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历史典故?

 晦峰廊 2019-11-26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据历考出自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作《史记》,至现今已然发展成为人人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一条成语。典故的主人公与“汉初三杰”其中之二:韩信与萧何有关。可以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亦是其“终结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浅显,说的是某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成败,荣华富贵与命丧黄泉均系一人所为。“汉初三杰”各具奇能,张良善谋,计无不为刘邦所用。萧何善理,具有非凡组织管理才能。韩信善战,属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常胜将军”战神级人物。为何如此这般的“战神”级人物会被吕后与萧何密谋加害致死呢。这得从韩信性格和成长史及与萧何的情缘说起。

  一、墓志铭“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成败一知己”,讲的就是韩信一生的成败,荣华富贵及命丧黄泉均系一人所为,那就是“萧何”。说起韩信,与他有关的历史典故那就太多了,而与萧何捆绑在一起的历史典故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祖上也是官宦世家,在朝廷是有功名的,但家道中落到韩信这一辈时,祖上积攒的家资及朝廷的爵位均荡然无存了,成为贫民。家境一贫如洗,韩信落魄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境地,成为乡邑一名“混混”,到处“蹭吃蹭喝”。但韩信骨子里有股正气一如今日倡导的“满身正能量”,虽沦落为“街边混混”,但从不作恶为害乡里,还常身挎佩剑“招摇过市”。一个身强力壮的棒小伙为何不去寻一门正经营生养活自己呢,据说韩信不屑混迹市井谋生。常身挎佩剑行进街市,是他骨子里常怀祖训,要“横剑跃马,征战疆场”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军。由此可见韩信虽落魄至“混吃混喝”的境地,但仍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明白点说就是“燕雀常怀鸿鹄之志”。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是“时势造英雄”。秦朝末年秦二世时期,天下群雄并起反叛朝廷,力求推翻秦朝暴政,救天下黎民百姓出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的悲苦境地。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反叛秦朝,韩信心中甚喜,机会来了,哥们发达的时机来了。先投项梁,项梁兵败丧命归属项羽,不被重用。只好又改换门庭投身刘邦,还是不被重用,做了一名小吏。可能是心中甚是郁闷,我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胸藏丘壑,一身本领,怎奈英雄“无出头之日,无用武之地”,可悲可叹啊。莫名其妙加入了逃亡大军行列,做了一名逃兵,被俘坐法理应当斩。不知是祖上积德还是上苍眷顾,遇上监斩官滕公夏侯婴还很欣赏他,不但不斩,还向当朝重臣萧何举荐他。自从结识萧何后,一来二去两人交谈甚欢,也让萧何深知了自己的抱负与才能。萧何认为韩信是个“世不二出”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 言明必须委以重任。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登坛拜将”封了韩信一个“大将军”之职。自此开创了属于韩信的时代,属于韩信“驰骋天下,攻城略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时代。与其说是刘邦萧何成全了韩信,不如说是秦二世成全了韩信,天下纷争兵火连天成就了韩信。一颗“将星”横空出世,光照天下,辉耀寰宇。因“功高盖主”,且刘邦是个猜忌心犹重之人,加之韩信居功自傲不可一世,锋芒太露不知收敛,不懂韬光隐晦之策终招致悲惨命运。刘邦时时警惕韩信,一旦被其抓住小辫子就揪着不放。由起初的“齐王”,降为“楚王”,而后又由“楚王”撸为“淮阴侯”。不但爵位一降再降,就连“发家致富,防身护命”的兵权也被刘邦一并夺去。韩信不免心生怨气与不满,心想你刘邦的“大汉天下”有一半我的功劳,也是因我“战不惜命,拼杀疆场,攻城掠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功劳,为何如此这般待我。心中就萌生反叛之心,不知何故被刘邦,萧何与吕后等人察觉。这一干人等深知韩信勇武,冠绝天下,如若明着来韩信断断不会乖乖就范了。于是萧何与吕后两人密谋把其骗至宫中密室将其杀害。

  与其说是萧何吕后及刘邦将其杀害,不如说是韩信“遇人不淑,察人不明”对自己深处险境估计不足,也是自己太过自负自掘魂墓造成的。太过信任刘邦,认为自己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刘邦一定会像自己一样念及旧情,顾及情分断然不会加害自己。二来太过信任萧何,平日与萧何交情匪浅,且萧何又是自己的“伯乐”,是萧何“慧眼识英才”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自己平素对萧何也是尊敬有加,也是断不会加害自己的,毫无防人之心造成的。三来对吕后一个妇道人家权谋之术之厉害估计不足,太过自负毫无防备之心造成的。

  “生死两妇人”指的是给予韩信“一饭之恩”的漂母和与萧何密谋把其害死的吕后。话说韩信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找寻到“漂母”赐予“百金”以示当年“一饭之恩”的酬谢,可见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同时也找寻到当年落魄时遭乡邻“白眼”让其声名扫地遭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屠夫。不但没有依仗自己的权势进行打击报复反而提携该屠夫赐予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命为社稷出力。可见韩信是一个心胸豁达,气度飞鸿之人。也是这个屠夫激发了他人生斗志,“弃混从戎”成就他一番伟业。

  也因韩信此等性格既成就他一番功业,也为他“待人太过真诚,对人心险恶估计不足,毫无防人之心”最后命丧黄泉埋下隐患。这也是我下文所要论述的原因。

  二、妇人之仁太愚忠,错失良机三分立

  话说刘邦与项羽由初始起义反秦的战略盟友,各自“攻城拔寨,攻城掠地”把大秦天下瓜分收入囊中。由初始的“群雄逐鹿”转化为“二雄争霸”。一个摆在历史关口的现实问题就是“谁为天下之主”。当刘邦与项羽“二虎相争”愈演愈烈打得不可开交之时,韩信的实力也不断壮大,手握足可鲸吞天下的兵权,也有强大实力与刘邦,项羽相抗衡,成就“三分天下,三足而立”的良好局面。亲信好友蒯通也劝韩信保持中立两不相帮,同时言明刘邦是个猜忌心特重之人,是个十足的“可患难”,不能“同富贵”之人。可韩信不听劝告,力帮刘邦打败项羽成就了“大汉王朝”的建立。建国初期刘邦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不得已(内心是极不情愿的)封了韩信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齐王”。但刘邦内心深处一直没有放松对韩信的猜忌防备之心。不断削其兵权夺其爵位最终授权萧何与吕后把其暗害致死。没想到当年蒯通一语成谶道破天机。如果韩信当年采纳蒯通建议及劝告,中华历史就要改写,也就不会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部鸿篇巨著的史书诞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