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海之地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一江山岛】

盛夏的一个早上,一批省市文物工作者在椒江七号码头集合。

“省队”由省文物局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带队,他还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理事、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成员。另有工程师郑殷芳,从军人转业到地方的老翟,对一江山战争历史很有兴趣的小杨。

台州队由台州市文物处处长任志强带队,另有椒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牟主任,以及在大陈镇文化站工作的吴彩凤等。

渡轮离开码头,向椒江口驶去。黄滋跟我谈起他此行的目的:“金门已启动战争遗址申遗,呼吁要与大陆合作,联合申遗。我们想到台州湾的三岛,也是一个重要战地遗址,跟金门很相似。此次先来作初步考察调查,看看这三岛是否具备申遗潜质,然后,我们再对三岛作测绘式勘探,建立全面的资料库,如果哪天海峡两岸就此联合申遗,我们一方已作了数据资料库的建立。”

不久前,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这回听到文物权威专家之一的黄滋院长说台州也有一项申遗的“家底”,或者说是希望吧,这不叫我顿生振奋之情?

黄滋的老家是金华人,“省队”中另有两人老家是台州人,一个是被称为“郑工”的郑殷芳,她是台州著名诗人笔名洪迪的侄女,小杨是椒江人,两人有时与我用台州话交谈。

海面越来越阔,海水越来越蓝。

经过一个半小时,渡轮到达下大陈岛,此岛是大陈镇政府驻岛所在地。草草吃罢午饭,我们登上一艘“公务号”交通艇先去一江山岛。

一江山岛位于台州湾口,分为南、北两岛,而我们要去的是北一江山岛。

据了解,一江山岛南距大陈岛7.5海里,西离大陆13海里。一江山岛因两山夹一江而得名,由南一江山岛和北一江山岛组成,其中北一江山岛面积为1平方公里,南一江山岛面积为0.4平方公里。千百年来,一江山岛一直静静地守候在东海之滨,直到1955年那轰隆隆的炮声,才将一江山岛从沉睡中唤醒,并震惊了世界,一江山岛也凭借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而永垂史册。

坐交通艇约一小时,船靠岸,见岛上立有“北一江山岛“地名的石碑。

正好有5个渔民在码头上拉网,此时正是禁渔期,难免会有零星渔民来岛上休整。一问,他们其实是作短暂的“过客”,而另一位老岛民是个后生,30来岁,皮肤黑黑的,他住在一栋石头房里,说自己是守岛人,受政府委派,有数千元的“月饷”。闲来无事时,渔钓一下,顿顿就有海鲜吃。

岛上人少,却像个“南泥湾”,牛马羊满岛乱跑,数百只海岛鸡比脱免还敏捷。我就此采访这位“老岛民”,他说,最初岛上只有几只牲畜,因为到处有吃不完的草,于是,繁衍起来,有如海岛上的南泥湾。这算是此行探查中的一个花絮。

我们登岛不久,看到人工建造的几个超大碉堡,像巨型石雕,一看是后来仿建,确切地说,是为了红色旅游而建的。

“战地遗址的价值在于文化,旅游要围绕文化遗址而设计,千万不要只图眼前,把文化遗址改变得不伦不类,文物不可再生。有了文物遗址,远远超过人为景点建造的价值。”黄滋为处理好旅游与文物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大发感慨。

 有意思的是一江山岛地处海门街道,却属民政局管辖。在这点上,跟上、下大陈岛不同,后者归属大陈镇人民政府。

我们穿越长长的山脊,来到悬崖一角,发现长长的战壕,沟里长满了青草,但高度没到顶部,战壕的痕迹无比清晰,战壕之间是相通的。

此外,我们还看到靠海的硝壁上有数处暗堡或机枪口之类的,让人联想到战争时厮杀和呐喊……硝烟退去,和平来之不易。

一江山岛由于长期孤悬东海的原因,加上各级政府的保护,岛上遗址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目前岛上保留着87个碉堡、8公里战壕等,密布着30多处机枪眼,战争军事遗迹保存非常完整。

