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样的煮茶炉子,居然让乾隆皇帝给它点了100个赞

 小熊家228 2019-11-25

乾隆(1711-1799),号称十全老人,因其文字武功卓绝,建立“康乾盛世”,后世帝王很难以企及。而且习性因与汉族文人相通,关于其生平、爱情、游历、治国方针等方面均被后世传说。

1644年,满族人定鼎中原后,原游牧民族的习性逐渐被大汉民族的气质所影响,自康熙皇帝开始,全面学习汉族文化,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臣治理国家。在满汉越来越融合的过程中,汉族文人的风雅和学识渐渐被清朝的历代君王所推崇和学习。

康熙、雍正均为学习汉族文化的高手,当然一向以风雅著称的乾隆帝来讲也不甘示弱,今天的故事就先从乾隆皇帝的一件书法作品说开去,书法作品里面涉及到无锡一个竹茶炉,我们先看看这是怎样一个竹炉子,居然能让一个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为他痴迷不已,还不停的为它写诗,居然有100首之多。

乾隆 行书 《御题王绂惠山听松庵竹炉煮茶图卷》 

水墨纸本 镜心

14cm×10cm×4


乾隆行书《御题王绂惠山听松庵竹炉煮茶图卷》,共计四开,每开纵14厘米,横10厘米。诗文为:“惠山泉名重天下,而听松庵竹炉为明初高僧性海所制,一时名流传咏甚盛,中间失去好事者仿为之,已而复得其仿其复。胥见诸题咏联为横卷者四,我朝巡抚宋荦为之,装池识以官印,俾寺僧世藏之自是而竹炉与第二泉并千古矣,乾隆辛未春二月南巡过锡山,念惠泉为东南名胜,皇祖圣祖仁皇帝数临其地,有品泉二字赐额,爰命舟瞻仰坐山房,煨垆酌泉啜茗小憩,并用前人原韵成二律题王绂画卷,仍归寺僧永垂世宝,而纪其缘起如此。这段书法文字内容通俗易懂,大意明了,为乾隆御题王绂(孟端)《惠山竹炉煮茶图卷》后跋文。

无锡惠山寺有“天下第二泉”,原有松树万株,是为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所植,性海又在万松之中建一精舍,名为听松庵,后改为竹炉山房。

而为了弄清楚王绂《惠山竹炉煮茶图卷》以及乾隆皇帝为何热衷一个竹炉?我们还是把《惠山竹炉煮茶图》的来龙去脉分析明了,以飨读者。

纵观整个竹炉图的历史,在乾隆接触到此炉子之前,与此炉相关的文人风雅故事归纳起来有5次之多,而就是因为这5次的风雅传奇,才让一代君王对其痴迷一生,且屡次作诗和之。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证明。


1


无锡有个惠山寺,第一次风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代初年,著名高僧性海和尚来惠山寺任主持,他酷嗜品茗,惠山寺内又有天下第二泉,于是日汲二泉,试佳茗,以自怡自乐。洪武二十八年(1395),无锡著名画家王绂(字孟端)因眼晴有病,来到家乡疗养,一起而来还有著名中医潘克诚,他们都是性海和尚的好友。一天,他们在听松庵品茗清谈时,一位湖州的竹工拜见性海,说:“听说师父喜欢烹泉煮茗,惟独缺一个好茶炉,我用湘竹给你制作一个茶炉吧。”不久竹茶炉制作成功,其外是以油光闪亮的湘竹编织而成,上圆下方,高不盈尺,类似于道家的乾坤壶。内实石制的炉胆,炉胆与竹围之间,用细密的土灰填充夯实而成,炉胆内又“熔铁为栅,横截上下,以节宣气候。”显得异常精致,故此竹茶炉不仅是煮泉品茗的实用品,更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图》,该图描绘惠山寺竹炉山房中性海和尚、王绂、潘克诚三人竹炉煮茶的场景。


