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疹实用单方

 循天园 2019-11-27

【西医理论】

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其命名是根据临床形态特点来命名的,其特点为皮疹多形性,倾向湿润,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中医称本病为湿疮,但根据发病特点和部位不同而病名各异,如泛发性湿疹,称为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等;局限发于耳部的耳周湿疹,称为旋耳疮;发于阴囊部的阴囊湿疹,称为绣球风、肾囊风;对称发于肘、蝈窝部的湿疹,称为四弯风;发于脐窝部的脐窝湿疹,称为脐疮;发于乳头部的乳头湿疹,称为乳头风;发于下肢的湿疹,称为湿毒疮;发于肛门周围的湿疹,称为肛门圈癣等。

【临床特点】

湿疹是一种多形性损害的皮肤病,皮损多样,形态各异,身体表面任何部位均可被侵犯,但以头颈部、四肢屈侧、外生殖器、肛门周围、手足部等处较多见。甚则可泛发全身。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极为常见。

根据发病缓急及皮损特点,一般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3种。

1.急性湿疹 发作急性,初起局限,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很快对称,甚者泛发全身。皮疹多形性,即在同一部位往往同时见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皮损,境界不清楚。自觉剧烈瘙痒或灼热。病程2~3周,广泛者3~6周可消退,但倾向慢性易于复发。

2.亚急性湿疹 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常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时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而发生。皮损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而炎症较轻,水疱、渗液较少,仅有少量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痒,易演变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亦有一开始即为慢性者。患部皮肤肥厚、浸润,表面粗糙、干燥、脱屑或苔藓样变,或伴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间有少量渗液、多为局限性,分界清楚。自觉瘙痒剧烈,多呈阵发性。病程缠绵,时轻时重,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可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不愈。

4.特殊类型及特定部位的湿疹

(1)钱币状湿疹: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臂、乳房及乳头等处。表现约为5分硬币大小境界清楚的圆形损害,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急性时呈潮红有渗出,慢性时转为暗红、浸润及色素沉着并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冬重夏轻,可迁延数年。

(2)阴囊湿疹:主要局限于阴囊,有时延及会阴及肛周。急性发作时,阴囊潮红、浸润、色素加深、皮色发亮呈苔藓样变,甚则皲裂、疼痛。

(3)郁积性湿疹:又称静脉曲张性湿疹。发病与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回流障碍、组织缺氧水肿以及搔抓和摩擦有关。长期站立工作或挑重担的人以及多次妊娠具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易患本病。其发病多在小腿下1/3处;表现皮肤黯红、散在点状丘疹、糜烂、溃疡及皮肤增厚,易伴色素沉着,分布与下肢静脉曲张走行一致。经过漫长,经久不愈,易反复发作。

(4)耳部湿疹:好发于耳窝、耳后皱襞及耳前部。表现为潮红,糜烂,滋水淋漓,奇痒难忍,搔抓后则出血,有裂隙及结痂,常左右对称。

(5)肛门湿疹:一般只局限于肛门口,肛周皮肤黏膜稍有红肿、潮湿及增厚,奇痒难忍。

(6)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妇女,损害局限于乳头、乳晕及周围。损害常微红,稍有糜烂和渗液,重者裂隙,但一般不化脓,自觉瘙痒兼有疼痛。停止哺乳后多易治愈。

【辨证论治】

湿疹的辨证论治见图20-1。

1.风热型

(1)证候:皮疹以红色丘疹为主,少量鳞屑,全身泛发,发展迅速,渗出不多,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图20-1 湿疹的辨证论治

(2)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3)方药: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苦参、知母、当归各10g,牛蒡子、蝉蜕、木通各6g,生石膏、生地黄、地肤子各15g,甘草3g。

2.湿热型

(1)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糜烂溢水,边界弥漫,瘙痒剧烈,心烦口渴,便干,尿黄,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利湿。

(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山栀子、木通各10g,金银花、白鲜皮、生地黄、地肤子各15g,甘草3g。

3.脾虚湿蕴型

(1)证候:发病较缓,皮疹黯淡不红,渗液少而稀薄,以丘疹及丘疱疹为主,或有鳞屑,瘙痒抓破后,少许津水外溢,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濡滑。

(2)治法:健脾利湿。

(3)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泽泻、茵陈、苍术、白术各10g,茯苓、白鲜皮、淮山药、车前草各15g,薏苡仁30g,陈皮6g,甘草3g。

4.血虚风燥型

(1)证候:病程日久,缠绵不愈,皮肤粗糙肥厚或苔藓样变,搔痕脱屑,阵发性剧痒,口干,欲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弦。

(2)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3)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芎、防风、何首乌各10g,蝉蜕6g,刺蒺藜、黄芪、白芍、生地黄、地肤子各15g,甘草3g。

【单方单药】

★黄柏汤

[用量] 黄柏120g。

[制剂] 水煎取药品汁100ml。

[用法] 湿敷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4次。皮损渗液少或者无渗液者,可改用黄柏粉香油调涂。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治小腿湿疹,症见双下肢红丘疹渗液、糜烂、瘙痒;或小儿脐疮,流脓水。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黄柏为为芸香科植物黄柏、川黄柏,以树皮(去栓皮)入药。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具有清下焦湿热、泻火的功效。治湿热引起的痢疾,黄疸,白带,痔疮便血,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劳热,目赤耳鸣,盗汗,口舌生疮等症,并有抑菌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小檗碱、黄柏酮等主要成分,有抗菌、收敛、消炎的作用,对各种皮肤湿毒、疮疡等症状,功效良好。

