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恩科:教学科研领头雁

 新父母在线 2019-11-26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讲话   吴建国 摄

9月28日,澎湃新闻消息:王恩科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之前,王恩科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在华南师范大学干部大会的就职仪式上,王恩科表示感谢组织的高度信任,感谢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的培养教育,感谢华南师范大学三万六千余师生员工对他的鼓励和认可。他表示能够成为华南师大的一员,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王恩科是华中师范大学培养成长起来的好学者好领导。2009年,《华中师大报》首次刊发时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恩科的长篇通讯,标题为《教学科研领头雁————记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恩科》。全文如下:

教学科研领头雁

——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恩科

国际理论物理学界2005年把他研究得出的理论曲线称为“王曲线”,他发表的研究论文被人引用近600次,单篇SCI被人引用最高次数130余次。他,就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恩科。

凝聚发展力量

从担任物理学院院长的第一天起,王恩科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任劳任怨,工作在第一线。物理学院刚成立时,有两个系、一个研究院、一个研究所。王恩科发现每个单位教授的科研实力和水平都不低,但没有取得重要奖项,因为力量分散了。于是,他就大胆改革,整合科研力量,建立科研团队。

整合后不久,以王恩科为首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强相互作用新物质形态的硬探针信号及集体效应研究”就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又经过一段时候的磨合,王恩科发现原有的机构设置有很多弊端,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于是就先后成立了11个研究所和6个教研室。这样就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克服了原来教师队伍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2008年,以他为首的教学团队获得“理论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在物理学院同事眼里,王恩科院长既是一位领导,也是大家的知心朋友。在党政联席会议上,从来不搞一言堂,倾听班子成员的意见,力求各项工作形成一致决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下设的六个工作委员会即学术委员会(物理学科学术评议组)、发展委员会(教师聘任组)、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院务工作委员会。在他的指导和建议下,每一位委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样就做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有效化,每一项工作实行公平、公正和公开。他还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成立教授委员会,让教授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知情权。在学科、科研、教学、引进人才等方面,让广大教授参与进来,充分调动教授们的工作积极性。

物理学院分党委书记马海波说:“2004年王恩科任院长后,物理学院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平台,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闲言碎语,大家都在一心干事业,这是十分难得的。” 王恩科在总结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时说:“作为院长,我尊重每一位同事的意见,有事多商量,考虑成熟以后再做决策,但一定要按原则办事。成功的根本是,这几年全院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干事业,所以才能取得较快的发展。”

建设一流学科

学院成立伊始,王恩科就带领全院教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和教学建设为基础、国际合作为特色,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力量的整合、学院结构的调整,脚踏实地地推进各项工作。

在物理学院成立之前,物理系只有一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理论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在2002年全国物理学科评估中,我校物理学科排名在28位,比同类师范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排名13位)及华东师范大学(排名24位)有明显的差距。针对当时的现状以及全面的调研分析,王恩科院长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其一是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达到同类师范大学的先进水平(2007年完成)。其二是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物理学科(2012年完成)。

在王恩科的带领下,物理学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物理学院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理论物理”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物质深层次结构物理”被评为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学科。2004年,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验收正式挂牌;2007年,通过评审立项建设“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年,“夸克物质物理”被评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2008年,“物理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物理”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目前,我校物理学院是六个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的正式成员,具有参加实验、分享最新实验数据和进行物理分析的权力。物理学院与11个国家19个大学鉴定书面合作协议25份。聘请诺贝尔物理奖评委B. Johansson教授来为我校的名誉教授,聘请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M. Gell-Mann教授为我校“111”引智基地的学术大师,聘请一批国际知名的华裔学者(许怒、王新年、黄焕中、邱建伟、任海仓等)为我校的特聘教授。2006年由中国教育部科技司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签订《关于合作研制ALICE探测器和探测QGP信号的谅解备忘录》,我校作为牵头单位代表中国政府和CERN开展ALICE的国际合作。

2008年,物理学院的科研经费超过一千三百万,创造了学校的新记录。从2003年起,学院每年在物理学顶尖杂志Phys. Rev. Lett.上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2005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科学观察》上发表的文章“科学贡献指数与科学鉴赏指数”,以全世界引用次数最高的1%的论文为数据基础,统计了科学贡献指数hc.物理学院有18篇论文入选,位居全国第六名。2008年,这一指数排名又上升为第四位,位居北大和清华之间。2006年的全国物理学科评估结果揭晓,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并列第15位。

紧盯世界前沿

王恩科认为,无论管理工作再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因为这是一个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对于科研,王恩科认为“做研究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紧盯世界前沿”。他主要从事夸克物质理论、核环境中的微扰QCD理论、有限温度场论的理论研究。在夸克物质硬探针信号研究方面,他发展出有限温度密度的夸克物质系统具有细致平衡效应的喷注能量损失,引导出强作用介质的喷注层析(Jet Tomography)新研究方向。他提出核修正因子并由RHIC的国际实验组PHENIX和STAR进行了测量并得到验证。在有限温度场论研究方面,他给出了N点非线性响应函数推广的涨落-耗散定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形图重求和计算热标量场输运系数的非微扰方法。

王恩科教授的多项理论预言得到RHIC实验证实, PHENIX实验组在总结性论文Nucl. Phys. A757 (2005)184中把王恩科教授及合作者得到的理论曲线称为“王曲线”,喷注能量损失理论估算称为“王估算”。和合作者一起在Phys. Rev. Lett. 上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发表的研究论文被他人引用近600次,单篇SCI他引最高次数13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成为国际同行证实在RHIC上发现强耦合夸克胶子新物质的一种重要证据的基本文献,在本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夸克物质会议的大会报告中被介绍过3次,并得到国际上理论学者的广泛引用。

由物理学院申报的“强相互作用新物质形态的硬探针信号及集体效应研究”项目荣获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我校继1992年“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以来第二次获教育部一等奖,首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属于高能核物理和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领域,旨在探索物质的最深层结构、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是否存在新的物质形态,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基本奥秘的最前沿领域。而该项目就是由王恩科等人从1993年10月开始至2003年10月,历经10年完成的。

培养拔尖人才

在忙管理和科研的同时,王恩科还带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业课。他带的本科生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经常是白天上本科生的课,晚上上研究生的课,从来没有因为繁重的管理工作就耽误学生一节课。作为导师,王恩科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他认为,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非常适合搞研究的学生。同样,适合搞科研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一定就是最好。

王恩科已培养毕业博士生4人,硕士生10人,目前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生6人。王恩科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毕业博士生张本威的博士论文“核环境中部分子的多重散射与修正的碎裂函数”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在Phys. Rev. Lett. 上发表论文1篇,是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在雷根斯堡大学做研究工作。毕业的博士生张汉中的博士论文“RHIC高能核-核碰撞试验中的喷注淬火效应”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论文2篇,是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2008年指导王茹敏的博士学位论文“B介子稀有衰变中的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研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9月9日,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原载于2009年10月《华中师大报》,后收入《永远的桂子山——党波涛新闻作品精选》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