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彼得大帝的“梦之城”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莫斯科游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晚上在尼古林马戏剧院欣赏一场声色俱佳、形神兼备的马戏演出。马戏散场,时间已近11点,但莫斯科街头仍然白夜如昼。汽车径直把我们拉到了通往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午夜时分,我们登上了前往圣彼得堡的列车。

火车开进圣彼得堡已是翌日早上8点多。走出车厢,迎接我们的是和煦的微风和明媚的阳光。在高大敞亮的月台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感觉干爽、清醒,还带有滨海城市特有的那种味道。走出火车站,扑面而来的是纯正欧式的街道和建筑。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芬兰湾的入口处,为大涅瓦河与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以前是瑞典的领土。为了使俄罗斯有一个直接通向欧洲的出海口,彼得大帝苦心孤诣,经过长期精心的准备、谋划,通过两度战争,从瑞典人手中夺得了这片土地。

大涅瓦河的南岸,有一个十二月人广场,上面有座比广场更有名的雕像——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这是彼得大帝的崇拜者、也是自称他的事业的忠诚继承者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他建造的。雕像中的彼得骑在一匹奋起前蹄的骏马上,马的后蹄踩着一条痉挛的毒蛇,扬鞭策马,所向披靡。据说那条毒蛇就是瑞典!

当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决定在这片沼泽地上建设全新的城市,完全是个大胆的壮举。他要建立的是一个俄罗斯的天堂。

彼得大帝,罗曼诺夫皇朝的第四位沙皇,1682年即位,年仅10岁,1689年他真正掌握国家大权。为了寻师问道,1697年3月至1698年8月,他隐姓埋名去欧洲学习、游历。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俄国与西欧的真正差距,也明确了俄罗斯今后改革的方向。

17~18世纪,西欧的主要国家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而僻处欧洲最东部的俄罗斯仍在封建农奴制的泥沼中蹒跚。俄国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机遇。愚昧无知的神职人员把持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黯淡无光,科学无人问津,经济极端落后。与欧洲相比,俄国像处在黑暗的中世纪。

彼得大帝在他的权力得到巩固以后断然采取措施,全面学习西方!圣彼得堡在他的构想中,既是学习欧洲的窗口,又是融入欧洲的通道。

建造这座城市,彼得大帝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俄罗斯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说,建设开始的时候约有十万名工匠被派驻到工地上劳作。彼得大帝还下令,把全国所有可用的石头运到这里充当建筑材料,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从外地来这里的船只要交一种特别的税,这种税并不是钱币,而是随船运来的石头。

为了欧洲的文明能在圣彼得堡的土地上尽快生根开花,当时的俄罗斯在第一时间吸引了400余名艺术家、建筑家、雕塑家、雕刻家等。这些人带来的文明、艺术的成就,日后成了圣彼得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座城市至今有300年的历史。300年里形成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桥梁、每一处建筑,都记录着彼得大帝带给圣彼得堡、带给俄罗斯的荣誉与屈辱,也记录着彼得大帝以及他的继任者为她所做的一切。

圣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这座建在涅瓦河三角洲上的城市有68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穿梭,400多座桥梁点缀交错。蓝色的涅瓦河优雅而澎湃,如情人般依偎在圣彼得堡的怀里。河水流过城市,流向芬兰湾,流向波罗的海。站在高处,向涅瓦河的入海口极目远眺,与芬兰湾相接处,宽阔浩淼,波涛起伏,奔流不息。

圣彼得堡有许多教堂,但不同教堂风格各异,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万国教堂“博览园”。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在教堂的多姿多彩上似乎可见一斑。在格里博耶夫运河边有座色彩斑斓、宝塔糖顶的滴血大教堂,外形酷似红场上瓦西里教堂。这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恰恰这种“本土化”的教堂在圣彼得堡为数很少。位于涅瓦河大街的喀山大教堂则让我感觉似曾相识。据介绍,这座教堂奠基于1801年,建成于1811年,由俄国建筑师沃罗尼欣根据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原本设计。原来这是圣彼得教堂的缩小版!

伊萨克大教堂是当时俄罗斯帝国的主教堂,但并非俄式建筑,而是由法国建筑师蒙费兰设计、采用希腊建筑风格圆顶教堂。这座教堂位于涅瓦河左岸伊萨克广场和十二月人广场之间,她的金色的圆顶是这个北方之都的特有景色之一。她排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教堂之后列世界第四。这座教堂高101.5米,长111.3米,宽97.6米,圆顶外部直径25.8米。最让人称奇的是她的四周各有16根圆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这些园柱高17米,重114吨,用整体的红色花岗石制成。几何形状的规整、打磨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加工、运输、安装,让我这个经常接触建筑工程的现代人颇费想象。这座教堂1818年开工,1858年竣工,44万民工整整造了40年。如此执着、专注的态度去建造一座教堂,除了需要那种可敬可畏、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外,对宗教、对神的虔诚恐怕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去俄罗斯之前,有位学者型的领导朋友提醒我:“冬宫、夏宫一定要去看看,再看一场正宗的芭蕾舞。”在圣彼得堡的行程中,这些项目我都一一经历了,而且都有满意的收获。

冬宫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涅瓦河岸边,与对岸瓦西里岛长滩和彼得保罗要塞遥遥相望。俯瞰其平面,是一个封闭的长方形的建筑群。主体为三层楼的巴洛克建筑。蓝绿色的外墙、白色古典圆柱和金黄色的浮雕,使其成为圣彼得堡最优雅的建筑物。十月革命之前,这里是沙皇的皇宫。第一代冬宫出现于彼得大帝在位时期,主体建筑完成于1754~1762年,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冬宫内部的装潢更是邀请了当时全欧洲与俄罗斯许多最优秀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

