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右玉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从左云向西走“西口路”,秋风劲吹,渐渐接近毛乌素沙漠东缘风口——右玉。这地方过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在家一身土,出门不见人”。地处黄土高原,“山山岭岭和尚头,千沟万 壑 无水流,水旱风灾年年有,十年倒有九不收。”丘陵缓坡区为主的垣、渠、峁沟一眼望不到边。只有北面可见阴山余脉阴影。如今成“塞上绿洲”,在草甸土、栗钙土、风沙土地上,生长着野生菊科牧草、豆科牧草、醋柳,小叶锦鸡儿、柴胡、苜蓿、山菠菜和众多杂草灌丛。辛堡梁林海、大南山林海、苍头河生态走廊已具规模,成为亮丽宏大景观。过去的“莜面糊糊煮土豆、三季不脱的羊皮袄“三宝,已为罕见。

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号召植树造林,改变右玉面貌。20任县官接力,奋斗苦战60多年,从苍头河畔的头一批树开始,到黄沙洼沙带,三年奠基,一路拓展。地下有煤不挖,硬是干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右玉在黄土高原吕梁山下伏地带。是吕梁山——太行山断块的云冈块坳与内蒙断块交接部位。两大断块相互作用抬高地形,由南向北倾斜低下,在起伏的山地丘陵间形成凹陷盆地,苍头河蜿蜒其中。沿河谷有威远、新城、右卫镇,过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这一通道,河水北流、大风向南。

远古时代,塞北(今雁北地区)水草丰茂,古树参天,植被浓绿。赵武灵王设立“善无县”,故城就在明代右玉城(今右卫镇)之下,但规模大于右玉城。苍头河(古中陵川水)由南向北流经中陵县故城东、善无县故城西,出杀虎口流入树颓水(今内蒙古浑河),再汇入黄河。右玉城墙被苍头河水冲去一角。

右玉在汉代归并州刺史部、雁门郡,西汉时雁门郡管理善无县(山西右玉右卫镇)。北魏皇族、贵胃经常狩猎驻跸于善无。拓跋珪即皇帝位后,按古制“定郊庙朝飨社乐,率部众  祀天亲行”,“东至代郡(河北蔚县),西极善无(山西右玉),南极阴馆(山西代县西北),北尽参合(山西阳高北),皆为幾内。”即属“京幾之地”。成为由盛乐迁都平城的关节重地,并且是旧京(盛乐)与新京(平城)的必经之地。

西晋时右玉属鲜卑。北依盛乐,皇室墓葬多于右玉大南山等处发现。而前期皇陵——金陵的确切位置,一直为谜团。从文献大致可推断在盛乐或云中附近。北魏后期,金陵范围已跨恒朔二州,右玉正当其中,应是造陵理想之地。

大业四年,隋炀帝北上,出杀虎口到五原巡长城、阵势浩大。唐太宗为安抚北地也到塞北巡视。天宝14年 ,大将郭子仪率军于右卫城与安禄山叛军决战,收复失地及周边地区。宋朝建立后,辽、夏、金势力强大,占据华北大量农地,与宋抗衡,从而导致北宋求和、南宋偏隅江南、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16州”给辽国,右玉为其统治,到明代重归中原。五代时期,右玉属西京道之云中县,出现短暂安定。金代属西京路(大同)云中县。元代属大同路(大同市)之大同县。明代右玉设右卫、玉林卫、威远卫。洪武25年,右玉设定边卫,卫城就建在善无故城遗址上。清顺治康熙二朝,右玉沿袭明制,并作为边陲重地,驻有满、蒙、汉八旗兵。设将军府,统领八旗官兵万余人。