“看来,下次的勘探工作需要艰难细致,我们得在岛上搭帐篷,安营扎寨,才能把每一个遗址的测绘工作做扎实。”黄滋说。

【大陈岛】

下午3时许,我们坐交通艇向上大陈岛进发。

上大陈岛位于下大陈岛北面,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位于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与下大陈岛仅相隔2.5公里水道,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上大陈岛,又名上台,面积 6.6平方公里,丘峦起伏,主要种植甘薯、豆类,西南部有避风港湾。

在这个岛上,给文物工作者留有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原胡宗南指挥所。在聚宝岙,即南岙村,保留原司令部旧址,包括司令部餐厅、密室、洗澡的池塘、坑道、训诫台、兵工厂旧址等。这些遗址被一位叫罗小林的大伯从2002年起接管至今,作为渔家乐中的一个重头项目,建有“宗南山庄”。

今年61岁的罗大伯脸庞紫黑,穿了蓝军便服,被汗水浸湿,他步伐硬朗。听说政府人员接待的文物工作者来,就热情地当起义务向导。罗大伯说起,前些年,这里来了台湾四位将军级人物,特地来看看指挥所等遗址,看到遗址保存得如此完整,无比欣慰。

“战地遗址除了分点多、广之外,最珍贵的是保存得比较完好,极少有人为破坏或改造的痕迹,保护得很不错!”黄滋夸道。

第二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位于大里岙的避风良港,据说此港曾驻有原国民党军舰。

我们在海滩上来回走了走,这海港夹在两山之间,难怪当年停泊军舰。

4日上午,浓雾四起,我随文物工作者到下大陈岛考察调查。

下大陈岛位于台州湾口东南海域,距台州市区52公里。

据资料显示,建国初,大陈岛又成为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踞点,岛上人口激增至3万之众。台湾当局除蒋经国频繁出入大陈外,军政首要如蒋介石、胡宗南、俞大维、蒋纬国、毛人凤等,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史郭普、美驻台大使蓝钦和美军顾问团长蔡斯亦亲临大陈岛活动。岛上设立的机构亦名目繁多。

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失去外围屏障,台湾“国防部”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2月7日,由蒲赖德指挥的美军第七舰队132艘、台湾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船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抵大陈海域,至12日,计从大陈、竹屿、披山、渔山等岛撤走国民党正规部队1万人、游击队4千人、居民1万7千余人(其中上大陈3937人,下大陈10974人,披山1083 人,渔山518人), 以及军用物资4万吨和各村庙宇神像10余座,同时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整个大陈岛仅留下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国民党曾悉心经营大陈防务,在岛上屯驻兵员万余,修建了大量战壕和碉堡,是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于沿海岛屿的最北的据点,其战地遗址主要有: 

1.象头岙水上碉堡群,共10余座,构筑于港湾潮淹线,堡体隐蔽且十分坚固。

2.屏风山碉堡群和地牢。

3.五虎山、甲午岩等碉堡、坑道和隐蔽工事。甲午岩海岸原为国民党驻军的炮兵阵地,沿岸战壕纵横,现遗迹犹存。1954年5月8日,蒋介石曾率属僚从台湾至此巡视,观景处建有“中正亭”,已毁,近年修复,改题为“美龄亭”。

我们走遍了以上战地遗址,印象最深的有:

一是在凤尾山近海的山崖地,有一处很深的坑道;

二是有一处炮台,“省队”的老翟对此在行,认为是榴炮弹炮台,一旦有情况,炮兵从隐蔽的坑道中连忙推出炮;

三是在垦荒纪念碑一侧的东坑路,见到一处前沿阵地指挥所,当中的栅栏全断掉了,底部留有一截截铁柱头,山那头留有U型坑道;

四是最地势险要的屏风山上,在山顶近雷达观测点处有很深的地沟,如今被杂草几尽覆盖,这就是所谓的地牢吧?

