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腐城,铁石人

 老庄友华 2019-11-26

 荆门古城“筲箕”城不到一平方公里,真的很小,小到被后人嘲笑。曾有人撰文揶揄当年筑城的象山先生,说荆门城只够保护衙门。

 但在古人眼里,这是一座值得尊敬的城池。

“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明代张居正写《荆门州题名记》,说荆门的战略地位。

 荆门州城图

早在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象山先生奏请筑城,因为荆门已经是南宋的次边之地。“郡无城郭,使在内陆尚且不可,况在其边!”“一旦有警,谁执其咎?”(《与庙堂乞筑城札子》)

更早在唐初,尉迟恭筑荆门三关,也是军事家对荆襄锁钥的独到眼光。正如唐代王建《荆门行》的诗意解读:“斜分汉水横千山,山青水绿荆门关。”

因为这座小城,荆门的治所地位得到巩固,不再迁徙。但作为军事重镇的荆门,证明其军事价值的是战争,是战争中的荆门人自己和敌人。

“豆腐城,铁石人。且放下,待来春。”这首童谣是荆门城的敌人给的。崇祯七年,李闯军打荆门三昼夜,留下失败恨恨离去(见焦知云先生《荆门探古·古名胜》2页)。

    崇祯七年,李闯军攻城三日未下,恨上了荆门。
    崇祯九年后,李闯军多次攻打荆门,均告失败。
    崇祯十五年腊月,李闯军再次见识“豆腐城,铁石人”。《荆门州志·忠义》所载《升天塔详文》记录:“闯賊之攻承天也,一日而下。惟荆门城小而坚,七日未破。时有:‘铁铸荆门,纸糊承天’之谣。”
    李闯军半日破襄阳,一日破承天(今钟祥),没想到动用二万兵力攻打荆门小城却遭遇了七昼夜的血战。更加想不通的是,破城后,城中读书人居然不投降,二百余生员尽数殉城。

读书人向来文弱,“秀才遇到兵”,有理都说不清。但遇上比土匪凶悍百倍的李闯军,荆门的秀才们反倒奋勇争先,一个个从容赴死。

《明史·忠义列传》载:卢学古,山西夏县举人,历湖广承天府同知,摄荆门州事。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寇荆门,学古誓死守。学正黄州张效芳、训导黄冈程之奇亦盟诸生于大成殿,佐城守。贼环攻四日,无援,城陷。学古骂不绝口,剖腹而死。效芳、之奇亦不屈死。

《安陆府志》载:沈方,浙江乌程人,以拔贡任荆门州州同。崇祯壬午冬,闯贼南下,公与署州事卢公学古竭力守城,杀贼甚众。城破被执,舁至南台,骂贼死,阖家遇害者十八人。

荊城鳳鳴門小南門外

《荆门州志·古迹》:“全忠祠,在龙泉书院西,为前明署州卢学古、州同沈方、学正张效芳、训导程之奇及诸生等建……州人士感其忠义,无不奋勇效死。贼薄城,矢石雨下,贼大惊,相持旬日。时启门格斗,杀贼千余,贼遂尽调革、左诸营蜂至。而荆门饷匮援绝,力不能支。季冬十有四日,城遂陷……已盟诸生黎性醇等二百余人于大成殿,誓以死守。出城杀贼,诸生与有力焉。及城破,被贼邀截州署中,且屠且焚……”

乾隆版《荆门州志》,记载了多位英勇就义的普通读书人。

黄兑金,是州廪生,住在城外。崇祯九年,闯军突然出现,黄兑金命妻子周氏和女儿先跳井。自己与两个儿子,庠生飞翰和飞驷奋力杀贼。闯军抓住他,命下跪。黄兑金叱曰:“我读书君子,岂能跪猪狗求活耶?”遂遇害。

姚如冈,州人。崇祯九年,流寇犯城。如冈带着城里十几个练武的少年,用绳子缒下城墙直扑敌营,砍杀无数,身受多处创伤而死。

刘廷禧,州廪生。崇祯十五年城陷,刘廷禧奋力杀敌数十,遇害。

胡宗珂,州廪生。崇祯十五年城破被执,骂不绝口,遂遇害。

王维藩,州庠生,住在藻湖。崇祯十五年,携妻子及两个女儿在船上躲避。闯军骑兵突至,王维藩对妻子说:“读书人受国家培养,我怎么能堕入贼寇手中?”妻子说:“君为国死,我难道不能为君死吗?”遂投水死。王维藩自刎。