边塞防御与贸易

右玉为明代“九边重镇”大同西端之右卫玉林卫,总兵力17000多名,骑操马6000多匹。

右玉长城始筑于汉代,有一段是北魏长城,其余为明代长城。明代长城经过五次修筑完成。北面杀虎口雄关北二里之外处有二道边,就是明初修筑的一道边墙。这段与外长城重合。

明《大同府志》载:右玉“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屛,中原之保障。”右玉长城雄伟坚固,建有战台、墩台、城堡,东北起左云川卫界的宁鲁堡,西至平鲁卫威鲁堡,全长178里。有烽堠(台墩)200多个。其中数十个村堡依长城而建,有的是官堡驻守卒,有的是民堡。还有就是长城边上的关口,如杀虎口、二分关、云石堡、大沙口等,同时也是长城内外民族贸易的集市。历史记载的就有杀虎堡马市和云石堡马市。这些关市,大大缓减了口外大漠蒙古民族物资单一,生活单调的局面,纷纷入口求市贸易。

从长城东到西部,共设马市70余处,各民族部落按照就近原则,到马市交易,涉及的有汉、蒙古、女真族等。右玉长城为中部地段,主要面对蒙古土默特各部。其中杀虎堡马市于隆庆6年设置,贸易对象是哑不害恰等部:云石堡马市主要对多罗土蛮等部。云石堡马市不及杀虎堡马市重要。

马市是关内外各民族对物质生活生产发展的要求,直接促进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人口、习俗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并催生了清代大规模的走西口移民潮流。

蒙古诸部退出中原后,形成兀良哈、鞑靼、瓦刺三大部族,兀良哈与明朝和好,开展贸易互市。15世纪初,其它两部与明朝常发生摩擦。16世纪,草原上出现了达延汗、俺答汗(前者之孙),三娘子(后者之妻),有所为而矛盾缓和,明隆庆5年,明朝封俺达汗为顺义王,开市贸易。俺达汗死后,三娘子仍坚持和平往来贸易。原本为掠夺财物的蒙古部就由互通有无止息了战争。

明世宗嘉靖30年与鞑靼通商互市,四月在沿长城关隘处宣府张家口、大同得胜口、右卫杀虎口等处开设马市。之后关闭又开又关,直至隆庆议和后,沿长城一线才大规模开放。但明政府与蒙古上层贵族之间的“官市”,对马匹数量有限定,不利于广大农牧民。以后又开“民市”,大大方便了百姓商人等生产生活交流,互市很快繁荣发展 ,有了“月市”、“小市”、“民市”“私市”等活动。到万历8年,长城一线开设的互市有宣府镇张家口,大同镇得胜堡、新平堡、守口堡、助马堡、宁鲁堡、保安堡、杀虎堡、云石堡、灭虎堡等,太原镇水泉营堡、老营堡,延绥镇红寺堡,宁夏镇华马池、清水营堡,甘肃镇洪水堡、高沟寨等。

右卫镇

下塌在文联主席郭虎的“右卫艺术粮仓”,里面有“玉林书画院”,是山西省重点打造的文化 品牌。他忙接待《人民日报》记者团队,托人安排我们食宿。在此写生画画,采风的有数百人,其中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新疆几大高等院校学生与我们一起用餐。他们都以右玉古迹和绿化为题材,创作大量艺术品,陈列于后院几间博物馆内。我抓紧空隙时间与他们交谈,体会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志向,考问自我方面“代沟”原因,同时了解了原本题外很多情况,学到不少新潮知识。次日大清早,我们就去游览右卫镇。

为防御蒙元残余势力南袭,明洪武四年置大同都卫,右玉境内设立右卫、玉林卫、威远卫。是军事管理机制。洪武25年,增设定边卫,卫城建在善无故城遗址上。英宗14年,将边外玉林卫(今内蒙古和林县榆林)撤并入右卫,合称右玉林卫。嘉靖45年重修右玉林卫(今右玉县右卫镇、称右卫城),11年后包砖!置四门,东西南北分别为“和阳”、“武定”、“永宁”、“镇朔”,上各建城楼,外各建瓮城,西北、东北、东南方分别建角楼,城墙上筑敌台28座,垛口564个,守铺8座。