性海、王绂、潘克诚三位好友很是喜欢这个竹炉子,他们一边以此竹茶炉烹二泉、品佳茗,一边欣赏茶炉,王绂此时画兴大发,挥毫作了一幅《听松庵竹炉煮茶图》,题款“九龙山人王绂为真性海上人制”,又作《茶炉诗》。性海又遍邀海内名家为竹茶炉题诗作文,以纪其盛事,相继有王达、陶振、谢常、韩奕等名流为其题咏,性海又请人将十余首(篇)竹茶炉诗文,书写于王绂的山水画上,装帧成一卷,与竹茶炉一起,置于听松庵珍藏。这就是首次以听松庵竹茶炉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人称其为“竹炉清咏”。

王绂(1362-1416)《听松庵竹炉煮茶图》,清乾隆刻本,因原作毁于大火,故只能通过此刻本欣赏王绂《听松庵竹炉煮茶图》的风貌。是为听松庵《竹炉煮茶图》第一图。

2


自首次竹茶炉题咏后的永乐初年,性海去苏州虎丘寺作住持,临别时将竹茶炉赠予好友潘克诚,留于潘氏家六十余年,成化年间,潘克诚已去世,潘氏的后裔又将竹茶炉赠与杨孟贤。成化十二年(1476)冬,时任武昌知府的无锡人秦夔返回家乡,宿听松庵,听松庵主人戒宏和尚出王绂等人绘制的《竹炉清咏诗文绘画卷》,给秦夔欣赏,吟咏之余,觉得独少竹茶炉,很是遗憾,秦氏说:“物各有主,兹炉固惠泉之物也,而他人何有?”于是慨然以收归竹茶炉为己任,并作《听松庵访求竹茶炉疏》以昭示天下,经过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杨孟贤兄杨孟坚处访求到此炉,遂取而重归于惠山寺听松庵。秦夔作《听松庵竹茶炉记》以记其事,当时秦夔的父亲秦旭正主持惠山“碧山吟社”,于是社中诸诗友为竹茶炉失而复得,聚集一堂,竹炉煮泉,烹茶品茗,吟诗作文,有的诗友远自京师,也寄来竹茶炉诗文,题咏者有秦旭、秦夔、李东阳、程敏政等无虑数十家。当时著名画家吴王呈亦作一幅听松庵品茗画,与上述诗文装帧一卷,人称“复竹茶炉唱和卷”。这是第二次以听松庵竹茶炉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

吴珵《复竹茶炉唱和卷》,清乾隆刻本。是为听松庵《竹炉煮茶图》第二图。


3

第二次竹茶炉茶文化盛会七年之后,也就是成化十九年,惠山听松庵竹茶炉因经历近九十年时间,已经损坏。曾任刑部右侍郎的无锡人盛冰壑命其侄子著名画家盛虞(舜臣)按照原样制作了两个竹茶炉,炉成之日,即引来当时的一些文化名流的歌咏,盛应其侄盛虞要求,首先作《竹茶炉铭》:“肖形于地,匪治匪陶。心存活火,声带湘涛。一滴甘露,涤我诗肠。清风两腋,洞然八荒。”并铭刻于竹茶炉底部。后盛虞携两炉赴京,寓于叔叔盛家,叔侄两人常常“出炉煮茗,清我尘思。”好不快活。


一日,著名诗人吴宽见此竹茶炉,非常喜欢,接连赋诗三首,均以“泉、煎、前、眠、全”为韵脚,其中一首云“晓汲荒园冷澹泉,入厨不付爨奴煎。重编细竹形如许,小试新茶味莫前。制出秋亭(舜臣号)承雅意,诗联寒榻罢高眠。更闻瓦杓兼精妙,乞与斋居欲两全。”盛亦依吴宽诗韵和诗三首,先后和诗作文的还有盛虞、程敏政、李东阳、邵宝、谢迁等十余位名贤。这些诗文均书于一卷之中,形成一大轴,而仿制的两竹茶炉,一留于盛,一送于吴。这是以听松庵竹茶炉为主题第三次茶文化盛会,人称其诗文结集为“竹炉新咏”


清乾隆竹茶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竹茶炉分上下两部分,上圆下方,上为炭炉,内以泥作壁,外包竹丝编织;下为方形火灶并开长方形风口,边框以竹作架,并以宽细竹丝编织六角篾纹包裹。铫座(竹炉上方置烧水器口)为铜制并铸有纹饰,圆、方炉上下均有红铜护圈,做工细巧精致。