★黄连汤

[用量] 黄连15g。

[制剂] 打碎,水煎取汁。

[用法] 湿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皮损渗液少或者无渗液者,可改用黄连粉香油调涂。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治婴儿湿疹。症见患处红斑、丘疹、瘙痒、流水。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其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三次。”治脓疱疮,急性湿疹。现代临床用黄连粉1份加蓖麻油3份调成混悬液,涂患部。治疗湿疹。

★蒲黄散

[用量] 蒲黄适量。

[制剂] 将其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 取适量直接撒在皮损上,若渗液透药时,再继续撒。

[功效] 收涩止血,行血祛瘀。

[主治] 治渗液性湿疹。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的花粉。其性平,味甘,功能止血化瘀,利尿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湿痛等症。

★紫苏散

[用量] 紫苏叶150g(干品)。

[制剂] 焙干,研为细末。取100g水煎,洗患处,剩余部分可撒患处。

[用法] 每日1~2次,一般2~3日即可能痊愈。

[功效] 祛风渗湿止痒。

[主治] 治阴囊湿疹。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叶或带嫩枝。其性温,味辛,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症。《履巉岩本草》记载:“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仙鹤草洗剂

[用量] 鲜仙鹤草250g(干品50~100g)。

[制剂] 洗净置沙锅内(忌用金属类容器)中,加水适量煎汤。

[用法] 用毛巾或软布条浸其煎液烫洗患处,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用2~3日,但每次烫洗必须重新煮沸烫洗应保持患处干燥,勿接触碱性水液。

[功效]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主治] 治渗液性湿疹。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仙鹤草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全草,其味苦、涩,性平。归心、肝经。功能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用于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等症。《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

★苦参方

[用量] 苦参30g。

[制剂] 水煎或焙干研细粉。

[用法] 口服,每日1剂;香油调涂患处。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治小腿湿疹。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其味苦,性寒。归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功能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疥癣,皮肤瘙痒,湿毒疮疡等症。其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莱菔子散

[用量] 莱菔子60g。

[制剂] 于沙锅中拌炒10分钟后研为细末备用。

[用法] 皮损渗液多或伴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损处,待渗液和脓水干燥后改用麻油调药粉成糊状外搽,每天多次。

[功效] 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主治] 治湿疹属湿热型者。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种子。其性平,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功能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症。莱菔子含抗菌物质,其有效成分为莱菔素,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六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马鞭草汤

[用量] 马鞭草全草90g。

[制剂] 将其洗净置瓦器中(忌用金属类容器),加水500ml,煮沸,待冷。

[用法] 外洗患处,每日数次。

[功效] 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 治慢性湿疹。症见局部红肿瘙痒,搔破后糜烂,黄水淋漓。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脾经。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症。马鞭草主含马鞭草苷(即山茱萸苷)、强心苷、鞣质、挥发油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马齿苋具有消炎镇痛,杀菌的作用。

★芒硝汤

[用量] 芒硝150~300g。

[制剂] 加适量冷开水溶化。

[用法] 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湿敷患处,每日3~4次,每次敷30分钟或1小时。

[功效] 清热止痒。

[主治] 治急慢性湿疹。疥疮等皮肤瘙痒症。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加工而成的精制结晶,其味咸、微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功能泻下、清热、软坚。主治热积便秘,腹满胀痛,癥瘕积聚,痈肿,目赤,口疮,丹毒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外敷可加快淋巴系统的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而具有抗炎作用。

★吴茱萸汤

[用量] 吴茱萸50g。

[制剂] 加水1 500ml,煎汤。

[用法] 倒入盆中,先熏,待药液温后泡洗阴囊,每日3次。

[功效] 燥湿止痒。

[主治] 治阴囊湿疹,潮湿瘙痒,夜间为甚。

[出处] 《本草纲目》。

[说明]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温,有毒。入肝、胃经。功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等症。《全展选编·皮肤科》:“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亦可治湿疹。

★蛇床子汤

[用量] 蛇床子15g。

[制剂] 煎水。

[用法] 洗阴部。

[功效] 祛风燥湿,杀虫。

[主治] 治男子阴囊湿疹。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其味辛苦,性温。入肾、脾经。功能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主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等症。江西《草药手册》记载:“蛇床子与桉树叶、苦楝树皮、鸭脚木、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水泡洗患处,每日2次可治湿疹,过敏性皮炎,漆树过敏,手足癣等症。蛇床子中含有的蛇床子素、佛手柑内酯和异虎耳草素体外实验对发癣菌的须发癣菌有强的活性。”现代临床上用蛇床子软膏治疗婴儿湿疹和皮肤念珠菌感染。

★鱼腥草汤

[用量] 鲜鱼腥草100g(干品30g)。

[制剂] 水煎。

[用法] 洗患处,每日2次。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治阴囊湿疹。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其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功效。鱼腥草具有利尿消种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淋病,白带,痢疾,痈肿,湿疹等症。鱼胆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鱼腥草还含有槲皮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魏睦新,刘佳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