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推荐|曹文轩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大可不必好了 2019-11-26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曹文轩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侧记

作者:曹艳春

  2019年11月23日,盐城,有风,有点冷。

  也有温暖。这一抹温暖,与文学有关,与乡情有关。

  在“曹文轩”三个字前,可以冠上许多称号: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

  每一个,都足够炫目、显赫。然而每一次回家,尤其是对于一个以写故乡风物起步的作家而言,我想,他的第一个身份应该是:孩子。故乡的孩子。

  文学的根系再长,总有其本、其源。

  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孩子,大麦地的孩子,油麻地的孩子。

  教授今天回家,带来的是一本散发油墨香味的新书:《草鞋湾》。

  这是所有仰慕者的期盼,期盼那熟悉的身影,期盼交流和碰撞、以及他的新书里,带给我们的饕餮大餐。

  很早,我和醉里挑灯的会员们,就在见面会地点外面翘首以盼。我知道,此时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温暖在氤氲生长。

  

  下午两点,在欧风街约读书房面前的小桥上,我突然发现曹文轩教授就走在我们前面。曹教授我见过很多次,只要看一眼他的背影,我就能认出他来。我想追上去和他打个招呼,但教授前面已经有摄影记者过来,我急忙停下来,示意同伴们慢走几步。

  人群簇拥,相机咔嚓。我们远远地看着。河畔,紫色花朵恣意流淌。

  下午三点,见面会准时开始。曹教授健步向会场走来,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谦恭地向大家挥手致意,然后安静地坐在前排。

  见面会由漂亮能干的江小豆主持。机智,沉稳,焕发出文学应有的味道,也融洽了全场的气氛。

  见面会伊始,三位小朋友先后上台,朗读曹教授的作品。朗读后,是富有童趣的交流,孩子们言谈之中,满是对教授的喜爱。五年级的王圣博小朋友说,他从二年级开始就读曹爷爷的作品了,说《青铜葵花》中“青铜”这个人物,到了古稀之年也不会忘掉。台下笑声一片。我的学生陈琪睿也上台作了交流。小家伙竟然打印了曹教授的简历,主持人让他当场读了一遍,当他大声读完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里,洋溢着对曹教授的敬意,也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喜爱。

  几位老师上台分享了曹教授的作品片段,并讲述了他们与曹教授作品的渊源。有老师分享到,她已经有了孙辈,在儿女小时候就和他们一起读曹教授的作品。有老师分享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们阅读曹教授的作品,让现场很多家长得到启发。

  几位老师和孩子们的分享使我浮想联翩,确实,曹教授作品中的人物在苦难中的隐忍和不屈,强烈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他的代表作《青铜葵花》,就描写了很多的大苦难,火灾、风灾、蝗灾等等。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大麦地村遭遇了蝗灾,有一天,饥饿难耐的青铜驾着小船,带着葵花去芦苇荡里采野菱角,结果扑了个空,兄妹俩饿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便躺在船舱里,把天空中不断变幻着的白云想象成棉花糖、馍头、苹果、梨、羊,甚至想象着自己已经喝上了羊肉汤,还互相谦让着……每次看到这里,我总是禁不住泪如雨下。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冬天,加在棉袄外面的褂子只有一件,每次都是晚上洗了早上再穿出去。中午放学后饿得走不动路,回家后面对的只有一碗白饭和萝卜干,于是我和两个妹妹常常玩起开饭店的游戏,由我们姐妹三中一个人当店小二,另外两个人当顾客,店小二开口询问的时候,两位顾客可以随心所欲地点自己想吃的菜,依靠想象中的佳肴扒拉下碗里的干饭。我们姐妹三轮流扮演店小二和顾客,记得我当时点得最多的是炒田螺和红烧肉,因为我实在没有吃过什么别的好吃的,便以为这两样已经是天下绝顶的美味了。

  

  正神游时,主持人突然招呼我上台,和大家分享曹教授的作品,本来以为只是接受访谈交流,回答提问就行了,哪知主持人只是引出了我的话题,便坐到台下,把我一个人扔在了台上。

  激动,紧张。机会难得,应该分享点什么呢?

