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没做好四件事之前,是没资格上学的,现代有好多人不合格!

 老黄说史 2019-11-26

【每日读书】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古代没做好四件事之前,是没资格上学的,却被现代人忽视了!古代没做好四件事之前,是没资格上学的,现代有好多人不合格!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注解]

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指的是受教的对象。

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孝:《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离开父母的居室,来到与兄弟相处的外室。其后,“也”也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兄长、师长以及年长于自己的其他人。

弟:通“悌”,本义是敬爱兄长,对兄长恭敬有礼。也可指老师或年长于自己的人。关于孝与弟,古人有很多论述。“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君书·去强》)。”《荀子·王制》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

谨:意思是慎重;小心;恭敬地。出自《诗·大雅·民劳》:“以谨无良。”寡言少语,也称之为谨,是所谓“谨言慎行”。

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兄弟相处要敬爱兄长,说话要谨慎,行事要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辨析]

孔子的这些话,可以看作是对希望能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们的人生启蒙。孔子的这个人生第一课,给培养利利民的有用之才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

孔子认为,对于弟子的教育,应当从伦理道德教育入手,而伦理道德教育的主体,则是孩子的家长,孩子懂事后,家长就要教育孩子:在家要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外出要严谨守信,善待众人。当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后,才可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不是为害家国的痞儿混混。

孝顺父母是爱,敬爱兄长也是爱,因为爱,所以会去维护,因为爱所以会敬重,因为爱所以会顺从。这种道,在家里叫做“孝”,在社会上叫做“悌”。

现代教育就是陷入了一个误区,一切唯才是举,而忽略了德之根本。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爱已经被竞争所取代了,被敌对所取代,所以“敬”不见了,“顺”不见了,内心的“纯良”也不见了,宽恕也不见了,所以我们的本性扭曲得一塌糊涂。

芸芸众生,无外几种人:德才兼备者,有德无才者,有才无德者,无才无德者。对于这几类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中早就有论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的意思很明白,“有才有德者”是圣人,“无才无德者”是愚人,“无才有德者”是君子,“有才无德者”是小人。

纵观古今中外的贪官污吏,多是有才之辈,因为,他们缺的是德,所以,才为祸一方。如果才能胜过品德的话,这样的人作起恶来会无所不至,因为他的智力水平足以使他的奸谋得逞。所以他说,如果用人的话宁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前些有则新闻,说的是某校为了未成年人着想,费老鼻子劲将一帮辍学少年请回校园,结果,不仅是学生们,就连老师也受到威胁,校方这才不得不请求警方帮助。有些人,缺乏的并不学习文化知识的平等机会,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人。一个连“人”都没做好的人,再多的公平与保护,于他而言都是浪费,甚至是祸害了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