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重剧透 看完电影再来看呀 自2011年开始接触这个议题,我们是国内最早干预校园欺凌的团队之一,也应该是唯一在全国不分片区、不分城乡,在中小学,给老师、学生、家长都做培训、夏令营的团队。 除了做预防,还要做很多的中高危个案干预。 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残酷,但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看到的现实远比电影复杂得多。 上一篇(→少年的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多信任成人一点 回顾),我们聊了大人们为什么不被孩子信任,这篇我们来聊聊欺凌泥沼中的少年们。 写给所有人,因为在欺凌中,没有人不涉入,每一个人都需要承担责任。 同时,我们也想培养多一些和平守护者(Peacekeeper),让那个比例高过7%,超过30%。 我们希望你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拥有力量而不只是无奈和难过。 1 胡小蝶和陈念都被欺凌,有何不同? 胡小蝶面对那一滩红墨水,和老师的质问“没听见上课铃啊?”,还是坐下了,宁可裙子被红墨水浸满,下课会出丑丢人,丧失尊严地被羞辱,也还是坐下了。 胡小蝶面对魏莱3人扔到脸上的湿纸团,她面无表情地任由她们扔。 胡小蝶的眼神中,期盼着陈念能帮她,和她做朋友。 电影没有交代胡小蝶的家庭背景。魏莱被审讯时说的话,如果是对的,那胡小蝶是被母亲逼着来复读的,成绩不好,复读似乎也不能考上好学校。 她面对老师的质询时,不能为自己辩护。面对魏莱三人扔过来的纸团,没有大吼没有狠狠拽回去。 她是不是在家人面前只能服从、不能反抗的乖乖女呢? 陈念面对那一滩红墨水,没有坐下去,即使老师质问,她同样眼神坚定地站着。 魏莱给她拍照,她会推开她们。 面对同学说“再熬一个月,我们就去北京了。胡小蝶她是太懦弱,不应该被那些人影响。” 陈念愿意承认“懦弱的不止胡小蝶,有你,还有我。”那坚定的语气里有着担当。 她会打电话报告警察。 她会在被威胁时,拼命跑,没有哭没有求饶。 她会自己寻求小北的帮助,而不是等着别人主动救她。 警官问她:“胡小蝶有什么朋友吗?” 她说:“在这里不需要朋友。我不需要。” 她看到胡小蝶被欺凌时,人情冷漠,包括她自己。 不是她不需要温暖、友情,是这里的人不合适,所以她对别人没有那么多期待,失望也会少。 在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有错吗? 很多理论会强调“被欺凌不是被欺凌者的错”。 我认为这需要分为两个层面讨论,一个是对错,一个是责任,不能混为一谈。 无论什么原因,都没有人应该被欺凌! 从这个角度说,被欺凌的确不是被欺凌者的错。 这是从对错的角度说。 另一个角度,是责任。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 被欺凌,被欺凌者一样要承担责任。 如何树立自己的界线、捍卫自己的权利、拿回自己的力量、学会拒绝、恰当表达、社交能力、接受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身体障碍、接受差异、改变自己言行的不当之处,等等,都是被欺凌者需要学习的,这就是承担责任。 胡小蝶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别人,把自己的自由交给了别人。 可能有人会说,她别无选择,没办法反抗。 她有,她可以不坐下,宁可被老师批评也不坐下。 她可以大吼。 她可以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即使没人在乎,她也可以继续坚持自己需要保护。 但她没有,似乎她的力量被别人拿走了,她忘记怎么去使用。 或许她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够好,成绩差,被羞辱,也不能反抗什么,她自己也不认可她自己。 如果她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值得时,那别人会不会更容易践踏她? 陈念跟她的选择不同,她在使出她的力量保护自己,而且即使颤颤巍巍,她还是会打电话报警,去阻止街头的打斗。这是力量。她一直在主动求助。 陈念知道在那个班里没有她要交的朋友。青少年需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朋友。这里没有朋友,请往前走,前面有更适合你的人成为亲密的朋友。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说,不是所有少年都如陈念那般幸运会遇到小北。 