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四年 【原文】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3狩也。春曰苗4,秋曰狝5,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干豆6,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鹿7。 【译文】鲁桓公四年,春天,正月,桓公在郎这个地方狩猎。“狩”是什么意思?就是练兵打猎。春天打猎叫作“苗”,秋天打猎叫作“冤”,冬天打猎叫作“狩”。平常的事,《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为了讥讽。讥讽什么?讥讽鲁桓公到这么远的地方去打猎。诸侯为什么一定要练兵打猎呢?因为要用猎物等肉晒干作祭品荐于宗庙,用第二等肉款待宾客,用第三等肉充实国君的粮仓。 【说明】本篇《桓公四年》,主要描述的是鲁桓公四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桓公按规矩狩猎,及周太宰来访之事。另外记载了秦军捕获芮伯之事。 ———————————————————— 【注释】1.狩:(shòu寿)《易·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尔雅》:“冬猎为狩。”《列子·黄帝》:“狩于中山。”《公羊传·桓公四年》:“狩者何?田狩也。”《说文》:“狩,犬田也。”这里用为冬季打猎之意。 2.郎:古地名、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金乡县境内。《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九年》:“夏,城郎,书,不时也。”《说文》:“郎,鲁邑也。” 3.田:(tián甜)古同“畋”。《书·无逸》:“不敢盘于游田。”《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管子·大匡》:“五月,襄公田于贝丘。”《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见丘。”《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本纪》:“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这里用为打猎之意。 4.苗:(miáo描)《诗·小雅·车攻》:“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里用为夏天的狩猎之意。 5.狝:(xiǎn显)古代称秋天出猎。《周礼·春官》:“狝之日,莅卜来岁之戒。”《管子·小匡》:“秋以田,曰狝,治兵。”《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6.豆:(dòu斗)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书·武成》:“骏奔走,执豆、笾。”《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管子·弟子职》:“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荀子·礼论》:“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这里用为器皿之意。 7.鹿:(lù路)《国语·吴语》:“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这里用为方形粮仓之意。 |
|
来自: 解决人生问题 > 《第三十一卷春秋公羊传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