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大学离不开“师”与“生’

 新父母在线 2019-11-26

桂子先导

大学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是“师”“生”,“师”即老师,即传道授业解惑者,“生”即学生,即接受知识、塑造人格并传播知识;谈大学离不开“师”“生”这两个话题,今天我们就从“师““生”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当今大学的“困境”。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所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力量”,但除了拥有大师之外,一所好的大学背后一定要有良师支撑,良师是一所大学的“招牌”。但如今,所谓大学,已经更多的变成了一个“职能机构”,变成了一个“行政机构”。老师身上重重枷锁,变成大学系统里的“末梢”。现如今,很多大学忙于搞“绩效”,搞就业率,要求今年老师要拿下多少省级、国家级课题,老师要发表多少章SCI,通通都有指标,都有评级。

“师”之困境,一在于老师的产生,二在于老师的发展。现在要想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基本学历要求为博士,如果不是博士,很难有机会在高校任职;而“斩六关,过五将”之后,终于进入高校,又会发现,等待着新入职老师的是各种绩效考核,指标。老师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课题,没有完成便没有奖金。老师成了学校制造论文的“机器”,其真实的含义已经被忽视了。”搞科研“本质上是促进整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发展需要的,但是现如今的很多“科研”,已经脱离了科研的本质意义,就拿论文来说,有多少只是泛泛而谈、随波逐流,仅仅是为了“发表了一篇论文”而已。这种奇怪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方方面面,高校改革十几年仍然没有走出这个怪圈,高校应该在“科研”与“传道授业解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一个好的老师到底该用什么来衡量?是教学能力,是科研能力,还是其他?这是我们现在该思考的问题。

大学存在的最重要意义是为了培养一个拥有知识和健全品格的人,“生”对于大学之重要,犹如水之于鱼。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便被告诫;保研、考研要趁早准备,准备就业的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抓住机会早早进行实习。这些告诫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放在大学校园,放在大学生身上,目的性过于强烈。现在的大学生很焦虑,压力很大,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和自己,他们很迫切地想要在短时间获得很多,想要的太多反而失去更多。

纯碎学习的人很难找到,大学失去了本质意义。

学生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核心,本应该被重视,但现在很多时候是被很多大学忽略的,一个好的大学必然是让其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高素质个体。但如今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是流于表面,一昧地灌输知识是不可取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该教的是如何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如何学习。

高校改革这么多年,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许多弊端。现在我们该思考的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到底正不正确,方法到底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只是“治标不治本”。“师”与“生”作为一所高校的核心,应是高校改革指明灯,从这两点出发,也许我们能找到高校改革的突破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