王三朋,州庠生。崇祯17 ,为闯军抓获,命下跪,不屈。闯军执刀破其脑,骂不绝口而死。

傅春元,州人。率众坚守七日,城溃被执,拒绝闯军引诱,骂不绝口,遂遇害。

太多了……“壬午之变,守城绅士二百余人皆先有死志,盟于大成殿,临难死节,无一屈者。不能尽记,略载姓名于后,详祀全忠祠。”

作为曾经的龙泉中学学生,笔者有幸在荆园内洗心堂读书。这里紧挨着全忠祠遗址,围墙内侧留下石刻数块,记载了这一段壮烈。乾隆荆门知州舒成龙有一首七律写的很好:

豺虎纵横白昼昏,

荆门关外阵云屯。

同心自可坚城守,

三日其如绝外援。

横海帐前皆死士,

睢阳部下悉忠魂。

至今阴雨残碑上,

犹有苌弘旧血痕。


清代荆门州学正李应聘《荆门州修堡寨序》记载:“子静筑城后,有建议宜筑城象山顶者,而朝廷不能行。咸淳九年,宣抚司张梦发诣贾似道,上书言荆门、当阳宜联置堡寨,且耕且守。贾不以上闻……荆门廪生许士奇善知兵,崇祯九年率壮士郭福平等领乡兵数百屯东边塔山上,杀敌甚多。闯军退往襄阳,许士奇追击解围,授守备,迁副将。”

李应聘《守城记》讲述,嘉庆二年三月,白莲教张汉潮逼近荆城,跃马塔山之上。州宪派定绅士等分守五门,学正、训导暨吏目、营弁巡逻各处。东门绅士用大炮轰死一人一马,打退白莲教。秋天,李应聘倡议修东山土堡,同吏目杨元英聚义勇于堡中,为州城犄角之势。

白莲教见荆门堡中义勇森列,不敢靠近。嘉庆五年五月,庠生张荣亲督义勇,七里铺阻击白莲教,十分英勇。五年来,荆城完固,全靠百姓同心。

《荆门直隶州志》将“忠烈”和“忠义”分开记载,以示某种区别。其实,都是舍命卫社稷、保家乡,同样重于泰山。

陈汝鉴,州人,七十有三。咸丰四年春,为团练首事,和孙子典常一起教习乡勇。四月初六日,太平军突至州城,陈汝鉴和典常及乡勇御贼郊外,祖孙同时遇难。

张维永,州人。咸丰四年,太平军犯荆门,维永不愿受辱,与庶母李氏、妻王氏同日自杀。

王国林,武生王正良的父亲。咸丰四年,正良被朝廷随调到武昌。王国林不惧太平军以刀刃恐吓,高声责骂,惨遭杀害……

李应聘《刘文藻、陈启中、王国缃、邓法祖列传》记载:

刘文藻,是荆门的武庠生。其先辈捐建文庙,年年参与修缮。嘉庆二年,文藻帅领乡勇抗击白莲教。负伤后仍手刃数人,力竭被擒。白莲教喜欢他的健壮威武,但文藻说:“我朝廷士子,怎能与你们同流合污?”被碎尸。

陈启中衣冠整齐,立于门外。白莲教问:“你是谁?”启中说:“我乃荆门廪生。”白莲教说:“参加我们吧,投降即富贵。”启中骂道:“畜生,杀我便是,别脏我耳朵。”被砍为三段。

王国缃与陈启中交好,老之将至诵读不衰。启中七旬,家居养静,国缃八十还去科试。督学陈大人很感动,送饮食,命手下搀扶出院。遇白莲教,国缃陈以大义责骂,被杀死焚烧,扬骨灰于汉水。

太学生邓法祖年二十余,英年秀雅,白莲教多方逼劝,想收他做儿子。法祖怒目切齿,喝到:“你是个叛逆,灭在旦夕,就别污辱我了。”白莲教气得挖他眼,零剐。

李应聘在《列传》结尾处写道:“荆门学校诸生不屈被杀者十余人,而其气最烈、其死最惨如刘文藻四人者,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皆无负国家养士育材之报,而列于州志。”