我们参观冬宫由面向涅瓦河的大门进入。在涅瓦河边足足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伍。经过严格的安检进入冬宫后,穿过一个并不太长的尼古拉大厅来到了一个华丽的大厅,我情不自禁地驻足凝视了一阵。前厅的尽头左右两边是对称向上延伸的白色大理石台阶和圆润、精美的扶手。这就是著名的“约旦楼梯”!镀金的浮雕、墙壁上镶嵌的镜子、天花板上意大利画家提香绘制的油画交相辉映,充满幻想视觉,产生一种亦真亦幻天堂般的感觉,果然名不虚传!登上二楼,穿过宽大的等候厅(元帅厅)看到的就是为纪念彼得大帝而设的彼得厅。厅内正中央陈列着沙皇的宝座,上方是以寓言方式表现的油画——彼得大帝与女神雅典娜。与彼得厅相连的宽大的徽章厅,它的两排鎏金的柱子的豪华程度出乎我的意料。据介绍,冬宫里面有大小不同的殿堂和房间1000多个。宫内回廊甬道转折相通,雕塑名画点缀其间,空间布局张弛有致。每一个殿堂的背后,还都有着独特的人物和历史故事。穿梭在这美轮美奂的宫殿里,无疑是在享受一场顶级奢华的视觉和历史文化的盛宴。

十月革命后,冬宫被辟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她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据称,这里收藏的文物和艺术品共有270多万件,其中不乏世界顶尖级别的收藏品。如达芬奇的油画全世界现存的只有8幅,这里有2幅。雕塑家卡诺瓦的作品只有3件存世,其中的《三美神》就在埃尔米塔什里面。拉斐尔的《圣母与圣子》、《圣家族》,伦勃朗的《浪子回头》,以及提香、鲁本斯、委拉士贵支、雷诺阿、卡拉乔瓦等人的名画,以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等等都是稀世之宝。冬宫成为博物馆,发端于叶卡捷琳娜二世。1764年她从柏林购进250幅伦勃朗、鲁本斯的绘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她在位期间不断地大量收藏各种类别的艺术品。随着收藏品的增加,从1764年到1789年,先后增建了小艾尔米塔什和大艾尔米塔什。不仅如此,这位叱咤风云、纵情声色的女沙皇还阅读广泛,藏书丰富。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等一代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她精神营养的源泉。她曾经致信伏尔泰:“从17岁我能自由支配时间以来,您的著作就是我最好的师友。”

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离圣彼得堡市区约30公里。这是俄罗斯沙皇的郊外离宫。她的内部布局、装潢像是冬宫的“缩小版”,但入口处的景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里有一个被称为大瀑布喷泉群,有数十座金色雕像,几十座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每一座喷泉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喷泉上雕塑的人物就是故事的主人翁。如“亚当”“夏娃”提醒人们这里是“天堂”。喷泉里的狗则是拉封丹寓言故事里追赶鸭子的角色。据说,夏宫是彼得大帝十分喜欢的去处。这位执着地要为俄罗斯扩大出海口、极力主张融入欧洲的俄国沙皇,喜欢凭海临风,钟爱这座濒海而建的宫殿,也许本来就十分自然。

观看芭蕾舞是在游览冬宫、夏宫同一天的晚上。演出的场所叫亚历山大剧院,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规模并不太大。我们被安排在观众席第一排,前面是下沉式的乐池,管、弦、打击乐的乐手们依次坐在里面,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中间站着的指挥却既能掌握舞台上情况又能让乐手看清他的手势。剧场包厢的护栏和周围的墙壁都用金色浮雕装饰,开演前配上柔和的灯光使整个剧场显得既典雅又豪华。那天上演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由于我从前接受的教育中缺乏“美”这一课,观看之前又来不及“临阵磨刀”,说实话,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剧情,只朦朦胧胧地感到是在叙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华丽的舞台、经典的乐曲、优美的舞蹈,还是给了我如醉如痴的享受,如饮甘醇、如沐春风。

那天晚上,回到酒店后,我在iPhone的“备忘录”里记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游览了冬宫、夏宫,观看了芭蕾舞剧,一整天沉浸在美轮美奂的环境中,深深地被欧洲文明所创造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之美所陶醉。在这些艺术领域,俄罗斯人能够将欧洲文明演绎得如此地道、如此精彩,令人刮目相看!真正能够传达美的是艺术,艺术是人类真正的、高级的共同语言!

宫殿、教堂、艺术与城市的建筑风格,这些都是“外化”的事物。但我觉得,彼得大帝正是要通过这些东西来重新塑造俄罗斯与俄罗斯人。他要让俄罗斯“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世界光荣的舞台”。

为了“欧化”俄罗斯,彼得大帝还剪掉了贵族的大胡子,剪掉了国人的长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在彼得大帝时代,出现了第一张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有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第一批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他还下了设立科学院的第一道诏令。

事实上,日后圣彼得堡确实成为了俄罗斯科学、文化、思想的高地,并且对俄罗斯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普希金、果戈里、柴可夫斯基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城内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数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影剧院等等。

圣彼得堡像一本内容博大精深、印刷精良华美的书,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这座城市因彼得大帝的“强国梦”而兴起,因而,我这里姑且称她为彼得大帝的“梦之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