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360QAQ 2019-11-25

01月05日李唐同学《文化之七层认知》

我们分享过“文化”这两个字的内涵、内核:“人文化成”和“人文教化”。今天分享“文化”这两个字,我们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做一下分享,关于知识和概念层面,因为这两个字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频率非常非常的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把这两个字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首先来看文化的文,“文”字,我们看到它是一点一横,下面一撇一捺。这个看起来跟“玄之又玄”的玄上半部分是一样的,下半部分,一撇一捺是一个爻。学习易经、研究易经的人都会明白,这是一个爻,它是一个变。所以,我们透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易经,大家会明白什么叫“天地交泰”。这个爻变,它相当于一个信息,用互联网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它就是一个信息量,一个基本的信息量,一个比特。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所以,从文化的“文”下面这个爻,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伏羲一画开天,他上察天文,下察水文地理,中观人事,类万物之情,然后发现天地苍生,莫不是在动态的这样一个交互中来不断的变化。

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包括在生活中也会大量的阅读,大家会发现“文化”这两个字,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自古到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动和变化。因为有些字,它会随着时代的演变,它的字体结构,笔画,笔顺,都会有所变化。但是“文化”这两个字,自古以来都没怎么变化,都是这两个字形的基本结构。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大家会看到文化的“化”字,它是一个单人旁左边,右边是一个“七”。有很多人可能不太注意,会把右边当成一个匕首的“匕”。为什么文化的“化”,右边它是一个七,而不是一个匕首的匕呢?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化”字,怎么才能把它化过来。我们为大家分享过了什么“物化”,“度化”,“教化”,还有“文化”等等。

我们今天也在讲“转化”。当然,矛盾不是用来抗衡的,而是用来转化的,等等。这个“化”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它是“七”而不是匕首的“匕”?

如果这个字理解不透的话,想要去化什么东西,还真的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专门分享这个话题。我们熟读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和《道德经》,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叫做“七日来复”。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易经六十四个卦里面基本上都是六爻。其实,如果大家稍微仔细研究一下的话,只有乾坤两卦,有六爻之外,那就是“用九”和“用六”了。其它的六十二卦皆在乾坤两卦之内在演变的。

所以,我们讲这个“七”,七日来复。在一个系统一件事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都会有六个阶段或者六个层次。我们透过学习易经的过程当中会发现卦象是六爻。包括到今天为止,用现代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会讲六个阶段。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当然,佛学里面也有六道轮回等等之类的说法。今天,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的学说也会讲到维度。一维、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六个维度,实际上,如果认知能够上升到第七个维度的话,你的认知和智慧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信息量非常的大,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如果有的话,这个庞大的信息量对我们非常的有益,如果到现在为止,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话,其实信息量大未必是一件好事。它会把很多人切割成碎片。所以,也衷心希望更多的伙伴能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处在这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生活当中的时候,大家接触到很多的信息,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的信息资讯把我们给切成碎片。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我们也分享过关于缘起论、本体论、方法论,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认知论。我们的认知、我们认知的思维,如果很片面,没有系统的话。那我们就很容易掉进一个偏执或者一个狭隘的认知空间和领域。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尤其是在学术范围之内,学术争鸣的时候。

我们还是把话题收回来。我们分享文化,这个“化”字,它右边为什么是一个“七”,而不是匕首的“匕”呢?其实,这个“七”是与古人讲到的“七日来复”,事情发生到第六个阶段,基本上就是一个完整和比较圆满的一个规律了。到了“七”,又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另外一个维度上来呈现新的一个阶段,转化成为新的一个实物。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大家注意下面分享的这段内容,仔细的去体悟和回顾一下,接下来会一步一步地发生一些反应。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来自于我们的本能,来自于本能的一个认知的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会应急,也会有冲动的反应。

紧接着,我们会进入到第二个认知的层面,那就是情绪认知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会有压力会有反弹,也会有对抗。

第三个层面的反应,它是相关于立场,是一个立场认知的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经常说这个隐恶扬善,有好坏是非。

第四层的反应,其实就是关系到一个利益的问题了,利益认知层,第四个层面,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经济考量,跟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关系,这是第四个层面。

第五个层面的反应,是社会认知层面的反应。到了第五个层面,社会认知层面的反应,那就是兼顾他人。我们经常有听到人说利他,这是第五个层面的反应就要兼顾他人。

第六个层面的反应相对来讲会比较高一些。第六个层面的反应是认识到前面的五层,其实它们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高低优劣之别,而是一个完整认知的五个组成。

我们会对这个东西基本的认知最少有五个层面的一个认知的基本组成。其实,我们今天来看社会问题的讨论也是如此,刚出现社会问题的讨论之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我们本能层、情绪层、立场层、利益层和社会心理层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我们在重复一下,本能层就是一个应急冲动,情绪层是关于到压力反弹,立场层就是隐恶扬善,利益层就是考量自身的经济考量和利益好处,社会认知层就是兼顾他人。很少有人能够观察到第六个层次,第六个层次就是系统认知层。如果能够看到系统认知这个层面,那么意味着你处于更高的一个认知的层面。

第六个层面实际上是系统认知层。在系统认知层,我们可以见全局。第七个层面,那是智慧认知的层面,那是一个居高俯瞰、在局外。我们经常说“下愚莫揣上智”。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处于本能层面阶段的人,因为他的视野非常闭塞,会以为所有人都在这个层面,会很惊讶于不同观点的出现,认为对方脑子有毛病。

处于情绪层面的人,他会蔑视只有本能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泥陷到激烈的情绪这个层面去了。

处于立场层认知的人,他们经常生活的忧心忡忡,承受着隐恶扬善的焦虑。

处于利益层面的人,面对大量的本能公众、情绪公众和立场公众,有一种众人皆蠢我独明智的飘然感,其实不知不觉的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非常专业偏执的一个层面去了。

所以,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自鸣得意,自命不凡,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蠢我独明。这样的人,很可爱。

处于社会心理认知层面的人,他的格局放得相对比较开,而且眼光也看得特别远,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虽然看到了全局,但是并没有跳出全局。

第七个层面,是智慧认知层。到了第七个层面,纵然已经跳出了全局、已经见到了全局。但是他会更清晰地发现也仍然在全局中。所以,我们今天分享这个文化的“化”,右边是一个“七”。我们从认知论的角度,再次为大家分享七个层面的认知。

文化之七层认知,你在那一层,很深很扎心

结合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在生活中,真正能够去“见大通简,迎刃破局”。犹如鹰隼飞于高空、俯瞰一个个社会与人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的问题,不过就是虚像。很多的事情,不过是整体、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当我们真正获得了这种思维的视角,许多所谓的人生困惑,我们就会瞬间豁然开朗。

所以,我们分享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这个“统”字的时候,我们多次强调,这个统是道统,就是正统,就是一统,就是统一,就是全局,就是整体,就是全息。其实就是在多次反复的强调让大家来见全局

我们见了全局,纵然跳出全局,然后我们又回归到局中。我们会发现我们个体与整体然后可以辩证的、对立统一的、非常和谐的在各个局中去面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