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圣叹被江苏巡抚冤杀,最终吴三桂替他报了仇:首恶被开膛枭首!

 老黄说史 2019-11-26

为人心黑贪婪,冤杀才子金圣叹,为何还能入《清史》“忠义传”?冤杀金圣叹的江苏巡抚,后来去哪了?被吴三桂开膛枭首!金圣叹被江苏巡抚冤杀,吴三桂替他报了仇:首恶被开膛枭首!

在明末清初,江南一带有个非常有名的大才子金圣叹。金圣叹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就连顺治帝都赞他是文坛高手,结果,在哭庙案中,却惨遭江苏巡抚朱国治冤杀。

1/顺治帝赞赏的古文高手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就连顺治帝亦称赞他是古文高手,叫大臣不要用八股文的眼光衡量他。

金圣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最早提高小说与戏曲的应有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通俗文学提倡者,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史上最有创意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小说批评的领域更是首屈一指。

金圣叹在评点前世作者作品的同时,也对原作加以修改,除词句外,还作了全局性的删削。他判定《水浒传》 后50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故尽行砍去,自称得“贯华堂古本”无续作,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 遂成今传的70回本。又断言《西厢记》第五本非 出王实甫之手,也是“恶札”,故截去而以《惊梦》收尾。

金圣叹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金圣叹是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亦有士人批评他提倡《水浒传》和《西厢记》,惑乱人心。20世纪新文学运动中,文学史家都赞扬金圣叹,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但因为他攻击《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度被学者批评为反动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

2/明末最有骨气的文人

其实,金圣叹是明末最有骨气的文人之一,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第一件事,改名明志。金圣叹,本名采,字若采,从小就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满脑子叛逆。第一次参加乡试时,主考官给出的作文题是《西子来矣》。

金圣叹的内心是强烈反对八股文的,一看这题目,坏心又冒出来了,他又发挥他的幽默本性,提笔写道:“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主考官一看,也幽了他一默,批道:“美人来矣,可惜你一个秀才丢矣!”一次恶搞,不仅名落孙山,还被取消了好几年的考试资格。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第二件事,痛骂变节仕清的舅舅。金圣叹的舅舅可不是普通人,而明末的文坛老大钱谦益。舅舅钱谦益对金圣叹也是有提携之恩的,如果没有钱谦益的推荐和制造舆论,也许当时金圣叹的名气和社会影响不会那么大的。但是,对于他舅舅降清变节一事,他一直耿耿于怀。

有一年钱谦益生日,在母亲的催促下金圣叹亦前往拜贺。众宾客久慕老金的才名,便起哄要他给舅舅写一副贺寿的对联。

金圣叹没有推辞,想了想大笔一挥,写下一句:“一个文官小白脸。”大家一看,脸都变色了,接着,他又写下“三朝元老”几个字后,大家才嘘了一口气,以为他这是在玩“这个老娘不是人 , 九天仙女下凡尘”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呢。

他老舅也怕金圣叹又来什么邪劲,便走上前冲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谁知金圣叹却冷冷一笑,毫不迟疑,“刷刷刷”写完,把笔一掷,拂袖而去。众人一看,只见金圣叹写下的是十四个字:“

一个文官小白脸;
三朝元老大奸臣。

钱谦益两眼翻白,手脚冰凉,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金圣叹这一骂之后,便与舅舅之间划清了界线,舅舅的失节之名与他再无关联。

3/金式的血色幽默

金圣叹虽然受到顺治帝的欣赏,但是,顺治并没能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因为,顺治帝在“认识”他不久就挂了。顺治帝临终前还有遗命,留下遗诏说要整顿吏治。本来,这只是顺治临死前做做样子,没想到天真的金圣叹却当真了。

正巧,在金对叹的老家发生了一件“伤命案”——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1661年3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为民请命。

结果却被官官相卫的朱国治以“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的罪名逮捕了一大批人,名声最响的 金圣叹当然也在劫难逃。经过会审,严刑拷问,金圣叹和十八位秀才等121人被以叛逆罪判处秋后处斩,是为震惊天下的“哭庙案”。