五是在山峰峭立的甲午岩,向导告诉我们,解放军就是从甲午岩的岩壁中间登陆大陈岛的……

下午3时,我们一行坐渡轮返回椒江。

这次初步探查收获不错。我回想黄滋说过的话,按照申遗条约,申遗方既可以一个项目作为一个申遗单元,也可以两个或多个同类项目合成一个申遗单元,这三岛已具备的申遗的潜质;台州市文物处处长任志强补充道,这三岛遗址还可申报下一届——第八届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步的勘探任务更艰苦细致!

【岛上街】

旧年暮春时节,我从椒江七号码头乘渡轮前往大陈。这天,风浪八九级,客舱满员,不少乘客晕船,轮船航行了两个半小时,比风平浪静时要缓后半小时。

大陈岛由上、下大陈岛两个主岛来构成,下大陈是大陈镇政府所在地。从百度搜索来看,有关此地老街的文字很少有见诸于报刊。

到岛上后,时为副镇长的徐卫兵带我到老街探访,一番来回行走,让我大为感慨,这条老街可谓是“养在深闺未人识”,她的风貌可与温岭石塘老街媲美,只不过大陈老街尚在保护开发中,保留了原始的海岛民居气息。

下大陈岛是环形的,依港而建的环岛路是主干道,半圆形,像一条弧线,富有韵律感,有如体操美女手中舞动的一条彩带。老街位于环岛路中段,也就是港湾的中心地带,它在后环岛路的后面,是这里的第二条街。我想,也许因为环岛路的开设,这才让老街退居为次。

来前,我查了资料,清乾隆(1736~1795)年间,岛上居民渐聚,浙江道台在大陈岛上分设汛官,统领军、渔政务,此为大陈设治之始。至清末民初,大陈居民已达万人规模,形成台州湾最繁荣的海上集镇,为“旧台(州)属洋面唯一之大渔村、大渔场、大渔埠,可谓旧台属之经济重心”。因此,当时老街的繁荣兴旺也是必然了的。而如今,该镇的常住人口在一千人余,在镇上工作了十多年的徐卫兵告诉我,这是因近年渔业资源枯竭,许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人口大量外迁。

老街依山坡而建,这是岛上平地太少之故。所以,这样的老街地形是逶迤的,不是线性平面的。老街南北走向,紧贴着环岛路,街长三百米左右。

老街北入口处,立了一块“大陈老街”的路牌,边上挂有“大陈咸货”匾额,字迹已消褪。我拾级而上,看到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屋,因为墙头还留有“黄岩县”三个刻字,当中的“岩县”二字为繁体,还装饰着一颗大大的红角星。这里保留了较完整的石头屋,连两三米宽的路面也是大石块砌的,露出拼接的纹路,是那种粗砺的样子。老街两边的民居大多是两层的,也有平屋,部分是三层结构,夹杂着水泥楼。大多石屋顶上盖有砖石,这跟温岭石塘和玉环海岛的民居如出一辙,都是抗台风所需,以免被台风揭瓦。

老街分南北两段,当中与东西走向的新路交叉,虽然要跨“路”而过,但似乎又是一种联结,就像驿车中间的路廊,总体是相连的。这样的老街不像别处的海岛,那些岛上的老街有点曲里拐弯的,而大陈老街是整体相连的,主线清晰,虽然沿途也有多条相交的支弄。民居沿山坡而建,层层叠叠,一直到山顶,鳞次栉比。我小憩时,目光从民居瓦背上移去,海港尽收眼底,那些停泊的渔船,海岸上的灯塔……

在老街周边,有多处较大的建筑,一是蒋经国的旧居,独门独院,青砖黑瓦,富有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旧居临于向上攀升的石级旁;另有一处被列为“中国作家书画院浙江书画院大陈岛创作基地”的文化礼堂,半堵墙面长了青藤。

走向南面的老街尾部,下来几十步就是环岛路的另一头了。

“我们正在打造海岛旅游业,大陈有‘垦荒’、‘两岸交流’、军事遗址’三个板块,老街是当中一个子项。”徐卫兵说。

祝愿大陈老街被更好地保护开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