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分寸,切莫透支人情

 恰恰365 2019-11-26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从一个“靠”字,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人在世界上是无法完全独立生存的。

在社会中摸爬滚打,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烦事,自个儿解决不了的,情急之下,人人都会想到要找自己的朋友帮忙。 

01

朋友就是广袤无垠的沙漠上的一小块绿洲,朋友还是茫茫夜色里的一盏明灯,朋友更是冰天雪地里给我们提供温暖的一堆篝火。

可是,尽管朋友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便利,但他们绝对不是一张永不透支的信用卡,因此,人情存款有上限,刷卡还需谨慎再三。 

王娟是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进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念书,她和老公到商场买了一大堆礼物,准备送给在这所重点中学担任领导的朋友。

结果,这位朋友虽然婉拒了她和她老公买的礼品,但仍旧热情地帮她解决了她家儿子上学的问题。 

为此,王娟非常感激朋友的热心帮忙。于是,她和老公经常打电话过去问候这位朋友,每逢节假日,他俩有时还会亲自登门拜访。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王娟的这位朋友便三五不时地来医院找她,每次还都带着自己的亲戚或是朋友。

刚开始,王娟还真是有求必应,可久而久之,她发现这位朋友找自己帮忙的次数不仅越来越频繁,每次提的要求更是越来越过分。

比如,有时候,他要么让王娟帮忙给他亲戚肚子里的婴儿做一个性别鉴定,要么给他朋友的高价病房算个低价。 

这一下子,王娟由衷觉得这个人情债真是一个无底洞,再这样下去,自己未必能负荷得了朋友的“频频讨债”。

于是,她和老公商量后,决定想办法疏远这位“食不餍足”的朋友。

以后,她能帮的尽力去帮忙,不能帮的也会礼貌诚恳地说出来。

最后,这位朋友在王娟医院碰了几次壁后,也就灰溜溜地回去了,两个人的联系最终也变得越来越少。 

其实,人情就像储存在银行里的存款,我们存储的越多,时间越长,最后拿到手的利息也会越丰厚。

反之,存储得越少,最后可以取出来用的也就越少。

02

王娟这位朋友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透支人情,他动用人情存款的次数过于频繁,以至于过早地消耗完自己在王娟身上储存的人情存款。

没想到“情到用时方恨少”,人情存款一旦透支,他频繁的求助只会让王娟不胜其烦,无力负荷,日后甚至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因此,我们在动用人情时,一定要事先做好估算,让自己心里始终有个数。

动用人情的次数一定要控制在最少的范围,千万别以为自己曾经给对方帮了一个大忙,有恩于人,对方就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倘若我们动辄就以人情自居,失去了分寸,三番五次地找别人帮忙,时间久了,再好的朋友关系也会由浓转淡。

同样,再大的人情存款也会因为我们过多的“讨债”行为而透支。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许都做到了尽可能少地动用人情,以免透支人情,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

比如,有些人急于在一笔人情账中得到回报,所以就时不时地把自己给予他人的一点小恩小惠挂在嘴边,生怕对方一个不小心给忘记了。

其实,这种行为非常的愚蠢,纵然日后得到了对方的回馈,也不会落得一个“大方”的好名声。

有时候,不但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里的存款,甚至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丢掉了做人的面子。 

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动用人情存款时,一定要掌握好应有的分寸,合理地使用,保证收支的基本平衡,才不会出现赤字和透支的窘境。 

03

在动用人情存款前,一定先掂量一下自己和对方的情分,倘若彼此情深似海,才有胆量麻烦对方为自己“雪中送炭”。

然后,自己会把这些人情存款用在刀刃上,那些自己能解决的小事绝不轻易假手于人。

同时,在别人帮了自己的大忙后,绝不会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事后一定会给予对方适度的回馈,及时还掉这个人情。 

毕竟,人情确实是用一次少一次。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少去麻烦别人。

即便真到了需要别人伸出援手的份上,也一定要记得把握分寸,万万不可透支人情,最终沦为朋友眼里最不受欢迎的“讨债鬼”!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久之前,听过一个关于人情冷暖的讨论:

为什么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加速的大都市里面,邻里之间相处好几年竟然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现在的人与人之间太冷漠了,少了一丝人情味的关系让社会变成没有安全感的战场,“信任”大概是人们对这个社会发展出现负面之后的统一评价。

为什么会连朝夕相处的邻居都不认识?是因为人情冷落吗?