4


明代第四次以听松庵竹茶炉为主题的歌咏,发生在两位著名画家身上,即唐寅与祝枝山的《惠山竹炉煮茶图和竹茶炉诗草书合璧卷》。这是一幅有关惠山听松庵竹茶炉诗书画合卷,清代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已著录。明代前三次对竹茶炉的歌咏,均是以王绂画为基础,进行诗文吟咏的,但王绂的绘画,却是一幅山水横幅,而此次的绘画却是一幅真正的“听松庵竹茶炉图”,是唐寅于正德四年(1509)初夏所作。画面上有一位文人与一僧士正在梧桐树下,坐饮品茗。那惠山听松庵的竹茶炉正放在石凳之上,一童正在扇炉,另一童正在汲水,笔画简洁,色彩鲜丽,人物情态毕现,栩栩如生。清代法良专门写了一篇《跋唐六如祝枝山竹炉图咏卷》文章,介绍此诗画合卷情况。正德四年(1509),步入中年的祝枝山,与唐寅合作完成了这幅诗画合卷,他用草书将此四首诗抄写在唐寅的竹茶炉图中,亦可以说是第三次“竹炉新咏”的继续吧。

唐寅、祝枝山《惠山竹炉煮茶图与竹茶炉诗草书合璧卷》,该作法良后跋,经民国庞莱臣虚斋收藏,著录于《虚斋名画录》卷四。全面表现了性海和尚与王绂以竹炉煮茶的场面。

唐寅《事茗图》,唐寅自题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将友人名号“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故名《事茗图》。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


5

第五次以听松庵竹茶炉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当时顾宪成的四世孙,著名词人顾贞观按照惠山听松庵竹茶炉原样,重制一新的竹茶炉。置于其所居“积书岩”。顾贞观对这个竹茶炉非常喜欢,当时文人名士也多有题咏。遗憾的是,当初王绂为听松庵竹茶炉所作绘画却不见踪影。此年冬天,顾贞观至京师,拜访好友著名词人纳兰容若,而此时,纳兰容若正好偶得一卷题曰“竹炉新咏”的诗画合卷,打开一看,竟然有王绂的画和明代诗人李东阳等人诗,他认为“实听松(庵)故物”。顾氏见之,爱不释手,并将自己仿制竹茶炉经过相告。纳兰性德即将“竹炉新咏”诗画卷忍痛割爱送给了顾贞观。又作《竹炉新咏》诗以示纪念。顾贞观也将自己的藏书室“积书岩”改名为“新咏堂”,并请纳兰容若题“新咏堂”横匾。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顾贞观携竹茶炉和“竹炉新咏”诗画卷,经海波寺,拜访好友朱彝尊。恰好姜西溟、孙恺似、周青士三位诗人亦至,于是众人坐于青藤之下,一边以此竹茶炉烹泉煮茗,一边以竹茶炉为主题,吟吟诗联句,成四十韵,并写于诗画卷册之上。故此次“竹炉新咏”有顾贞观、纳兰容若、朱彝尊等人诗文。

纳兰性德(1655—1685),即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名词作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即出自其手。

康熙三十一年,宋荦为江苏巡抚,曾于听松庵取竹茶炉煮茗,“概然念高僧往哲之风流,从寺僧收拾断纸残墨,并求梁汾(顾贞观)所藏王、李墨迹,装池四卷,付寺僧永宝之。”经过宋荦整理,听松庵竹茶炉题咏首次以四卷名目行于世,四卷中,计文十三篇,诗九十二首,作者共六十七人。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正德十三年,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表现了惠山泉水品茗的风雅一面。


刘彦冲《摹仇英煮茶图卷》,卷中高士倚苍松老柏,盘膝席地而坐,一手拢袖,一手执拂,傍置矮几,上陈卷册,茶碗堆放,意态悠闲,正待童子竹炉添薪,烹茶待奉。也表现了明代高士煮茶的场面。