卫城北靠重山群峦至杀虎口,南开阔遥对大南山(贺兰山);东部靠崇岗山(风神台)及中心山;西有雷公山,依风水学之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布局。气势磅礴、安稳坚固。

城内以鼓楼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四大街八小巷,分布衙署、兵营、庙宇、民居,临街设店铺。街巷以官署衙门、寺庙、地形、姓氏等命名。整个城池条块紧凑,布局严谨,有机统一,运行良好。

我们由南门进入,顺正街向北,几无旧时建筑,是排排形式店铺和民居。绕一趟返回上城门楼,西望农田秋景,向东走土城墙遗址,思古追远,仿佛“连云烽火台成袂,城下嘶杀声凝咽。

【杀虎口】

据专家考证,远古时代,杀虎口内外就有人类活动。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漠游牧民族逐渐南迁,但阴山及其余脉造成阻隔。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苍头河谷及通道。这条崇山峻岭间的狭窄陘口,将南北分为截然不同的景象,北面沟谷曲折,道路与河并行,荒野黄沙;口内沃土肥田,森林茂盛,大雁苍鹤迁徒停留,老百姓叫“苍鹤径 ”。 其地势山环水抱、北对径口隘道,南望咽喉梁,西临黄河重要支流苍头河,东接塘子山。杀虎口是外长城上的天然关口。长城由东北向西南如半圆形围墙将杀虎口围拢里边。而这个“口”,在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秦汉时北有匈奴,之后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五代十国之后,两宋王朝与契丹辽国、女真金国、蒙古、满族等纷争不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都没有离开“杀虎口”。

秦汉时全国东西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辽东经辽西、渔阳、上谷、雁门郡、云中郡至九原,即秦始皇巡祭泰山暴病而亡之路。现右卫镇北距杀虎口20里是古代南北东西交通的锁钥。杀虎口是长安、咸阳、洛阳、并州通往北地的主要隘口,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竟宁元年(前33)二月,王昭君出塞,经右玉出杀虎口。

春秋至秦汉时,杀虎口称“参合口”,隋唐时称“白狼关”,宋代称“牙狼关”。明正统14年改称“杀胡口”,康熙15年改称“杀虎口”。《朔平府志》曰:杀虎口“直雁门之北,乱嶂重叠,崎路险恶,数水交汇,缩嗀南北,自古倚为要塞。”明代徐达筑长城,沿途设九边重镇后,杀虎口属大同镇管辖。嘉靖23年在杀胡口内东侧1里处修筑杀胡堡以加强防御,20年后又在南百米处筑平集堡,内居多为达官贵族。以城墙将旧新堡连为一体,中设户部衙门,分东、中、西关,十字街连接。《清史稿·兵志》记:“蒙古通驿要口凡五道,曰: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以达于各旗。”康熙征伐葛尔丹返程曾经杀虎口。

从清代顺治7年开始,杀虎口设立税关,征集出入口烟酒、盐、茶、米面、糖果、调料等科税,后逐步开征布绸衣饰、皮毛、器物、金属、牲畜、木材等数十项税种。此制度一直维持280年至1929年杀虎口与塞北关合并。

清代以北京为中心的驿道分布,以长城上的五个口为标志,呈扇面发散形状。杀虎口一路处扇面西端。内蒙古驿道分为:京师至乌拉特900余里,设九驿;归化至鄂尔多斯800里,设8驿;杀虎口至张家口有交岔道数条。因征讨葛尔丹又设归化至张家口,撤废之前的和林格尔等五站。这样杀虎口更为西北重要门户,成为西接归化城的唯一关口。

