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风波》:苏词,现代人的精神慰藉

 江山携手 2019-11-26

导读:《定风波》:苏词,现代人最好的精神慰藉。

中华文化经过了几千年悠悠岁月的洗礼,愈显厚重敦实。被传诵千年的古诗词,则是这千年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思想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成为智慧,反之,一代一代人的经历也印证古人思想之妙。通过古人留下的作品,现代人更能够找到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当我们身处困境、心处孤寂时,不妨找一篇词作诵读,体会古人的智慧。

提及精神慰藉,诵读苏轼的诗词必是现代人释放压力的优选之一。众所周知,遭受贬谪是苏东坡未能逃脱的命运,他曾自嘲道自己一生的功绩,全在被贬谪的三个地方。不过,纵观他一生的成就,也正是从这些磨难中获得的。人的一生总是会遭受挫折,平稳顺畅的人生少之又少,每一份成就,大多充满了千疮百孔,成功不易,成一世功名尤其不易,他就是在这些苦难中徐徐地走出来的。

被贬时,苏东坡曾吟咏一生全在烟雨中。苏轼在喝醉回家途中,碰到下雨抒发感慨而写下了这首词作。在狂风暴雨中穿行,正心烦意乱的他偏偏听到了雨打竹叶声,普通人这时会更加惆怅,愁闷没带伞被雨淋。而带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苏轼,却告诉了大家,这雨声虽大,但是“别听”、“别听”,不如缓缓地前行、高歌一曲,这不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吗?如此一来,在雨中狼狈不堪的诗人苏轼,只因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思想,一边“吟啸”,一边“徐行”,豁达洒脱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对于一个经历过“乌台诗案”,刚刚从死亡边上回来的人,淋雨这样的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此时的苏轼,已经四十多岁了,人生即将过半,经历种种过之后,他还能拄着竹棍,穿破草鞋,悠然地走在雨中,乐得自在,又有什么比这样的生活更快活的呢?因而诗人高昂一声,不如披着蓑衣,在这江湖中快活地度过平生啊!诗人面对人生的风雨,有了超脱、无畏的情怀,这不也是一种自我的成功吗?料峭的春风吹来,喝醉淋雨的苏轼感到了一阵清凉,渐渐地苏醒了过来,而他的心,也醒了过来。看那山头的一抹斜阳,正向着自己招手,再回首看那来路,心中感慨,“回去吧,回去吧,没有风雨哪来的晴朗呢”!

其实,他在黄州过得着实艰难。一个被贬之人,没有工资,每天的支出都要掰着手指头仔仔细细地算清楚,不能多花一点,不能少丢一分,还好靠着黄州的朋友资助,能在城外的东坡上劳作种田,耕地过活,也因而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但凡事都有利弊,或许在劳动后更能让他深刻地体会到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的深意,或许是每天辛苦的劳作慢慢地冲淡了他心中的愁怨,或许是田间老农的真诚憨厚让他感受到了世间除了纷争,还别有一番美好存在,渐渐地,他也越来越潇洒自得,加上他满腹的学问,何愁对苦难一直执着不放、藏匿于心呢?

人,也只有真正在世间过活后,才能对一些真谛感同身受。豁达超脱的胸襟,清逸豪放的气韵,都是苏轼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才在他身上渐渐显露出来的。如今,现代人的所负的重担较之古人,不知沉重了多少倍。然而,即便社会环境不同,承受的压力不同,但是古今之人的感情却是相通的。现代人的愁闷、焦虑、郁闷,古人也曾经历过;现代人的欣喜、愉悦、兴奋,古人也曾体会过。古人的大智大慧中,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现代的我们,在困窘不堪时,不妨读一读词作,体会遥远时代的心境,找寻心的栖息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