十八家家带来扫堂娃。六七岁小孩都由家长带到娘娘庙扫堂。叩罢头烧一“庙(管事人)交香钱一生一次意在析求终生平安扫堂盛会除管宙、庙人外大得“神利的要算前赶会的头师傅小孩头头顶要留个圈(人们戏称老道尿),剃(原文是马,我怀疑是头?)师较平时头要市三倍

(五) 戒烟公所三十年代前汉沽塞上都设有戒烟公所这里正殿供一个带花环的神像不识何路尊神公所也称“在理”信士弟子交一定费用吃一顿宴席,发誓终生与烟酒绝缘(包括鸦片纸烟、烟、水烟)但可以“鼻烟”。

此外地区尚有“三官”,“福神庙”沿海有大小娘娘庙(疑为“天后“妈祖”,是海神)铁神庙、火神庙。寨上汉沽还有崔、李、张等大姓的家庙还有乡俗传奇神话:关公磨刀老母奶奶、灶王爷兔儿爷的生日“二月二”引龙正月剃头妨舅七月十五鬼过年之类,至今仍有不少老人记得一二楚

五、逸事点滴

汉沽傍运河靠京山(铁)南滨东出雄关西望京渔盐稻丰腴说是人杰地灵之地该不算夸张近代能人、趣人、巧人逸事当有不少但人们多年来各谋生计各走蹇途相聚相知者少“老死不相往来”即有奇闻佳话也难传播。笔者生来也晚,孤陋寡闻,谨为缀,意在引玉

小学生罢课罢掉了校长这在全国怕也是新鲜事三十年代前后的汉沽小学教师吴伯元思想、教学方法较新师道尊严较少对男女生“森严界线比较开放触怒旧的校长星垣学期开始意对吴老师不续聘这事引起高年级学生带头罢课游行惊动了社会,宁河县政府派督学查处学潮,竟不得不屈服学生压力撤换了崔星垣代之以崔正之(正之为避争权之嫌后来辞去校长职务仍让星垣干)

唱八路歌解放前汉沽小学教师竟教唱“读书郎”“二小放牛郎等歌曲国民党驻军一个军官在打篮球时听到歌声说“学生怎么司八路歌?

大胆的调侃:汉沽人刘文忠,幼时出身富商二十年唐山丰中学家境微后在渤海工厂当职员后因不,摆摊、粮摊谋生。他喜诙谐,汉沽中街万玉成食品店门前“雨搭”下“兴发号合阶上常和张洪志、崔锐夫等人谈天,而妙语连珠,使人忍俊不禁。抗战末期日寇进犯洛阳刘说“日本这国要完了“众人声惊问其妙,刘“日中人自称太阳之国打的是太阳旗,而洛阳天下,芳草必盛洛阳加草头落阳也。”解放战争时,蒋介石曾任命卫立煌为“东北”总范汉杰为副总刘文忠说“东北二将必败无疑”听者请解释刘说蝗是东北他去喂蜊(谐卫立煌)有好吗?人吃五谷杂浪没有不出汗的那位犯汗截(谐范汉杰)更没

名厨芦子洲(寨上人)在天津为某阔老掌厨请贵菜,是名厨戏说“怕你不能做芦说”,“你的子好吃不知能不能做出一个吃饱,又要一口一个?芦下厨房准备好三鲜馅,上个三四斤重大饺子端上来。芦说请吃饱米客说“你错了我还要一口一个”。芦子把饺子皮扒里面上百个小子露出来。人们问他何以能蒸透又何以互不沾连芦笑而不答事后帮厨人泄底先把小饺子蒸熟,然后一一刷一层香油做一大薄片把小饺子合其中上锅蒸皮熟即出锅

日寇占领时学生上了高小也是懵懵糊糊只学点奴化课本知识一般教书先生只知照本宜科一般不敢多涉世事。寨上小学高小语文教师郑安国教课大部时间“五四”新文化运动讲历史上名士英雄讲鲁迅林则徐詹天佑……每每启发学生思考社会多读多写他出的作文题街头小写”,要同学们“把眼光放开观察街头观察社会”。作文题“怎样养成多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一再提出堂的知识是有限的他教的学生大多喜受看文艺书喜欢鲁迅……。(全文完)

借助此文,向朋友们求助,寻找本文作者刘硕民先生或者刘先生家人的的联系方式,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