同治五年十二月,捻军在钟祥罗集全歼湘军四营,生擒提督郭松林。次年正月十五日大败淮军提督刘铭传部于京山永隆河,击毙总兵唐殿魁、田履安等。湘军提督鲍超率部突袭东捻军之背,东捻军损失万余人,遂放弃入川计划,北走河南。二月,东捻军重入湖北,在蕲水大败湘军,重回永隆河一带,复为鲍超、刘铭传等部所阻,只得退往河南。

在这样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同治荆门知州恩荣的《荆门直隶州志·叙》,可以写得很轻松:“荣自丙寅七月奉檄知荆门,甫三月而民以兵告,督团筹费,设防守卡,昼夜巡逻,势岌岌。殆赖诸绅与诸民同心协力,贼不得度汉水一步。越明年四月,贼北窜,幸安堵。”

荆门“诸绅与诸民同心协力”,民气可用。

 昭忠祠图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的都是生死的抉择,做什么样的人。荆门民谚:“纵然豆腐城,也怕铁石人。”

宋代荆门统制吴源夫妇“夫妻双节”、明代的漳州通判唐大辂抗倭死战、清代的成都兵备道副使陈曛全家尽节,他们都是荆门州人的代表。宋元明清,荆门舍生取义者灿若星辰。即便离开了家乡“豆腐城”,在任何地方都是“铁石人”本色。

道光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为荆门州人周玉衡写《周贞恪公传》。

“周恪公姓王氏,讳玉衡,字润山,在外祖周家长大遂从周姓。恪公在江西做官,任赣州知州,召募健勇,亲为训练。长宁有太平军围城,恪公率兵八百昼夜兼程,生擒首犯以归。太平军占领金陵,上逼南昌,恪公升任南赣观察,统带练勇解危。中途与太平军战于吉安,不利,再进。十战十胜,遂克万安,复泰和,解南昌之围。”

朝廷委以防剿事宜,以封疆重臣看待恪公,命总理江西军务。咸丰五年秋,恪公率兵三千击安福、攻分宜,分兵把守攻克的地方,安抚百姓。

吉安军情紧急,恪公来不及聚齐队伍,帅五百亲兵入城。太平军遂合十余万昼夜环攻。城中兵勇不满二千,老百姓合起来不过二万余人。恪公每日仍开城接战,前后毙敌二三万人。

围城日久,外援断绝,盐和粮食都没有了。城里百姓劝恪公突围,恪公说:“城亡与不亡,都要守一个义字。我既然来了,就与这座城共命运。我走了,你们怎么办?”

“将士知恪公志在必死,相与歃血定盟,誓以身殉。故军民无一偷生,困守六十余日,大战数十,未尝一挫。”

吉安最终陷落。龙启瑞写道:“吉安讣至之日,士夫相与哭于庭,商贾哭于市,妇孺哭于室,固由忠义感人之神,亦由惠泽入人之深也。公之殁,距今三年矣。人每言及公,辄用呜咽。呜呼!何其伟欤!”

恪公的三儿子恩庆守奎聚门,也被围困……城陷,遂以身殉。恪公的四儿子名叫炎,帅兵勇助剿于水东,追击敌人遇伏牺牲。

平泰桥,又称南门桥

龙启瑞写道,恩庆和炎开始做官时,恪公以父亲身份写信嘱咐:“时事多艰,人贵在自立,你们如果遇到艰险不苟且偷安,才可以做官。”又说:“见危授命,是圣人对中等人的说法。孩子你学力未定,千万要自励。先将妻子、功名、资财等置之度外,找到紧要关头去做,才可以成人。”

“况当世衰道微之时,尤用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方得。”(《朱子语类》卷五二)荆门“铁石人”,一辈辈父子相传的,正是圣贤书养成的浩然正气和硬脊梁。

周贞恪公祠,位于工商街北,遥对魁星阁。笔者小学时,这里是县文化馆,附设我们的县红小兵文艺宣传队。

房子占地面积很大,不下两万平米。《荆门直隶州志》有周贞恪公专祠图说,原文记载得十分清楚:“头进三门,门前照墙一座,门内拜棚三楹,左右夹室各一,享堂三楹,左右廊各三,后祠三楹,左右室各一。”

这么小一座城,修这么大一座“周贞恪公专祠”,只为一门忠烈的父子三人。

周贞恪公祠图

总 278 期 (2019)第 94 期

本文作者:王    君 市传文协会副会长 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