但我说,是小北幸运,陈念,是他在那阴沟里还能看到的一点光亮。 小北说:“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一个13岁被父母抛弃,只能混在街头的少年,不酷不狠,如何生存。 陈念暖了他,他愿意为此让陈念看到他的温柔与爱。 没有人能一直保护被欺凌者,他自己不拿回自己的力量,不能主动给别人温暖,如何遇到那个愿意与他肩并肩的人呢? 2 魏莱死了,她就是那种占尽优越条件的孩子—— 漂亮、家庭经济地位高、成绩还算不错、在成人面前很会表现。 欺凌者里这是一种类型。 很多人不信,觉得占尽这么多优越条件,为何要欺凌他人。 警官去调查,魏莱的家里各种英文奖杯。 魏莱妈妈说:“调查过那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吗?她们父母是什么人?怎么心理素质那么差?”,“她(魏莱)跟别人不一样”。 魏莱在审讯室听到警官要告诉她妈妈,她表情惊恐,嘶吼般:“要叫干嘛不早叫啊?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死了学校可以赔几十万。她大学毕业出去工作一辈子,也未必能给她妈这么多钱吧?”(大意如此) 怕报警,她哭着向陈念求饶:“我不能再复读了,我爸爸因为这件事已经快一年不理我了。” 面对魏莱的尸体,她爸爸甩手走开。 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 ——只能赢不能输? ——阶层歧视,谈话间会不会都透露着对不同阶层人的鄙视厌恶? ——除了期待、要求,没有温暖的爱的流动? 那魏莱的麻木、冷漠,可以理解吗? 她没被好好爱过,她的感受、想法没被尊重过,如何去尊重他人? 她的力量呢?——被不能达成父母期待的失落与愤怒夺走了。 罗婷的父亲当着老师的面就对女儿又打又踢又骂, 一个女孩子的身躯从小被这个男人欺侮了多少次? 那些疼痛会累积成愤怒吗? 影片最后,在街头,罗婷背起醉酒的父亲。 那一刻我更加理解她对警官的嘶吼:“她只要装装可怜,就有男人保护她,男人都是猪吗?” 在她的生活中不能弱吧,弱了也不会被看见,只能硬撑着强,靠自己活着。 或许有一天她碰到一个人对她说“你疼吗?”,她也会被触动吧。 在我们接触的个案中,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女生。 有个女孩,几乎每天被父亲家暴,母亲不能忍受,跑掉了。只剩她陪着父亲,她心疼父亲,但每每醉酒,她都会挨顿打。她在学校是大姐大。有个男生会在她被父亲打后,在街口等她,帮她上药,问她疼不疼。她为了这个男生会去找人打一个喜欢这个男生的女生,还拍视频发到网上。也会为了留住这个男生,怀上他的孩子,最后堕胎,吓得男生不知踪迹。 她是遇到一个心疼她的人,可是她没有陈念的正义与呵护(拦住小北去打架,把银行卡给他,关心他和他聊天)。她害怕失去,所以她就去占有掠夺。 她的力量去了哪里?——被匮乏、贪婪控制了。 徐渺,渺小的渺。 当陈念有人保护时,她被魏莱、罗婷欺凌。 她找到陈念,说:“是谁在保护你呀,他也能保护我吗?” 陈念说:“我陪你走回家。” 这戏剧性吗? 不,徐渺曾经应该是旁观者,但怕自己被欺凌,所以加入了魏莱与罗婷。 其实她的弱,很被她俩看不起。 但她会明明发现了躲起来的陈念,但却没告诉魏莱与罗婷。看起来她没有那么想伤害人,这也是陈念愿意去保护她的原因吧。 后来她为了自保,又来找陈念,让魏莱、罗婷有机会殴打陈念、撕扯她的衣服并拍视频。 魏莱死后,她被警官问话,她听到魏莱死了,不自觉地笑,然后解释:“真的不关我的事,那天大家都失控了。” 她被停学时,她妈妈在教室门口下跪,让老师饶过孩子。 她被魏莱、罗婷欺凌后,对陈念说:“我什么都听她的,怎么会轮到我?” 影片最后,她躺在美容院在纹眉。 徐渺的演员张歆怡在微博里解释——“本来有一场戏是魏莱她们剃掉了她的眉毛,但后来剪掉啦。” 在我们日常的校园活动中,太多这样的孩子。 他们站在那小团体中,眼神恍惚,透着惊恐不安,若即若离地跟随着,哪里安全哪里就是他的栖身之地。 或许她是看着家长的忍让、求饶但还是不能自保,每日唉声叹气中长大的孩子,那种无力烙印在她的灵魂里。 面对魏莱的死,她的笑,我想问,某一天,有机会,她会成为那个主动欺压别人的人吗? 《被压迫者教育学》里有一段话:“但是在受压迫者进行抗争的初期,他们却几乎总是倾向于使自己成为另一个压迫者或是小压迫者,而不是追求真正的解放。”(30周年版,第75页,巨流出版社) 她的力量去了哪里?——被她的恐惧与不满足吞噬了。 3 欺凌中,旁观者一直都是多数,国内外统计数据,旁观者比例都不会低于80%。 让我们看看影片中都有哪些旁观者。 胡小蝶跳楼后,没人敢上前,包括老师。 手机微信里,信息、照片不断。 班级群里有人发出陈念妈妈是骗子的招贴,很多人欢笑起哄,有人低头学习堵住耳朵,只有一个学生说:“烦不烦呀,别太过分了。” 陈念被推下楼,在医务室,李想(戴眼镜男同学)说:“再坚持一下,再有一个月我们就要去北京了。”