关于历届五次由当时顶尖文人参与的“竹炉煮茶雅集”的情况已经说明,然我们故事的主人翁才刚刚登场。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是如何对一个“竹炉子”情有独钟的。


乾隆 行书 《御题王绂惠山听松庵竹炉煮茶图卷》 

水墨纸本 镜心

14cm×10cm×4

大清乾隆年间,对于竹茶炉的歌吟又掀起一个高潮,而首倡者自然是这位极天子之尊的乾隆皇帝。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驻跸无锡惠山寺,这位嗜茶皇帝当然不放过这绝好机会,他汲惠泉,用听松庵竹炉煎茶,并有题诗,后来他每次南巡都要至惠山听松庵,汲惠泉,以竹茶炉烹茶,而且每次都有题咏,他自己曾说:“自辛未至今甲辰,竹炉六次题句,适符皇祖南巡六度所为,适可而止,不复拟再巡矣。”

乾隆《竹炉山房图》描绘的是北京玉泉山一景,乾隆仿照惠山寺听松庵,建起了一座竹炉山房,里面放置仿制惠山的竹茶炉。他经常光顾竹炉山房,一边品尝竹炉煮玉泉之佳味,一边追忆惠山听松庵竹炉煮惠泉的美好时光。为此他共写了三十五首竹炉山房诗歌,并将这些竹炉茶诗,挂满了竹炉山房四壁,后又命石匠将其茶诗刻于竹炉山房旁崖壁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竹炉茶诗展览厅。乾隆还专门写了一篇《玉泉山竹炉山房记》。


乾隆对竹炉煮泉的喜爱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能经常获得竹炉煮泉的高雅享受,他在第一南巡时,特地请人精心仿制两具听松庵竹茶炉,携回北京,并为此题诗及跋。此诗亦镌以仿制竹茶炉底部,并流传于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竹茶炉,炉底自题诗云“竹炉匪夏鼎,良工率能造。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腾声四百载,摩挲果精妙。陶土编细筠,规制偶仿效。水火坎离济,方圆乾坤肖。讵慕齐其名,聊亦从吾好。松风水月下,拟一安茶铫。独苦无多闲,隐被山僧笑。”说明乾隆南巡至无锡惠山听松庵竹炉山房烹茶,喜爱上质朴素雅的竹茶炉,故命人仿制。

北京玉泉山静明园,内有乾隆仿制惠山寺“竹炉山房”而建北京玉泉山“竹炉山房”和“竹炉精舍”。


不仅如此,乾隆在新建的味甘书屋里,亦放置仿制的竹茶炉烹茶。可见乾隆对竹炉煮泉之喜爱。乾隆对王绂为惠山听松庵竹炉所绘的画,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至乾隆南巡到惠山时,前此经过宋荦的整理,已变为四卷,一卷为王绂画,一卷为履斋画,一卷为吴王呈画,还有一卷遗佚,画中有许多前人题跋。


乾隆 《摹王孟端竹炉山房图轴》,原作与拓片,乾隆为竹炉山房不仅题诗作画,且自己临摹《竹炉山房图》多幅,足见乾隆对惠山竹炉煮茶现象的重视程度。

乾隆每次南巡至惠山听松庵,均有诗作,本拟为其张扬,传之久远。乾隆四十四年(1779)无锡县知县邱涟见其损坏,携至官署中,予以重新装裱,那知邻家失火,延燎县署,竹炉图咏全部灰飞烟灭,邱涟被劾,罚银二百两,济救听松庵。乾隆闻之作《竹炉山房》诗云:“数典原称惠山寺,四图惜已付云烟。虽云补作还旧观,那似本无精舍全。”并感叹“名人墨妙,不能久远流传,诚可惜也。”(《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一)


