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今天除夕,千古明君的新年贺词写得好大气

 江山携手 2019-11-26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今年大年三十,正式的称谓叫除夕。“除”的本义是台阶,延伸为更换、去除的意思;“夕”就是“暮”,与“朝”(zhāo)相对。除夕,就是送走最后一个晚上。以前生活节奏慢,腊八之后、元宵之前,都是过年,比一个寒假还长。中间的高潮是除夕和元日(大年初一)。除夕有很多习俗,比如祭祖、守岁、贴春联、贴窗花、点灯笼、放爆竹、吃年夜饭、发压岁钱……

这些都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啊!比如说年夜饭吧,平时吃不上的菜,鱼啊,肉啊,豆腐、千张、粉丝啊,这天晚上都尽可能端上桌——穷得过年都没有吃上一块肉的时候,只有过一次,这年爸爸买了一斤肉,到家门口时,被生产队长没收了,因为我家欠工分。因老人孩子过年都吃不上一块肉而感到内疚的爸爸,终其一生也没有原谅这个生产队长。吃好年夜饭,就是点灯笼,小孩子提着灯笼家家户户的跑,讨来满口袋的零食。累了,实在熬不了,回家睡觉。大人则在一起,烤火,聊天,推牌九,等到鸡叫——这就是守岁。

李世民这首诗,写的就是守岁。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中国古代明君的代表性人物。在位期间,对内文治天下,从谏如流,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一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四夷宾服,万方来朝,被尊为“天可汗”。他的文治武功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序幕。

斜阳照耀宫殿,君臣欢聚一堂,寒梅绽放,红烛高照,共同见证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与臣同乐,与民同乐,与天下同乐……万事俱备,不欠东风,大唐电视台就这样记录下了唐太宗志满意得的《新年贺词》: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歌很写实,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的大唐,而且喜庆、大气,可以作为除夕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团聚是中国节日的主旋律,过年更是。但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人,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与亲人团聚,于是凄凄惨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除夜作》,就是描写这种状况的诗。除夕之夜,旅馆寒灯之下写诗,当然是不胜其悲了。

在下编辑的《诗词日历》,除夕选的是这首诗,但希望天下人都不要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太摧残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天我给央视所编写的“每日一诗”,调整为李世民的《守夜》,希望普天同庆,家家团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有人在家,有人想家,也有人除夕之夜在回家的路上。石湖,在江苏苏州;苕(tiáo)溪,在浙江湖州。诗人姜夔是江西鄱阳人,当时全家住在苕溪,从石湖到苕溪,也算回家。苏州到湖州现在很近,开车个把小时,当时一叶扁舟,当晚是肯定到不了的。这首组诗,一共十首,这是第一首。近处穿过沙土和残雪而长出的小草,远处的房屋和河流,还有藏在竹林里面、看不见却闻得着的梅花——这一切清冷而雅致、美好而空灵。这是诗人此刻心理的映射。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已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最后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守岁。守岁要点灯。平时点灯,为了省油,总是把灯芯抽得很短,没人的房间能不点就不点。除夕不一样,灯罩要擦得干干净净的,灯芯要挑高一些,所有的房间尽可能都点上灯。如果是点蜡烛,点完了还要换——所以始终是满屋通明。这就是清代诗人赵翼《除夕》开头描写的场景。

夜深寒重,作者躺在床上,也知道外面已经积雪了。琼英,指雪。但是,守岁怎么能躺着呢?所以,有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两句:“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此时已经八十多岁的赵翼,是有资格称“老夫”的——老夫赵翼,一辈子主张创新、讴歌创新,他的名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