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校园多一些美好,少一些暴力和冷漠

 乐康居 2019-11-26

基于此,对于这部影片,一直纠结要不要去观看,尤其是朋友圈的专家们渲染该片的残忍与恐怖,让我更加望而却步。

我懂得你的悲伤,却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残忍,鼓起勇气,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院的人不多,我身边坐了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学生。

开片是胡小蝶的死,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在校园里。我们不要谴责一个孩子的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尤其是这种脆弱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抚慰的时候,死亡是最后的解脱。而让我们寒心的是,面对胡小蝶的死,只有影片主人公陈念站出来去给死者披上了衣服,这也给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同学跳楼了,这不是影片中的桥段,而是我们校园中不时发生的悲剧。更令人寒心的是我们校园看客的冷漠,来自同窗好友的冷漠。前几天,就在前几天,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前几天,一个网上朋友和我聊天时说他的学校有一个学生跳楼了,生死未卜,学校的学生竟高兴得很,盼望着跳楼的学生赶紧死掉,这样学校就会放假了!这是何等的可怕,这种冷漠的可怕更甚于暴力的恐怖。每当这个时候,总是忍不住的悲哀:我们的教育究竟造了什么孽!

胡小蝶死后,主人公陈念就成了貌美如花,心如毒蝎的魏莱们欺负的对象。当她们把陈念的衣服扯烂,把她的头发剪掉拍裸照的时候,我的眼泪掉下来……身边的那个女学生说:“太可怕了,我不敢上高中了!”

第二天,陈念满脸伤痕,顶着一头短发上学的时候,没有一个同学关心她,没有一个老师关心她,只有办理胡小蝶之死的那个年轻的警官(恕我忘记了他的姓名)问陈念:“为什么不报警?”

那些生死存亡的暴力可以报警,也只有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才能报警。而校园里更多的隐藏的暴力,我们该如何面对?

我亲爱的孩子们,青春年少的你面对的第一个社会就是校园,这个话似乎很冷漠,但它就是这么现实。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过往的学校教育造就了一个个不同的生命状态,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让每个学生大同化。首先,我们要学会自保。

如何自保?打回去还是反抗?无论如何,你不能选择一直沉默。在此,我想起我小学时期的一件事,那年从农村转学到城里上学,一进教室,一个男生(后来知道是班长)二话不说朝我头上就是两拳!瞬间把我打蒙圈了,而瞬间又本能的反应照他头上给了他三拳!彻底把他打蒙圈了。自此不但不敢欺负我,还把他的班长宝座给撬了。

一味的沉默和逃避并不能保护自己,自保未果的情况下要及时求助老师。

今天,借此文字,我要给老师们撒点盐,吐槽一下,也请勿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校园暴力的频发,和我们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只关注分数不关注教育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即便是应试教育的机器压榨尽我们最后一滴血,我们也要努力睁开眼睛看看孩子们悲欢。因为我们这一眼的关注会关系到孩子的安全,甚至他们一生的成长。

可悲哀的是,有些老师不但看不到孩子们的悲欢,甚至我们教师本身有时候就是个不知不觉的施暴者。

当你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歇斯底里地大喊再说话就撕烂你们的嘴;当你面对学生动不动就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湖南弑师案中那个老师就是给家长打电话惹急了学生才发生的悲剧);当你一言不合就威胁学生转班或退学;当你一脚跺烂学生的手机;当你把学生的课外书撕得粉碎……这更是学生心中的悲凉和暴力。

校园暴力无外乎学生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暴力,但无论哪一种,多半是因为缺少了关心和关爱所导致的,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最后的底线是法律,对于那些触犯法律的学生来说,接受法律的制裁是必然的。

校园,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如今却充满了暴力和冷漠。教师,无力扭转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导致的教育悲哀,但我们可以,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善待教育,善待孩子。

让校园多一些美好,少一些暴力和冷漠,借用郑英老师的话说,让教育向美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