他没打算告诉老师,让陈念忍。 陈念说:“如果坚持不了了呢,像胡小蝶。” 李想:“胡小蝶太懦弱。” 陈念:“懦弱的不止她,有你,还有我。” 画面切到胡小蝶对着镜头说:“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陈念打电话报警,李想站得远远的。 陈念坐在小北摩托车后座上,“你有没有想过,我可能不值得你保护,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我不理胡小蝶因为她想和我做朋友。我还挺喜欢她的。” 陈念剃了头,满脸伤口和淤青。发准考证,叫到陈念名字,瞬间安静。同桌看陈念,陈念回看她,她低下头。他们都看到陈念的伤了,有人关心她吗? ![]() 如果有一个时光眼镜,让你能看到曾经的他们时,你还会与他交往吗?即使他在学业上、在工作上很优秀。你相信当你遭遇危险时,他会保护你吗?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出生后,身边都是这样的人,你会让他出生吗?或者你究竟要如何教他,与这样的世界相处呢? 旁观者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你我都是。 我们都会长大成人,会成为医生、教师、大学教授、律师、政府官员、警官、军官、科学家、记者、普通的职员、公益机构从业人员,80%的旁观者会遍布各行各业。 欺凌一样发生在成人世界。 我做校园欺凌干预7年,工作中,我也听到过有人对我说:“你看他那样,他怎么可能胜任……”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如果我不说什么,我就会成为一起欺凌的人,但是我还是什么也没说。 过了好久,我才有勇气去支持那个被贬低、被讥讽的人。 4 电影上映后,很多人都在说,校园欺凌是社会结构问题。 是的,社会结构问题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之一。 可是这个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文化又是由谁在创建、在维护呢? 我们能说我们是被迫接受吗? 我们有机会去做改善,哪怕是一个人,但我们愿意去试试吗?去试试也需要内在的力量。 我们去斥责老师也对学生暴力,但也会通过送礼来维护与老师的关系。 我们自己拥有某种位置时,我们能保证清明廉洁、公正正义吗? 在各种利益、威胁面前,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的力量会不会被这些利益、威胁掠走了? 我们如何找回力量与爱,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正义、勇气和爱的世界呢?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 1 如果你是家长,告诉你的孩子,无论什么原因,都没有人该被欺凌,即使那是一个令他很厌烦的孩子,也可以有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即便老师、对方家长都不能给到支持,你也需要和孩子谈发生了什么,讨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但请你不要批评你的孩子,因为当群体都在排斥一个孩子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或者承受着群体压力。批评会让他抗拒,不利于他的深入思考与行动。 2 如果你是学生,我们只有一个建议——用你期待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如果你需要支持、温暖和尊重,请你学习着先给别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用更为人性的方式去创造公平。 3 如果你是老师,我知道有各种压力在你身上,很可能你的干预会触犯你的利益,还不被理解,会令你委屈、无力。孩子需要精神的引领,他们每日在学校学习,很多时候需要你的引领,让他们知道也相信成为一个正义、有勇气的人是有意义的。他们也需要在学校里跟随一位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权威成长。 4 如果你不是家长、老师、学生,也请你参与创建一个零暴力的文化,不参与网络暴力(谩骂、羞辱、造谣、歧视、传播暴力视频等),当听到、看到暴力发生时,即使你不能起身干预,也请及时找到恰当的人来干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能行动起来,这个零暴力的文化才能创建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