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教育局推行“人生规划课”:人生到底能不能规划?

 退休工程师 2019-11-25

——莫让“人生规划课”变成“成功学”鸡汤          

    近日,青岛市教育局发布《青岛市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探索形成中小学有机衔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生涯教育内容体系,其中规定初中九年级学生每周必须要上一节人生规划课。通过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做好准备。(央广网11月11日)

青岛教育局推行“人生规划课”:人生到底能不能规划?

    人生到底能不能“规划”?该不该“规划”?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哪个年代的人,小时候都可能写过这样题目的作文:我的理想是××××。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成年后参加社会工作,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愿以偿呢?显然,那时的作文仅仅是一篇文字而已,它只可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早已写在纸上的规划人生。

    然而,面对定下的那些难以实现的高大上目标,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往复循环地告诉孩子:只要不懈的努力,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应当说,这是几代人都曾经历过的难以忘却的遥远记忆。不过,同时也必须承认,不管老师还是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远大的人生目标,让他们面前永远都有值得奋斗的东西,否则,社会就难以进步,国家就难以富强。

青岛教育局推行“人生规划课”:人生到底能不能规划?

    但同时更应当承认,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一门无法静止的动态社会科学,它包含着太多的外部变量和客观波动因素,而并不仅仅是主观上的不懈努力和绝然不变的一门心思,并且,它还有着不可偏废的自身规律。这就犹如一颗种子,要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应当在一定的环境中完全发挥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将另一颗种子的成长轨迹当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与众不同的自己,而社会也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才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又共同丰富着彼此的人生感悟。社会也犹如一片森林,它之所以能够历经大自然的各种灾难而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其实并不是因它的整齐划一,相反,恰恰是因为它的物种多样性和多类性,从生物学上说,一种再厉害的虫灾,也只可能损毁一种植物,而不可能损毁整个森森,而其它的物种则可以继续支撑整个森林,并渐渐修复愈合被损毁的部分。

青岛教育局推行“人生规划课”:人生到底能不能规划?

    同理,从社会学上说也是这样,社会之所能够永远都存在着用之不竭的驱动力向前发展,其实并不是因为人才整齐的“千人一面”和常年不断的“流水线制造”。相反,恰恰是因为人才的某种“不拘一格”和个性化的“排列无序”,才使人才产生了差异化的优势,而这种最佳社会驱动系统的存在和运转,也正是依靠社会自有的“无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原理,而动态调谐的。

    这次,青岛市教育局发布指导意见,拟开设人生规划课,从目前语境来说,很容易让人误读为励志的鸡汤班。因为在社会上,这类隐形的课外班实在太多,而“人生规划”就是其中最大的关键词,大部分都是在讲如何使孩子成为社会精英一族,与其说是给学生设置的麻木课,倒不如说是哄家长们开心的鸡汤班,而这样的鸡汤班,其实就是在贩卖家长们的隐忧和焦虑。

青岛教育局推行“人生规划课”:人生到底能不能规划?

    然而,仔细看过青岛市教育局发布的指导意见可以发现,虽然它还算不上完美,但却比较客观。因为这个指导意见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自己和家长们看到自身条件上的某些优势,而同时,还较为含蓄婉转并让家长们有尊严地发现和接受自身存在的某些短板,就这个层面上说,总体上它是贴近现代教育主张的“共同但有区别的人生目标”科学规律的。

    这次青岛市教育局将人生规划课计入学生的正规课时,并有规范的教学课本,这是一个幅度不小的进步,这本身就告诉社会,人生的规划根本就不是靠临时抱佛脚就能完成的,而是必须以一种社会科学的态度,沿着教育律规的使然从小学生开始循序渐进的,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动态的变量因素。但应当提醒的是,其他地方在效而仿之的过程中,切莫将这个好课变相成为了“人生成功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