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辣椒,辣妹子有话说

 念奴娇hmj 2019-11-25

关于辣椒,辣妹子有话说


辣火燎原

提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湖南更是如此,即使三岁小孩看见红辣椒也会奶声奶气的说出“红斑椒”。那首著名的《辣妹子》更是唱遍了世界。

辣椒是一款湖南农村菜畦里的必种品种,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厨房的长期必备佐料,它在厨房的地位仅次于油、盐。不论是贫困人家还是显贵门庭,或是酒店饭馆内,都有它的存在,或干、鲜原品,或自制成品。更有人是“无辣不成菜”、“无辣不吃饭”。

辣椒何以如此普及,占住厨房的主要地位?让我们来看看专家的考证。

辣椒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大中华物种,而是漂洋过海来的外来种,故有“番椒”“海椒”之称,它原产墨西哥,明末传入中国,有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为证。

辣椒通过海路在大中华登陆,但并未在沿海一带大规模种植,而是一直深入到内陆湖南,才找到了迅速蔓延的土壤,形成燎原之势。继而西进、北上不断开疆拓土,构成蔚为壮观的“辣椒帝国”版图。

辣椒能在湖南形成燎原之势,原因有三:一是湖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阴冷潮湿,人们需要发汗、祛湿、抵御风寒之物,而这外来客“番椒”恰有此等功效;二是湖南人多、山多、耕地少,而“番椒”适应力强,生长蓬勃,产量高,价格相对低廉,人人都能吃得起;三是当时太平天国运动阻断了海盐入湘,湖南因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很多山区缺盐,老百姓发现食用“海椒”能代替海盐。有史料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即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

正是因为“番椒”或“海椒”具有祛湿散寒发汗之功效,加之适应性强,产量高,价格实惠,而且可以代替海盐等好处,深得湖湘百姓喜爱,故而广泛种植,形成燎原之势。

无辣不欢

相信大家都熟知“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句经典名言,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湖南人的“辣味”爆棚。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子了。

可以这么说,辣椒是湘菜的灵魂。

作为一个湖南人,一个爱吃辣椒的女子,关于辣椒的菜肴我数得几箩筐出。

辣椒可以用新鲜的单品制作成时蔬菜肴,如蒸辣椒、擂辣椒、烧辣椒、油淋辣椒、虎皮青椒等;也可以选它为主要配角制作成美味登上餐桌,其菜品不胜枚举,常见的有辣椒炒肉、野山椒牛肉、剁辣椒鱼头,腌辣椒炒鸡,口味小龙虾,香辣蟹等;以它为佐料的菜肴更是多如牛毛,所有的荤、素菜肴里都可以添加它;还有很多著名的辣椒熟食,如“辣妹子”系列、“舜华临武鸭”、“常德鸭霸王”、“南县麻辣肉”等等都是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零嘴。

辣椒盛产期吃不完时,我会将新鲜的青椒或红椒摘下制成干品或腌制品,如盐辣椒、剁辣椒、白辣椒、腌辣椒、辣椒酱、灌辣椒、干辣椒等,储存起来供随时享用。

湖南人多吃货,想尽法子鼓捣美食,宣传美食。在这就介绍一二,以飨各位。

“剁椒鱼头”位列湘菜名牌之列由来已久。酒店一般会以鸿运当头"、"开门红",等命名,它的来历和清代著名文人黄宗宪有关。

据说清朝雍正年间,黄宗宪为了躲避文字狱,逃到湖南一个小村子,借住农户家。这家人很穷,买不起菜,幸好晚上吃饭前,农户的儿子捞了一条河鱼回家。于是,女主人就在鱼肉里面放盐煮汤,再将辣椒剁碎后与鱼头同蒸。黄宗宪觉得非常鲜美,从此对鱼头情有独钟。避难结束后,他让家里厨师加以改良,就成了今天的湖南名菜剁椒鱼头。

记得2013年第23届中国厨师节在湖南长沙举办。由湘菜大师许菊云领衔制作的“世界最大剁椒鱼头”,现场申创世界吉尼斯纪录成功,并拍卖出13.2万元捐助给贫困山区。这盘由104斤重、1.4米长的鳙鱼、秘制剁椒15斤和其它配料一起经过120分钟猛火蒸制的"剁椒鱼头"后被送给现场观众品尝,场面十分壮观。

因此湖南的“剁椒鱼头”更是扬名四海,享誉中外,它不仅是高端酒店的招牌菜,也是寻常百姓的家常菜。

我平时在家做的“剁椒蒸鱼”,也是亲朋的最爱。选新鲜的山塘鱼,剖后去掉内脏,洗净,剁成块装盘或碗,用少许食盐稍腌一会儿,加入适量生抽、食用油、蒸鱼豉油、浏阳豆豉和几勺鲜红的自制剁辣椒,入高压锅内大火蒸约十分钟关火,待高压锅气压下降后起锅,撒上葱花或香菜即可。

它以剁辣椒的"咸、辣"沁入山塘鱼细嫩鲜美的肉质,加上豆豉的醇香,生抽和蒸鱼油的微甜,口感极佳;外观上有剁椒的红,鱼肉的白,葱的绿,不是吹牛,真的是色香味俱全。“剁椒蒸鱼”是我家餐桌上一道“秀色可餐”的常品。

