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最喜欢的那件艺术品,可能正在消失

 小天使_ag 2019-11-27

想象一个场景。

此刻,若你站在《最后的晚餐》真迹面前,在惊叹古代天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之余,你一定也会感叹:这个口口相传、人人皆知,从小就仅在书中看到的艺术作品,竟然能穿越几百年出现在我面前。

这几百年间经历了不知多少战争,多少不怀好意的人的惦记,多少不确定性,多少个万一,若任何一个万一发生,我们就失去了跟这个万世敬仰的作品见面的机会。

所以现在我们还有机会能跟那些大师的作品面对面交流,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我们平时没太注意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对于艺术品的保护。

「保护」,其实跟「创作」同样重要。



创作是给艺术品以生命,它是艺术家思想的表达,是艺术家本人的象征,是艺术家与观者交流的通道。

而保护则就是“使生命延续”,“使通道畅通”。只有保护好了,后世才有这个机会能通过艺术,而实现跟几百年前的艺术家在灵魂与精神上的交流。

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悼念基督》,也是他唯一有签名的作品,现存放于圣彼得大教堂。



1972年,地理学家拉斯洛·托特平静地走进了圣彼得大教堂,奇怪的是他手上拿着一把锤子。他缓缓地走向了《哀悼基督》,突然间,一件令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这位衣着得体的学者像是着了魔一般用锤子疯狂敲打着那件完美的作品,并高声宣称自己就是复活的基督,他要把这件哀悼他的作品砸了。



他在癫狂之中,砸坏了圣母玛利亚的左眼皮、脖子、鼻子和头巾等部位,圣母的左臂也被掰断了。

工作人员在现场找到了数百余块破碎的大理石碎片,但非常糟糕的是更多碎片被当时围观的人们给顺手牵羊带走了,圣母鼻子上缺失的一块碎片也消失不见。

为了修补鼻子的缺失,修复人员甚至不得不从圣母背后隐蔽处取下了一块大理石作为“隆鼻假体”。



虽然现在远看这座雕像是看不出什么差别的,但是实质上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了。所以,虽然有些艺术品本身可以抵抗得住时间的消磨,但是很难逃得出心怀不轨的人对它的伤害。

越是有名气的作品,就越容易被盯上,艺术史上这类的事情屡见不鲜。

俄国大画家列宾最著名的作品《伊凡雷帝杀子》,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列宾把暴君伊凡雷帝失手杀子之后的惊恐、悔恨的神情描绘得逼真至极。



看看这双眼睛!



狰狞暴突!目眦欲裂!

这难以置信的惊恐与悔恨,直直冲进了观众的心里。以至于还产生了这样的传说,说如果盯着那双眼睛盯久了会使人发狂。

而正是因为如此,《伊凡雷帝杀子》从展出的那天起,就不断遭到各路狂人的破坏。

1913年,一名精神病人冲进美术馆,挥刀在画布上划出三道大口子,口中不住地喊叫着:“死亡,够了!流血,够了!



还好列宾当时还在世,他用了12年亲手补救了自己的这幅神作。

但列宾并不是永生的,而悲剧却在不断上演。

2018年5月25日,无业游民波德波林突破安保冲入展厅,抄起金属活动栏杆猛砸玻璃,防护罩破碎后,他便砸向画作,造成了画作三处严重损伤,画框都被砸变形了。



事后波德波林自称在美术馆的咖啡厅喝了“100毫升伏特加酒”,作为一个俄罗斯人因为“从来不喝伏特加”,初次尝鲜导致他“有些神志不清”,才会对画作进行攻击。

这本是一个令俄罗斯人啼笑皆非的理由,然而这件举世瞩目的艺术品却因此受到了彻底的伤害,让人怎么都笑不出来。

除人为因素外,艺术品还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损。

比如最近的一次是屹立了60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见证过近代欧洲的所有大事件,结果就因为施工的电板短路,引起大火,屋顶被彻底焚毁。



当然还有一些损害是艺术品本身的原因,比如颜料、材质等。

好比承载在纸上和绢上的书画的寿命就非常受材质的影响,关于纸绢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不过经活到现在的人们证明,纸和绢都远远不止寿“千儿八百”了。

前些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祭侄文稿》至今就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了,而三希帖中的唯一真迹《伯远帖》历史则更长达1600多年之久。



不过,虽说是还好好地存在着,但实际上也都是岌岌可危了,真迹都是限时展出,几乎每展出一次等下次展出就要等三年甚至更久。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最后的晚餐》,其实由于制作过程的先天不足,整个壁画在达·芬奇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剥离了,不知早已被后世画家重复画了多少次,现在到底哪一笔是达·芬奇的真迹恐怕都难以寻找了。



此外这块圣地还经历了多次战争,除了拿破仑的大炮的轰击,二战时该教堂也遭遇了轰炸,多亏意大利人把这面墙前后上下用好几层沙袋完全遮挡住,壁画才幸存了下来。

在中国,我们的敦煌壁画也是深受时间、颜料、环境之苦,至今都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各路专家学者的“消失预言”了。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今,在接二连三美好艺术的消失、破坏、毁灭之下,这句话得到了全世界所有热爱美好、艺术的人们的深刻认证。

所以,对于不管是专业的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艺术的保护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比艺术的创作还要重要。

尤其是对于创作者而言,对于自己作品的保护和保存的意识甚至已经成为了创作的一环,比如对于创作材料的选择,对于作品最终归属的选择,就像不放心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担心它的安危。

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

他的名声曾比徐悲鸿、齐白石还要高,现在却无人识!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

三代人耗费23年精力守护敦煌石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