杀虎口新关城楼东侧有一门洞,是明代的一个关口,低于地面,狭窄矮小,只能人马徒步出入。右玉县2004年修建长城时发现。经考证,康熙5年时一场大水从苍头河涌上长城,将万全桥及部分长城冲毁,关口被泥沙淤塞。以后清朝在明代关口西边又建立大柵,便于商旅通行。同时设卡收税,成为险要关口,称为“西口”。关口东挨旧城墙有秦汉魏晋明代等古长城。

在杀虎口关内大路东西两侧,新式店铺一字排开。日用品、杂货、纪念品等招牌林立,门面仿古新颖。上关口城楼,顺青砖漫道往东,环视关内外,山谷河道,烽台断墩,到接连土城墙处返回。看车水人流,迁陟与定居,充满飘忽不定张力,记忆与景观犹如流动的车辆,装载寻求与愿景,在过去多民族来往的实体道路上往返奔驶。如果没有这些古道,所有活动不可思议。正如莎士比亚在《辛白林》中写的“气势磅礴地描写了广阔的乡野,其间纵横交错着许多目标远大,命运多舛的道路”。而这些,对我的心境、情感产生复杂的影响,最后归结为“一系列持久心绪与思索达成的自然顶点。” 

【杀虎堡·石桥】

踏着“西口古道”石块路面向东约900米,见高耸的旧砖堡,堡门上额刻“杀虎口”三字,过门右后侧有一石碑。我从杀虎旧堡土路向南走,到平集堡。中间是农田和荒地,有土夯旧城墙连接两堡。两堡用青砖包面,宏伟高大,坚固厚实。

旧堡驻军,防御与护马市,又与集市分开。马市从设立到明末,很是繁荣,成为云中五堡第一重地。由于居民增加,大柵之内,旧堡之西都是民房、客栈。我路过时,还见残破旧民房。走近一处,坍塌一半,东墙码头完好,砖雕刻有图案。嘉庆、道光年间,汉、蒙古、满、回等族百姓多达3600余户,加上驻军、商贩等人口共计四万余。衙署、庙宇、学堂、牌楼遍布堡内外,客栈、作坊、店铺鳞次栉比,一派荣华热闹气象。

杀虎堡南北有石桥,可通四方。堡南门外建广义桥,二心圆单孔尖黑石拱桥,栏杆、栏板、抱鼓组成桥栏,左右望柱头对称,刻石狮、仙桃、石榴、木瓜、卜吊图案;抱箍上雕犀牛望月图案。桥东西拱券正中镶嵌石雕龙头、龙尾各一个。

堡西北侧,通大柵路上建通顺桥,用黑青石条砌成单孔圆孤形坦拱结构,桥畔卧石牛。走西口的行人商队到北桥,即将由口里到口外,不免回首张望。如夕阳西下之时,则有晚霞映照,小桥流水,更增添一种悲怆留恋不舍,举步维艰,但命运不济,非过桥不可,只能盼前路顺利,故名“通顺桥”。

另外,堡南有通向朔平府路上的平丰桥、卖油桥。杀虎堡西门外至通顺桥,有一条黑石铺筑,条石砌边古道。名敞坡路,路面石上留有车辙印痕。是走西口之历史见证。

杀虎口堡驻八个行政机构:即税务监督署、巡检司署、监督署、驿传道署、守备署、中军都司署、协镇署、副将署,俗称“八大衙门”。各司其职。其中驿道传署在河口街,专管传递官署文件,是清代北京通向蒙古的必经之路,与古北口、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同为蒙古通驿要口。

杀虎口作为内陆北方税关,管辖范围东至山西天镇新平堡、西至陕西神木长城沿线一带的人事税收。

【西口古道】

明清之际,北方贸易以归化城为基点,辐射整个蒙疆甚至四面八方。向南与中原联系,主要以杀虎口为基点,扩散到东、东南、南、西南、西方,多条古道并行或相交或分岔汇聚,形成“新丝路”,也叫“茶马”、“茶驼古道”。尤其归化至杀虎口为晋商走西口重要交通要道,也是经济贸易之咽喉和心脏。