  我一眼瞥见手中拿着的《青铜葵花》,突然就想到了我的儿子。

  于是,我告诉大家,这是我儿子小学四年级时,我和他一起阅读的书,我用这本书去启发他如何阅读,引导他爱上阅读,引领他体会书中描写的一切,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上大二了,每次提起这本书,儿子都能对书中的所有情节了然于胸,这也许就是作品本身巨大的影响力吧。

  我还分享了一个情节。今年的8月21日到10月25日期间,我在荔枝电台录播《青铜葵花》这部长篇小说,当我制作的播单被荔枝电台推荐到首页时,当天的播放量就突破了一万,我想,这也应该是作品本身的启示和读者对他的喜爱最本质的反应了。目前我正在录播曹教授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这部小说,后面还会继续录播曹教授的其他作品。

  我说,正因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才让我们如此孜孜不倦地去传播,这是对作品本身的喜爱,也是对作家最淳朴的敬仰。

  作为一名普通的阅读者,我和大家分享了对曹教授作品的粗浅认识:曹教授的作品是成长小说,特别关注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写出了人性、人情、尊严和理想,同时也写出了人生的苦难与艰辛,通过人物在苦难面前的不屈不挠,展示人性的光辉灿烂。作品除了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阅历丰富、想象奇特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丰满,不单薄、不脸谱化、不人为拔高,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的心理特征。这些人物总是在历经重重磨难以后,最终战胜生活的困厄,成长起来……


  

  谈完感想,我现场选读了《青铜葵花》中的一个片段:自从青铜家的房子被风雨摧毁后,住在窝棚里的全家,晚上就再也没有点过灯,葵花每晚便到翠环或秋妮家,借灯光做作业。葵花以低到尘埃里的卑微,对翠环和秋妮百般顺从。然而有一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了翠环和秋妮的作业本,并夸奖了葵花的作业,葵花晚上想再去翠环和秋妮家借灯光做作业时,遭到了冷遇。当我读到葵花被翠环堵在门外,受到秋妮冷落时,禁不住无声哽咽。

  正当我和作品中的主人公葵花一样不知所措的时候,台下突然响起掌声。我心里蓦然泛起一阵温暖。这一份温暖,来自于现场所有的读者,也来自于作品本身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我想,任何一个读者走进作家的作品,都会有一种情结。这份情结,也许就是感同身受。

  分享完毕,我鞠躬致谢。走下台时,看见曹教授眼泛泪光,两眼红红,我不禁一阵感动。走过曹教授身边时,他握了握我的手。这一次握手,我想,应该是作家和读者对于作品最纯朴的触碰和感悟。

  

  曹教授一上台,便感慨说,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好的现场氛围,而且是在盐城,在老家。他幽默地说,没想到盐城人的普通话已经讲得这么好了。他说,在写这些作品、这些文字的时候,并没有掉眼泪,但今天在现场听大家读他的作品,他却掉眼泪了。

  曹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许多他的童年往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到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每次去十几里外的外婆家,都是把鞋脱了,夹在掖窝里,等要到外婆家了,找个水塘洗了脚,才舍得把鞋穿上。他还讲到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小时候很瘦,眼睛很大,所以村里人都叫他曹大眼。他下面有四个妹妹,由他负责管教,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按照几个妹妹的排行来发饭票,结果有个小妹妹个子高、饭量大,每次都不够吃,文芳比较娇小,还能够吃饱……曹教授本来是坐着接受访谈,但是说到这些童年往事,说到当校长的父亲,说到《草房子》里的桑桑完全可以改一个名字——曹文轩,说到他的妹妹们,他激动了,他站起来了,他甚至手舞足蹈了。人们一时竟忘了他是国内最高学府——北大的博士生导师,仿佛他就是邻家大叔、自家哥哥。

  访谈的最后,主持人留给大家三个提问的机会。我问了三个问题:因为什么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因为什么把笔触定位在儿童文学上?当年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被学校留校任教,为何回老家呆了一年多才回北大任教?

  曹教授眼里闪着光,神态真诚得像一个孩子。他深情地回溯起走上创作道路的缘起,回忆起他的恩师李有干先生,回忆起他与北大的情缘。恍惚中,我觉得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不是一个六十五岁的教授,而是那个整日在芦苇荡里穿梭,调皮捣蛋却又酷爱读书的盐城少年,如今,他已走出盐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然而,在故乡,在故乡人的眼里,他却依然是当年的少年。

  整个见面会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亲切互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家的亲和、谦逊和真诚,也感受到了读者对于这些作品的喜爱和期盼。曹教授带来的,不仅仅是新书新的艺术和思想,也是对广大读者一份厚重的恩惠。

  让我们在作家的作品里,去找回我们的童年,去感受那些真诚而质朴的时光记忆,让我们去传递作品中对于孩子的爱,对于社会的责任,对于整个儿童文学应该承载的教育意义。

  我想,这也许是这次见面会,最好的主题。

现场花絮:

  盐城市民办教育协会陈旭光会长和盐城市约读书房肖总为曹文轩新书《草鞋湾》揭幕

  作家邓洪卫现场朗读曹文轩新作《草鞋湾》片段

  曹文轩为热心的读者签名

  小读者为曹文轩献上芳香的花束,并为他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本文图片摄影:孙成栋


醉里挑灯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站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