张宗昌补绘《竹炉煮茶图》,清乾隆刻本。是为听松庵《竹炉煮茶图》第四图。


所幸惠山寺仍存在竹炉图刻本,于是乾隆命张宗昌补绘图画,又亲自动笔,按照刻本补写首卷,董诰亦奉乾隆之命补绘了一幅画,名叫《复竹炉煮茶图》,画面为茂林修篁,数椽茅屋,屋前茶几置有竹炉和水瓮。景色幽邃,引人入胜,画右下是董诰的题诗。又命皇六子永瑢、都统弘眸、侍郎董诰各补写其它三卷,并将自己所作的《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二首诗抄写在王绂的画卷《溪山渔隐图卷》中。其名人题跋诗文亦书于每卷之后。仍然放于惠山寺听松庵处,由此成为名著一时的艺林韵事和茶界盛举。

董诰《复竹炉煮茶图卷》,此件系董诰尊乾隆之命,临摹王绂的《复竹炉煮茶图卷》


王绂(1362-1416)《溪山渔隐图卷》,本幅为王绂1422年绘,与《惠山竹炉煮茶图》本无半点关系,但是乾隆出于见《惠山竹炉煮茶图》已毁,为了留作纪念,特将《惠山寺竹炉煮茶图》中的题跋诗文题于该卷之上,仍将此图卷留于无锡惠山寺留存。

乾隆二十七年,吴钺将乾隆及各大臣所有关于听松庵竹炉图题咏的诗文汇编成册,名曰《听松庵竹炉图咏集》。该册第一图即为王绂《竹炉煮茶图》的刻本,在乾隆御题《竹炉图咏》的序言中即为本幅行书四开乾隆御题王绂《惠山听松庵竹炉煮茶图卷》。但是到了咸丰十年(1860)无锡兵灾城陷,竹炉与图均已散佚。独留刻本文献及此乾隆御题,足见此册珍稀程度,我们也可以从此四开册页的内容,再次回到那曾经热热闹闹的竹炉题咏雅集中去。

吴钺辑《听松庵竹炉图咏集》,清乾隆刻本。时任无锡知县的吴钺于乾隆二十七年,将明初至乾隆时的听松庵竹茶炉的诗文绘画与墨迹汇集在一起,刊刻行世,书名为《听松庵竹炉图咏》。该书《乾隆御题用卷中原韵》的内容极为乾隆四开书法册页作品文字内容。


结 语

乾隆关于一个竹茶炉的故事讲完了,他曾经在西湖边手写“䖝二”二字,难倒一帮汉族大臣。然其企图表现的“风月无边”,今天我们也在用各种方式继续。乾隆皇帝一生珍宝无数,然令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除了香妃,恐怕要算这个竹炉子了吧。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炉子写诗,所有诗文均记录在《听松庵竹炉图咏诗集》里面,而我们主要讲述的一件乾隆书法作品,也是在这种风雅往事中应运而生的。

最后,我们不能只听故事,而忘记了本故事的“主人翁”——乾隆《行书御题王绂惠山听松庵竹炉煮茶图卷》,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风雅之物。


Lot1565

乾隆 行书 《御题王绂惠山听松庵竹炉煮茶图卷》

水墨纸本 镜心 

14cm×10cm ×4

释文:惠山泉名重天下,而听松庵竹炉为明初高僧性海所制,一时名流传咏甚盛,中间失去好事者仿为之,已而复得其仿其复。胥见诸题咏联为横卷者四,我朝巡抚宋荦为之,装池识以官印,俾寺僧世藏之自是而竹炉与第二泉并千古矣,乾隆辛未春二月南巡过锡山,念惠泉为东南名胜,皇祖圣祖仁皇帝数临其地,有品泉二字赐额,爰命舟瞻仰坐山房,煨垆酌泉啜茗小憩,并用前人原韵成二律题王绂画卷,仍归寺僧永垂世宝,而纪其缘起如此。

著录:清 吴钺《听松庵竹炉图咏集》,乾隆二十七年刻。

备注:中古陶2019年秋拍《古意—古代书画专场》第1565号拍品,将于2019年12月5日于北京王府井金茂万丽酒店三楼拍卖。

参考资料:

1、吴鉞:《听松庵竹炉图咏集》,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2、顾赓良辑《惠山听松庵竹鑪志一卷竹炉图咏补辑一卷》

3、邹炳泰:《纪听松庵竹炉始末》

4、陈国柱:《乾隆皇帝和惠山竹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