讨论出来的结果是:人情冷落大概是社会分配的发展和人类的独立性。

以前的人类,直至现在很多的农村,社会资源大多是公用的,比如全村唯一的水井,集中供应面油的合作社等等,这些就迫使大家必须在生活中朝夕相处甚至互帮互助。

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有时候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就需要集体的力量。

而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都像是一个设施完备的独立个体,独立的水电暖系统,独立的娱乐系统,独立的生活用品。

甚至在遇到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有很多的辅助工具帮助人去完成。

人对周围人的生存支持需求较低,而自己独立的交际圈很难给邻居按上一个合理的位置,这才是造成邻居之间冷漠的原因。

当然人类的独立性并不是完全的可以独立的解决任何事,比如金钱。

最近网上关于一个话题的讨论很火,叫做#借钱的那些囧事#。

原本这些讨论的核心只是关于借钱的那些段子,翻看这些段子中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有些让人觉得搞笑,有些则奇葩,有些则温暖,但温暖毕竟少数,更多还是在吐槽借钱的种种伤害。

04

  • 借钱的:很无奈,很心酸
说一个案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那种无奈。
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冰冷的现实与不被信任。
网友@一只dog的路说:欠条界定的哪是借贷关系呀,明明就是一张“诀别书“。
网友@心疼你是个制杖说:我借钱之后会一直惦记在心里  不还感觉心里很不舒服就   有钱了立马还给朋友  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网友@Limbadi说:最囧的借钱经历,陪客户唱K,一时没那么多现金,又不能信用卡。问朋友借钱,朋友说他也手头紧,在家吃面条呢!挂了电话就在厕所遇见那哥们,那一面,怕是最后一面!
网友@The wailers说:跟我男朋友买房子,问我父母借点钱,后来被逼让我男朋友写一张欠条,因为这我们差点分手。
网友@甜豆浆说:因为买房子需要借一笔钱,不不想麻烦父母,就自己去筹钱。人生第一次觉得借钱比吃屎还要难。
网友@马路小杀手说:2014年,我在上海工作,接到邻居的电话,说我妈突然重病住院,我急哭了,买完回去的车票,打电话跟平常比较要好的几个朋友借钱,这时候才知道人情冷暖,平常的好朋友、铁哥们,在紧急关头算个屁。

网友@张唐磊说:前阵子因为自己任性,所以比较难,找了两个人满怀信心地开了口。结果有点不太顺利,因为我是一个只要身上有钱在,如果我看得上的朋友有困难我都会借,自己吃泡面去帮人我都试过。所以找朋友借钱没有成功。那种不被信任的挫败感,难以言喻。

05

  • 被借的:不借伤感情,借了伤心情!
网友@房东的猫语说:记得当初有个人跟我说:借点钱给我,回头给你。现在的我才明白,有的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网友@四川柏原崇说:每次人家问在吗都有点不敢回,你特么先说什么事我再决定自己在不在啊。
网友@前任网友说:“在吗” “在啊” “借点钱” “不是本人”
网友@戨-_-说:现在借钱的人越来越聪明了,刚才有个很久没出现的朋友,一下子就把我钓了出来,他在QQ上问我:横撇竖横竖横 竖横折横横折竖折折钩横?我一时好奇问了下什么东西,然后他就原形毕露回归正题:在吗?
网友@Xx威海吴彦祖说:朋友跟我借钱,内心是不想借的,可是自己心又软,那朋友就一直叨叨个没完,借了几千块钱,现在都两年了,也不知道还钱,打电话叫他还钱,弄得好像我欠他钱一样!
网友@王红又说:每次有人问我在不?我好怕怕

网友@流离裳说:身边一哥们借了我1000块钱过了很久都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开口要, 于是每次我们去KTV唱歌时我都点《你的背包》到最后一句我就会深情地对他唱“借了东西为什么不还。”

06

网上这些网友的讨论看下来,发现邻里之间的冷漠只是社会表象,信任危机才是对人情的最大挑战。
难到真的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才导致信任危机吗?我觉得不尽如此。
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经济水平较高的时代,比如全剩时期的唐朝,康乾盛世的清朝,人们的经济水平在当时的社会也很高,但为什么没出现像如今这样的信任危机呢?
我想大抵是他律和自律的双重约束。
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思想教化看的很重,他们的真正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提升民众的思想修养,而是为了让社会相对稳定,来保证经济的发展。
同时儒家思想的提倡,让礼义廉耻,忠孝信义成为人们规范自己的基本标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各自都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丢了清誉,那简直比丢了命还要严重。
倒不是说封建社会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他律和自律的缺失确实让社会的信任危机被逐渐的放大。
自律不仅仅是要求我们本身严格要求自己,还有就是选择相信,相信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的进步,相信大部分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现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在信用卡普及的年代,城市白领里谁没有几张信用卡周转。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信用卡眷顾的“宠儿”,那些被高门槛和各种手续刷下榜单的人难道就没有信用吗?难道就不该有用自己信用买单的权利吗?
随着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个人信用为自己的未来提前买单。

拍拍贷就是抓住了信用时代的浪潮,为更多人提供服务的网贷平台,虽然是笔小钱,但是却能解决当下的大需求。

“借小钱 办大事”也成为拍拍贷推崇的品牌理念,这种区别于人情社会的借钱方式让人更方便的同时,也更有尊严。

向别人借钱或者借钱给别人想必大家都体验过,那向自己借钱是种什么体验?

拿出你手中的一笔钱,硬币也好,纸币也好,向未来的自己借一笔钱体验一下从一笔小钱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