大家喜爱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栏目曾播出过很多美食特辑,其中包括有韩国鸟叔参与的《辣王争霸赛》;有台湾艺人陈乔恩参与的《小龙虾特辑》。节目里的湖南辣味美食不仅让明星们大快朵颐,而且汗爆水流,跺脚啧舌,引得镜头前的观众大笑不止、垂涎欲滴。

在我家里,口味小龙虾经常是周末聚餐的主菜。小龙虾上市的时候,我弟弟和弟媳就经常在周末自制“口味小龙虾”,一做就是10-20斤。过程复杂辛苦不必细说,几大盘香辣口味小龙虾端上餐桌,一大家子十几个人围坐一起,配上啤酒饮料,大快朵颐,不亦乐乎。其乐融融的场面经常在各自的朋友圈爆晒,在“一家人”的微信群内现场播映。若是某一个没有参与,那留着口水的动图和遗憾流泪的表情就会蹦出一长串。也许是年龄关系,我受不了小龙虾咂舌的辣,但每次还是忍不住在最后吃上一碗小龙虾汤面过瘾。

湖南人“无辣不欢”,“无椒芥不下箸”的爱好在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身上也是有过之无不及。

我们可以从许多的影视剧中看到毛主席经常就着几只辣椒吃饭、吃馒头的镜头。据他的警卫回忆,他老人家晚年对辣椒已经到了上瘾的地步。1973年,他身体状况恶化,吞咽艰难,已经不能自己进食了。但他还是隔几天就想吃辣的,曾让警卫用筷子蘸取辣椒酱送到他的嘴里,吃了之后开心地说:“好香哦,都辣到脚尖了。”

毛主席的御用厨师程汝明回忆,主席家的年夜饭里豆豉辣椒圈的地位如红烧肉一样稳固。

1997年周而复在《往事回忆记录》第九章中,叙述了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来华访问的秘鲁哲学家门德斯吃饭,餐桌上就有一大盘红艳艳的凉拌辣椒。

毛主席一边吃辣椒一边说,“湖南有钱人家和贫穷人家都喜欢吃,不吃点辣椒,仿佛什么菜也没有味道。”

这就是我们爱吃辣椒的主席,接待外国友人时也不忘推介湖南人“无辣不欢”的爱好和湖南美食“凉拌辣椒”。

辣椒精神

说起辣椒精神,我们不得不提流传在湖南早年间的《辣椒歌》“要吃辣椒不怕辣,要恋情姐不怕傻,刀子架在脖颈上,眉毛不跳眼不眨。”辣椒即使是油煎爆炒用火烧,不管是做菜是主角配角跑龙套,味道样样好,这就是辣椒精神,也是湖南人的精神,正如歌里唱的人一样,具有倔强、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不吃辣椒不革命”,作为一位革命者,毛泽东主席更是把辣椒当成了阐述其思想的道具。

据说当年在延安,毛主席请斯诺吃饭时发表了一段专论:吃辣椒多少能反映一个人的斗争精神,革命者都爱吃辣椒。

因为辣椒曾领导过一次蔬菜造反。我们家乡湖南出辣椒,爱吃辣椒的人也多,所以出产的革命者也不少,如黄兴、陈天华及红军中的彭德怀、罗荣桓、王震、贺龙等。而在世界上爱吃辛辣食物的国家,往往盛产革命者,如法国、西班牙、俄国等等。

1949年,在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还和苏共特派员米高扬进行了一次吃辣椒比赛。米高扬也学毛泽东那样吃辣椒,但一根儿还未吃完,便泪流满面,咳嗽不止。毛泽东见此情形,幽默地说:“在中国,不会吃辣椒就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看起来米高扬同志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米高扬说,中国的辣椒太厉害了,毛泽东接着说:“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不了解这一点,是要栽跟头的!”

一场比赛,一根辣椒,一段普通的对话,中国的外交立场,米高扬的人品,毛泽东的风采一一呈现。

这些“辣椒&革命”的理论,足以证明毛主席对辣椒的嗜好程度了。他老人家一生不仅爱吃辣椒,还爱拿辣椒说事。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1931年反围剿前夕,毛泽东约请老乡彭德怀吃辣椒。在两人吃辣椒时,毛泽东说:“游击战是青椒炒肉,溜到肚里辣;运动战是爆烤朝天椒,进口就呛人,从头辣到脚。”彭德怀当即领会了毛泽东的意思:从游击战转入运动战,把敌人打个落花流水。正是这样的战略战术运用,1931年的反围剿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如果不是老乡,不知道这两道辣椒菜的诀窍,彭总又怎能领会主席话中真谛?如果没有湖南人的大无畏精神,彭总又怎会得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赞?

当人们吃着辣味湘菜,浑身冒汗,口中啧啧作响,大呼“辣死人了”,却不停筷时,湖南人嗜辣的特征就出来了;当“不吃辣椒不革命”成为了民众的口头禅时,湖南人的精神特质就出来了。

辣椒在湖南不仅是湘菜之灵魂,也是人性之特征所系,青椒之纯粹,红椒之热烈,像极了湖湘人民。上至领袖人物,下至平民百姓,“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精神,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2018年9月6日于婺源,9月7日发表于《有书》,9月16日修改)

文:念奴娇 | 洋葱厨房学员,虽已鬓角染霜,但仍怀梦想,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努力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样子的女人,一个能优雅老去的女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