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铳能破东虏甲——明代的斑鸠铳

 RK588 2019-11-26

崇祯元年,为了提高军队的火力,对抗后金,明廷从澳门招募包括工匠和雇佣兵在内的一批葡萄牙人。这批人入京时,携带了“大铜铳”3门、“大铁铳”7门及“鹰嘴铳”30门。

崇祯三年,这批葡萄牙人抵达北京。在抵京前,徐光启便上奏朝廷,建议朝廷多造大型鸟铳。徐认为,明军的优势包括火炮和鸟铳两项,而由于后金多穿重甲,鸟铳不能击穿,因此原本的优势被大大削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明军应该练习射击敌军的手和面部,同时制造能够贯穿铁甲的大型鸟铳。

▲利玛窦与徐光启

葡人抵京后,为明廷演练火器用法,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徐光启进而制定出详细的改革计划,徐认为,大炮只能用于守城,野战必须使用轻炮和大鸟铳,明军需要建立15支专门使用火器的精锐部队,按照徐的计划,每支部队装备西洋大炮十六位,中炮(较轻的火炮)八十位,鹰铳一百门,鸟铳一千二百门。

葡萄牙人带来的这种鹰铳(鹰嘴铳)很可能便是欧式重型火绳枪Musket。Musket是当时欧洲流行的步兵武器,西班牙、荷兰、瑞典、葡萄牙等国的军队都大量使用。

▲Musket

在当时,明人还经常提到一种斑鸠铳(搬钩铳、斑鸠脚铳),从记载来看,这种斑鸠铳就是Musket的中国版本。

崇祯八年,两广总督熊文灿将原本用于对付海寇而购买的一百门斑鸠铳解送入京,这批斑鸠铳的铳身重16斤左右,长四尺二寸,总长五尺五寸,重26~27斤。铳口外围直径大于一寸三分,口径超过六分(19毫米),铳底外径超过2寸,用药一两三钱,打一两五六钱(56克)的铅子。

▲经国雄略中的斑鸠铳插图

这个数据与Musket相似,按照欧洲的记载,Musket口径20毫米,重10千克,弹重50~60克。

Musket威力强大,射程可以达到400码(360米),近距离可以射穿板甲,150米的距离上仍能射穿木板或者轻型铠甲,无怪乎徐光启认为只有这种重型火枪才能杀敌致胜。

由于后座力大,Musket在使用时必须架在叉杆(支架)上,从《经国雄略》中看,斑鸠铳的支架与原版Musket相似,但斑鸠铳的叉杆安装在枪床上,可以活动,而Musket的叉杆是单独的零件。

▲使用Musket作战的欧洲火枪手复原图

斑鸠铳的制造难度较大,松锦战役后,明廷计划调郑芝龙的水师援辽,郑芝龙百般推脱,一直不起身,理由之一便是军队需要的斑鸠铳只有广东工匠才能制造。在郑芝龙的计划里,水师的大水艍船每船配20门斑鸠铳,备弹两万颗,每颗一两八钱,中水艍船每船配12门中斑鸠铳,备弹一万二千颗,每颗一两五钱。

除了打单枚弹丸的斑鸠铳,当时还有打散弹的斑鸠铳。《经国雄略》中说,斑鸠铳一次打四枚铅弹,适合水战使用。《廉州府志》中说,斑鸠铳“每口铳子四个”,书中还说,斑鸠铳有班鸠铳与大全身班鸠铳之分。

《兵录》中记载有一种“大鸟铳”,铳管长四尺,铳床上安装叉杆。这种大鸟铳打一两二钱到一两六钱的铅弹,装药量是弹重的三分之二。从描述上看,这种大鸟铳就是斑鸠铳的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