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处方] 耳背静脉、耳尖、耳门、制污穴、瘈脉、翳风、委中。 [操作]捏揉耳廓及轻拍腧穴周围皮肤使之充血,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微出 血。每次取3穴,每日1次。适宜于治疗脓耳急症。 《针灸甲乙经》: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许。 制污穴在大拇指背的第一节中央线上面。 委中穴又名血郄,为血气深聚之处,故善治血分毒热之病。 【升阳消脓温灸方】 身柱、翳风、耳门(患侧)。 [操作] 用热敏灸艾条,在身柱穴及周围寻找热敏点,先行回旋灸1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腧穴处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如酸、胀、压、重等)等感传时即可,温通及激发督阳上走:。接着,依法艾灸翳风、耳门(患侧)诸穴,直至经气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释义] 适宜于治疗脓耳阳虚证。 身柱为督脉腧穴,有扶正祛邪、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最善排毒解毒,临症常以之治疗痛疽疗疮为著,尤善托疮排毒而有“痈疽疗疮身柱求”之说,可见其解毒之功不可小慨。温督通阳, 使阳气上煦养耳。 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善祛风邪,故名翳风,有聪耳明目,活络通窍、散内泄热的功效,治一切耳部疾患。 翳风、耳门,为局部取穴,宣窍、通窍;诸穴相伍,升阳祛霾、排脓祛浊、开宣耳窍。正气振奋则“邪不可干”,病患得愈指日可待。 【注意事项】 热敏灸温度不易过高,温和舒适耐受为度,体弱多病者时间酌减,湿气重者谨防水泡,循序渐进。恶劣天气,饥、饱、醉、怒皆不宜艾灸。灸后宜搓脚踝(双)三百次,引火归元,不伤津液。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不着凉水,不食生冷,宜避风寒。温灸结束后将艾绒或者艾条隔绝空气闷灭,注意安全。 【思考题】身柱穴还是小儿的保健灸穴。 《养生一言草》中记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日用灸法》记款:“身柱穴在第三胸椎下.....习俗称为身柱灸,小儿必灸者也。出生十五日以后负之,如若疳疮满身,或患惊悸,虽七十五日以内可负之。”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管为小成质也营正提局维失半年后,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 馥禧堂的大公子,自幼身柱灸,茁壮成长,百病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