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他在秦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此后秦人执行新法百余年,最终,新法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百余年来,商君法早已将“严谨”注入到了秦人的性格之中。 只不过,这种“严谨”,很快就被击得粉碎。
此时,距离它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也不过12年时间。也就是说,秦人坚持了147年执行商君法的习惯,随着秦朝的灭亡亦是烟消云散了。 其实,战国时代还有一个诸侯国,它的变法背景和秦国相似,那就是楚国。 1、相同的变法成就 秦国变法,成因复杂,但列国卑秦、不变则亡是其直接原因。当初,为夺回河西之地,秦国出动五十万人,对阵吴起刚刚训练成军的五万魏武卒。具有人数绝对优势的秦军,却是铩羽而归。
在这种局面下,秦孝公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
秦孝公的诚意满满,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凡能强秦者,可以裂土分疆。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怀揣李悝《法经》,西入秦国,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帷幕。
新法激励之下,锻造出来的秦国新军威震列国,第五次河西之战全歼魏军4.5万,失守近百年的河西之地重归秦国。虎狼之国的称号开始成为这个诸侯国的代称,秦国真正走上了崛起的道路。 楚悼王刚刚即位时,魏国经过李悝、吴起变法后,已经成为战国新兴诸侯国。尤其吴起训练的五万魏武卒,横扫中原,成为北方最强国。 历史上,关于华夷之辩由来已久,楚国历来被中原视为“荆蛮”,这种意识上的冲突,导致北方诸侯国与楚国不断发生碰撞、摩擦。晋国虽然已经三分,但对峙局面并没有发生改观,尤其在魏国强大起来后,三晋吊打楚国再次上演。
此时,郁郁不得志的吴起,从魏国来到了楚国。 楚悼王以最高规格接待了他,并任命他为令尹,全面主持变法工作,对他进行了充分授权,给满朝文武训话,吴起说的话就是我说的,吴起下的命令就是我下的,谁敢违抗,杀无赦。 在楚悼王的鼎力支持下,历经八年,楚国面貌焕然一新。南击百越,北并陈蔡,西却强秦,楚国似乎又恢复了昔日荣光。 公元前381年,楚国新军迎来了大考。 三晋内部产生矛盾,魏国联合卫国、齐国共同出兵伐赵。赵国向楚国求救。 对于是否救赵,楚国分歧极大。最终,吴起力排众议,出兵伐魏。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吴起在楚国训练的新军打败了他曾经在魏国训练的魏武卒! 其实,无论是秦国还是楚国,它们的变法都强大了各自国家,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 2、结局殊途同归 吴起率领楚国新军一路北上,几乎如入无人之境,捷报频频传回楚国。当达到黄河岸边时,楚国势力再次达到顶峰,激动之余的楚悼王突然晏驾了。
就在楚悼王的葬礼上,那些因吴起新法而失去权益的旧贵族、旧世族再也无法忍受,他们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干掉这个毫无根基的外国人。 于是,箭矢像蝗虫一般涌向吴起。 他是聪明的,直接扑向了楚悼王的尸体。 按楚国律令,侮辱先王尸体者,杀无赦。 就这样,七十多家贵族被铲平,新上位的楚肃王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虽然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条令,但新法的核心几近废除,尤其涉及削减大贵族特权的法令,全被删了个干净。再加上楚国人才后继不足,这场变法其实就是昙花一现而已。 相对楚国,秦国算是幸运的,因为商鞅已经完成了两轮变法,当诸多商君法已经颁布施行后,秦孝公谢世。
走投无路的商鞅,来到函谷关下的一家客店打算住店时,店家一定要查验他的照身帖,否则不能住店。 一个全国“通缉犯”,商鞅怎么可能携带照身帖。 我想,此刻的商鞅一定是心满意足的,为之奋斗一生的新法,在秦国边陲之地都能够严格执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它已经长大了。 以商鞅之才,在偌大一个秦国,找个藏身之地应该没问题,他应该是更顾忌自己这个“孩子”的安危,所谓为母则刚,为了孩子宁愿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 吴起变法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旧贵族等势力不铲除,新法将永无宁日。 秦国与楚国不同的地方是,在对待新法的问题上,嬴虔虽然被削了鼻子,憎恨商鞅,但他是支持新法的。嬴驷自小在民间磨砺,对于新法的好处更是有着切身体会,一个新继位的君主能够支持新法,这就为秦国新法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在甘龙等人的干预之下,商鞅最终被五牛分尸。
小结 依靠商君法,从列国卑秦到虎狼之国,再到华夏一统,秦国完成了三级跳。秦人坚持商君法百余年,政令通达,坚守规则早已融入日常习惯之中了。“严谨”成了秦人的性格特征。当秦国把这种“严谨”推广到列国时,曾经的列国贵族怎可忍受这种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