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名中医:治慢性泄泻用这个方疗效很好(好参考)

 徐守谦 2019-11-27

党中勤,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消化科主任。系河南省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各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及胃肠疾病,现将其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党老认为,慢性泄泻的病因不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大肠运化失司和肾阳不足。上述病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无论寒热虚实,病机根本在于湿滞。

治疗方法

慢性泄泻是一种慢性疾患,治疗要有方有守,取效贵在个“守”字。治疗慢性泄泻以燥湿健脾,理气调中为主,佐以疏肝解郁,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处方:茯苓、苍术、车前子(包煎)各15克,藿香、炒白术、陈皮、厚朴各8克,大腹皮6克,苏梗、法半夏各5克,白芷4克,甘草3克。

加减:若肝旺,腹痛明显,腹痛即泻,泻后痛减,面色青灰,性情急躁易怒,或情志不畅即泻,脉弦,加白芍30克;若脾虚,面色萎黄,腹痛隐隐,肠声辘辘,便溏质稀或呈水样,舌淡胖,脉濡者,加党参15克,炙甘草、干姜各10克;若肾阳虚,下利清谷,五更泻,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肉桂各5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李某,女,51岁。慢性泄泻1 年余,每于劳累及情志不遂病情加重,虽经中西医治疗,病情均无明显改善,遂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大便溏薄,日行4~5次,且晨起必欲临厕,伴食欲不振,腹胀不适,面色萎黄,平素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弦细。党老认为,患者素体脾虚,遇劳及气郁每致脾虚益重,健运失司,清气不升而致泄泻。治宜健脾益气升清为主,佐以疏肝。处方:山药30克,炒白术、葛根各15克,白芍12克,党参、茯苓、藿香、陈皮、赤石脂、防风、甘草各10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共7剂。服药后大便次数减少,日行2~3次,继服7剂,腹胀消失,仍便溏。考虑患者已逾七七,肾气已虚,肾阳不足,脾阳失于温煦,致久泄不愈,故于上方合四神丸加减:山药30克,黄芪、葛根各15克,党参、炒白术、茯苓、木香、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白芍、甘草各10克。服药7剂,大便呈软便,继以上方化裁,服药20余剂,大便成形,日行1~2次,食欲好转,精神渐佳。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主要见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及其他肠病。脾失健运,脾气不升,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湿浊内生滞留,肠腑传导失司,通降不利,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而下,水走肠间遂成泄泻,其以脾为主脏,湿滞为主因。脾虚可致湿滞,湿滞可困遏中土,均影响脾的运化而致泄泻。久泄在于脾气先伤,迁延不愈,脾失温煦,阳气不足,由脾气虚而发展至脾阳虚,脾阳久虚则损及肾阳,肾阳亦不振;脾胃虚弱,土虚木乘,横逆乘脾,运化失常,亦成泄泻。方中以藿香芳香化湿,升清;苏梗、白芷为风药,风能胜湿;茯苓、白术、苍术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车前子渗湿止泻;甘草调和诸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