我们从杀虎口博物馆出来,在刻有“西口古道”的大石头下照相留影后,就向东南进入西口古道, 步行踩着青石路面到杀虎堡。游完旧新堡又返回。路面石头色泽不同,新旧不同,显然是不断补修砌筑,少数有车辙印迹的可能就是旧道原石。

古道并非走西口的产物,其实在远古就有先民从大漠南下,顺河谷向内陆行走。战国时设胡汉民族界限,秦汉对抗加剧,东汉时南匈奴归顺,迁移到离石等地,三国时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南迁,魏晋五代时北方少数民族很多内迁,最强大当数拓跋鲜卑。他们与汉族融合。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等民族迁入,以农为本,与宋对抗。到明朝后期蒙汉开始边境贸易,清朝入主中原后,迁徙规模空前之大。

之后,中原、晋、冀、陕等地汉族向北迁徙,形成走西口潮流。一是贫民百姓通过杀虎口像北至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口外耕田种地或打工谋生,二是晋商北上于杀虎口囤积货物或打尖停留后到大漠蒙古俄罗斯等地贸易开市。

“走西口”按时间先后,开头为明末清初边地民众为躲避战乱而逃荒向北;接着是康熙西征前后费扬古将军驻右玉兼管归化事务,新建缓远城大量移民囤居;之后为咸丰年间晋陕之北遭大旱,民众到口外逃生;再就是民国中期民不聊生,避战乱出口外;最后是日本侵华到解放前后,社会动乱逼迫百姓往北避难。期间,零星走西口则连续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晋商的贸易活动,他们风雨兼程,历尽艰难,以马、驼、骡、驴、畜力车等运贩茶叶物资,汇聚杀虎口,经检查收税,存储转运到口外,再向北、西、西北、东北等地运输。晋商秉承“以义取利、诚信经营、保证质量”原则,互市贸易、物资交流、经济互补、多边双赢,大大增进了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

如果以杀虎口为中点,向四面延伸兵道、驿道、商道、贡道,主要路线有:

一、通往内陆:向东沿外长城到北京、天津、塘沽地区;     

向南过右玉牛心堡、云阳堡到左云、黄花梁、雁门关、太原与府属县区,延伸到河南及湖广一带;

向西南到平鲁、神池、五寨、奇岚、永宁州(离石)、 到洪洞、再转到陕甘蜀地区;

向东南到大同、浑源、灵丘、河北易、定州、继之山东、江浙地带。

二、通往北方:一般先到和林格尔——归化(呼和浩特)托克托、土默川,然后分路:

归化向西土默川——包头——迪化——伊犁;

归化向西北,漠南蒙古——乌里雅苏台;

归化向北,一条是百灵庙——赛尔乌苏——库伦——恰克图;

另一条是哲斯——库伦——恰克图;

化到——搜吉——推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怒乌梁海地区;  

归化到凉城——古城——塔尔巴哈台;

归化——推台——乌里雅苏台——古城——塔尔巴哈台;

归化——多伦诺尔——乌兰哈达(赤峰)——通辽;

上述道路,内陆的我大部分走过,向北几条只走过东线和内蒙古境内几条支线;最北到满都拉中蒙边界。大部分已荒凉无迹,只有部分线段存古道痕迹,部分为现在公路覆盖取代。

行走西口古道,忽发灵感、作小诗一首:

深山掩古道,荒野留迹痕。

漫漫西口路,无处不关情。

关联阅读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左云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离石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忻州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太原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太谷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阿拉善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李家山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晋中榆次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平遥古城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阳曲定襄

行走丨我们最终都会输给时间

终稿丨不总结2018,不许愿2019

行者丨我只是喜欢美和努力

行走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追忆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煮一壶麦香下酒

行走丨滇东旅途随笔

行走丨这些个梅雨天

行走丨楠溪江十章

行走丨方山小景

行走丨背影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