关入死囚牢的金圣叹也没闲着,他央监狱的看守给他捎封家信出去,并一再告诉看守千万别让知县看到了。信上说:“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圣叹无意得此,呜呼哀哉,然而快哉!”看守没守诺言,拿了信就交给了知县,知县“疑其必有谤语”,于是打开一瞧,上面写道:“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食,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临死前,金圣叹也没忘狠狠地戏弄了知县一番。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的一天,金圣叹被押往刑,他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来送他最后一程。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

莲子心中苦。

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金圣叹又对儿子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

梨儿腹内酸。

下联的“梨”字谐“离”,虽然嬉笑怒骂一生的金圣叹,面对这样的生离死别,也不禁“软弱”了一把,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

行刑前,他又小声央求刽子手拿他先开刀,并说自己身上藏有两张银票,算是给他的谢礼,刽子手出刀果然利落。

金圣叹死后,刽子手在老金身上没搜出银票,却找到两张纸条,一张纸写个“好”字,另一张则是个“疼”字。

那一年,金圣叹年仅53岁。金圣叹的一声“好疼”,穿越358年的岁月,仍让人的心中一沉。

4/被开膛枭首的巡抚

多种证据表明,金圣叹并未参与“哭庙”,他也不在最初被捕人名单内。不过,“哭庙案”次日,出于正义感的金圣叹写了一篇名为《十弗见》的杂文,声援诸生的抗议活动。这才被牵连进去。

他有一段时间担心被捕,藏匿了起来。两个多月后,他还是被押解到了南京。

金圣叹等人原本罪不该死,但是经手办案的江苏巡抚朱国治害怕被牵进知县贪污案脱不了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一场正常的和平诉求,办成了谋逆案。

办案官员要求,“谋逆案”的首犯必须要有相当的名气。金圣叹于是首当其冲。

恰好此时,朝廷指派的满族大臣正在江南调查并处理江南士绅投奔郑成功事件,金圣叹和其他十七名诸生成为了特殊时期严厉打击政策下的牺牲品。

那个亲手置金圣叹于死地的江苏巡抚朱国治后来去哪了?这个朱国治,在江南民众口中是个无恶不作的贪腐之辈,结果却被《清史稿》列入“忠义传”,这又是为何呢?

朱国治,出生年月不详,是清朝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由贡生授固安知县,屡擢至大理寺卿。顺治十六年,担任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

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朱国治在江苏干得坏事太多,害怕报应来监,于是就想法调往他地,结果,他的老爹(或老娘)死了,就趁着“丁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谓之丁忧)”之机逃离江苏,据说,走得非常匆忙,接任的官员还没到,他就提前跑了,直接可以用“溜之乎也”来形容。朱国治因为“擅离职守”,遭人弹劾,结果被的撸到底,赶到老家做平民去了。

“抚臣朱国治既以钱粮兴大狱,又杀吴郡诸生一二十人,知外人怨之入骨,适以丁忧罢。故事:隶旗下者例不丁忧,守丧二十七日,即出视事。公守丧毕,具疏请进止,朝议许其终制,另推新抚韩公世琦。尚未莅位,朱恐吴人为变,仓猝离位,轻舟遁去,吴中为幸。朝议以大臣擅离汛地,拟降五级,而严旨切责,革职为民(《研堂见闻杂记》)。”

在家闲居十年后,朱国治又被授云南巡抚。朱国治出任云南巡抚后,依然恶习不改,公然向大理知府索取三千两白银。此外他还克扣军饷,导致军队激变。当时,正赶上吴三桂闹独立,朱国治坚定地站到了康熙一边,积极兴兵备战。吴三桂要招降他们,朱国治不愿屈从,还怒骂吴三桂,结果被杀。

“康熙十年,补云南巡抚。时吴三桂谋叛久矣,十二年,诡请移藩锦州,并期以十一月二十四日启行。国治方请增设驿堡,协拨夫马待之,三桂遽踞关隘起事。先期三日,邀国治及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同知刘昆,胁之从逆,皆不屈。国治骂贼尤烈,即时遇害(《清史稿》)。”

朱国治是怎么个死法呢?据清人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记》所载,朱国治先被开膛,后被枭首示众。在金圣叹等人冤死12年后,吴三桂终于给他们报了仇。

“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研堂见闻杂记》)。”

由朱国治以死效忠康熙,所以,赵尔巽等人在编修《清史稿》时,将其列入了“忠义传”。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