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这首咏物诗,被誉为咏物经典,后两句蕴含人生哲理,百读不厌

 竹香书屋 2019-11-25

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是文人墨客酷爱的写作对象,它没有牡丹的鲜艳,没有百合的清香,但是读读多了一份“傲骨”,自诗人陶渊明写菊以来,它一定程度上是隐士的代表,是一种风骨的体现。

他的这首咏物诗,被誉为咏物经典,后两句蕴含人生哲理,百读不厌

宋代诗人的郑思肖的《寒菊 》又名《画菊》,这首咏物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他的这首咏物诗,被誉为咏物经典,后两句蕴含人生哲理,百读不厌

《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开头两句首先赞美了菊花,菊花立于风中但是不畏惧严寒,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不与百花争艳,但是这种风骨有引来了无数人为之称赞,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向往。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故云“枝头抱香死”。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在赞美菊花的高傲品质,实际上的隐含意思为表明自己的决心于志向,属于托物言志。

他的这首咏物诗,被誉为咏物经典,后两句蕴含人生哲理,百读不厌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诗句用隐喻手法,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另一方面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其中,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本期编辑:王宁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