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城:乡音土语里的——“不”

 锦溪苑 2019-11-26

一方水土吐乡音,

僻野为居自有琴。

  口上出声当曲唱,  

耳边无韵作诗吟。

春风十里人知意,

氏族千年话入心。

陌路天涯何泪有,

全凭俚语送情深。

刘庆庆题


晋城

     乡音土语里的——“不”

        在文字中,“不”,仅是一个副词,否定的意思,其作用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使用中不可或缺。比如:不行,不好,不长不短,不三不四,不一而足,不出所料,不了了之,等等,离开小小的“不”字,我们就不能提笔写字和张口言语。而且,在地方方言中,它的用处却大大超出了书面语言的范畴,甚至与书面文字中的语气、语义、语境大相径庭,内涵也迥然有别。现以阳城北留石苑村方言为例,略加叙述,以见其趣。

        先试举一例。比如:小花正月初二来走亲戚,把带的礼物“不东二西”全都倒下,水都 没喝一口就走了。这个“不东二西”就有形容词的味道,其内涵是不容阻拦、不由分说的意思,把人物的神态、脾气和动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其中好像还能听到声音,“东”的一声,是硬物落地,“西”的一响,是软物放下。如果把“不东二西”换成“不由分说”,就没了那个份儿。

        形容人的散懒无拘、不守规矩,我们常用到一个俗语叫“不溜扯怪”。不溜,不是不滑溜,而是太随性;扯怪,就是出格,甚至有些怪异,是含有贬义的。然而,“不溜”这个词除了指行为之外,也有指说话者情状的含义。如,说某人是“顺嘴瞎不溜”,即指信口开河,或是说话把不住边,溜到哪是哪。还有一种说法是“瞎不抡”,这个抡字读作lǘn。不抡,其原意是手里拿着东西乱舞动,后来却引申为人的说话。“胡不抡乱侃”,就比“顺嘴瞎不溜”又进了一步,前者比后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听这号人“胡不抡乱侃”,说十句只敢信一句,或者一句也别相信。

        如果我们写文章表现色彩,“不”字是不能与之相关的吧?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口头语言用了“不”字,却能使色彩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深秋季节来到山里,“绿不莹莹”油菜地边,长了几棵柿树,那“红不朗朗”的柿子压得树枝都弯了腰,把个山沟点缀得漂亮极了。抬头看天,天是“蓝不色色”的,低头瞧地,地是“湿不漉漉”的。一个老汉在田里割谷子,谷穗“长不拖拖”的招人看见眼馋。老汉的脸“黑不黢黢”的,笑得圪嘻嘻的。“不”在这里,对语义有强调的作用,把色彩的鲜明程度凸现出来,使之更加夺目亮丽,让人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实际场景。“红不朗朗”,除了形容颜色,还可以用来形容天气。比如:今天天老好了,“红不朗朗”的,没有半点刮风下雨的样子。

        不仅如此,“不”还和温度有关。比如:三嫂把刚摊的“热不腾腾”的煎饼放在圪档箅上(用高粱杆扎的圆形用品,一般用作缸、瓮、盔的盖子,也可摆放食品),去给隔壁的七奶奶送,谁知进了院,“凉不清清”的没有一个人,只好放在了七奶奶的火炉旁边。这里的一热一凉,如果不加“不”字,就成了“热腾腾”的煎饼,“凉清清”的院子,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实在是少了好多活生生的情趣。

        除此之外,“不”还用于描述事物的形态、动态。比如:刚到他家门口,映入眼帘的有四五“不连”黄澄澄的玉米辫挂在墙上,旁边还有两三“不串”红绿夹杂的辣椒,老头子“不撒”着一对布鞋,坐在门墩石上“不出不出”地吸着旱烟。他的旁边蹲了一只老黄狗,“不拖”着“红不澥澥”的舌头,尾巴一“不了”一“不了”。“不连”的“连”读Liàn,就是“挂”或“串”,是静物形态;“不撒”着鞋,是穿鞋不搊后跟,书面文字用“趿”;“不出不出”是吸烟的声音,都属于人的动态。舌头“不拖”是往下伸出,尾巴“不了”是一摇一摇的,是狗的动态。“拖”读tǔo,“了”读Liǎo,都是三声。“红不澥澥”是形容血红血红的狗舌头,说着说着又与颜色扯上了。

        我们阳城方言把手叫做“不着”。比如:那家伙“轴”(举)着“不着”瞪着眼,好像要打人。他一不小心,一“不着”把碗不拉翻了,一碗汤面濩了一桌子一地下。初看似乎难以解释,“不着”怎么能与手联系在一起?但你慢慢分析细细看看,又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你看,这个“着”字,除去上边两点,下边是个“看”字,看字去了“目”字,不是一个“手”字吗?原来这个“着”字就是以“手”为主体而造成的字。我们平时说“着手办事,着手工作”,怎么着手,原来“着”里本来就有一“手”。也可以说,“着”就是动手,俗语中有“活好干,架难着”这么一句,“着架”就是动手的意思。咱没有机会请教语言文字学家,这个“不着”,可能会有很久的历史,创造这个字的老祖宗一定动了不少脑子。又如,妈妈打了娃娃两“不着”,娃娃就哭得“不语语”的。

        “不语语”,是说哭得很厉害,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如果在“不着”之后加个“人”字,变成了“不着人”,意思就完全两样了,成了心胸狭窄容不得人的涵意。比如:那个老婆本来“不着人”,才娶过儿媳妇,就三天两头的生气,不知她着不下甚嘞。不字的三字词还有许多,如“不上算”、“不是货”、“不出语”、“不清楚”。“不清楚”不止是不明白和看不清,还有一层意思是指男女关系暧昧。如:她和他虽说各有各的家庭,却因为在一起工作,时间长了来来往往就有些不清不楚,不细说你也懂得。

        我们形容刚坐胎的小南瓜,是“油不条条”的;形容女人生得苗条是“细不洒洒”的;皮肤让硬物划了一下子,出现了一道划痕,叫“不岭”;要是挂破了皮,那就是“血不阴阴”的;穿衣服穿得鼓鼓囊囊,是“不哄不哄”的;小雨下个不停是“不淋不淋”一直下;妇女怀了娃娃,肚子“不腆不腆的”好几个月;干完了活,把挽上的袖子“不捋”下来。“不捋”一词,还引申为挟制人的意思,如:他这人太得霸道,手下人哪一个不是被他“不捋”过来“不捋”过的?

        “不”的四字方言,如:“不省不悟”是说年少不更事,“不楞颠倒”是形容忙得很厉害,“不识死眼”是说脑筋死板不看眼色,“不吐不咽”是有话不说或不下决断,“不打圪吇”是承当了的事立刻去做(圪吇,是人吃东西被噎住后的生理反应,很难受的。),“不起不泛”指还是老样子没有起色,“不死不活”形容事情僵持着或指人没有发展变化,“不杀不放”指吊起来不处理。另外,还有“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等等俗语。如果你留心生活,还能发现很多、很多、很多。

        阳城方言虽说东南西北乡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能得到认可。即使到了晋城、沁水、陵川、高平等地,也大致可以通行,说得过,听得懂。然而再往远走,就要闹笑话了。我的一个奶奶,上世纪五十年代迁移到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集,天要下雨了,她对在当地出生的孙女们说,“快去把门外晒的粮食‘不茏’住。”孙女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祖母说“不茏”是叫做什么。一直等到她们的父亲回来才解释清楚。“不茏”就是盖,苫。

        还有一点,用方言说“不”,须是入声须说土话,否则,那就百没一味。

常庆堂于阳城北留石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