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若安好,足以。

 小酌千年 2019-11-27

11月28日,奥地利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诞辰纪念日。如他所言,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而过,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才出一个天才。而茨威格自己,正是一位写作天才。单是令高尔基看得泪流满面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道尽暗恋情愫。我们由此得知,有时爱,不过一句“你若安好,足矣”。

茨威格 · 说

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并深受影响。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离世。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昨日的世界》《人类群星闪耀时》等。

NO.1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
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NO.2

人最不能原谅的

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

明白过来他曾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

正是令他失望的人。

NO.3

理解別人,

远比审判別人更为快乐。

NO.4

只有早早学会

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

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

包容在自己的心中。

NO.5

成熟不仅是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智慧”,

还得相信自己的智慧,

作选择并甘心承担一切成果。

NO.6

在这个世界上,

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

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NO.7

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

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

NO.8

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怀表的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钟点,量着你的时间,以听不见的心跳陪你东奔西走,而你在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NO.9

你是我的一切,

而别人只不过是

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NO.10

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

摇摆不定。

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

即使把事情办坏了,

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NO.11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

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标志。

NO.12

在一个人的命运之中,

最大的幸运莫过于

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NO.13

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

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

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插图/瑞典画家Einar Jolin 

《“心灵猎手”茨威格》

作者/李童

一位靠写作才华圈粉无数的“富二代”

以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茨威格是个“富二代”。他于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裕家庭,这让他可以全心投入写作,同时过着欧洲上层社会的优雅生活,在他的书房里,摆放着贝多芬用过的书桌,收藏着歌德的手稿。

△童年茨威格

茨威格17岁就在杂志上发表诗歌,20岁出了第一本诗集,23岁获得了博士学位。命运在那个时期对茨威格十分垂青,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很快赢得了名声。在那个非影像时代,茨威格的作品不但畅销,其本人也罕见地成为了“偶像作家”,经常会在公共场合被读者认出来。

年少有为,风光无限,他在欧洲四处游历,从一个豪华饭店赶赴另一个豪华饭店,社交、演讲、签名、接见粉丝。那是大战之前的欧洲,正如他在《昨日的世界》所说,“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就连酒店门童都谈论文学音乐,举止风度翩翩。

放在今天他就是刷屏的“段子手”

在茨威格的时代,欧洲文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写得好的作家数不胜数,他们将文学评判标准向天花板的方向一推再推,让文学所能触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令后人难以企及。然而,能同时做到写得好和写得好看、在读者中一纸风行的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很多,而茨威格是其中的佼佼者。

优美的文笔是茨威格作品的第一印象,很多读者打开他的书,便陷于文字的诗意中不可自拔。对于这一点,大量茨威格名句在读者间流传便是证明。

比如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这句话,便俘获了不少读者:

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
你从我身边走过,
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
你踩在我的身上,
就像踩在了一块石头上面,
你总是走啊,走啊,
不停地向前走着,
却叫我在等待中逝去了一生。

△改编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同名电影

不过,茨威格在文字上纯熟地掌握着优美与过于优美之间的分寸,始终保持着平易且优美的风度,让读者感觉文字是在自然流淌,没有卖弄和做作之感,并且经常会有启迪人心的金句接踵而至

例如,“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这样的例子实在多得不胜枚举。

“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从作品整体的角度而言,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是茨威格最醒目的标签。他的小说多描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心理的文字临摹有一种极致化的细腻,诗意化的文字配合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让阅读变成了一场既微妙又酣畅、既意外又合理的内心冒险。

同样以大家熟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这部茨威格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部心理分析小说以一个女人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其中,一段段哀婉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喜乐、苦痛、迷惘、绝望,人类细腻的情感世界在茨威格笔下抽丝剥茧,幻化为现实。

用翻译家张玉书的话来说,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

茨威格小说另一个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是情节紧凑,叙述环环相扣毫不拖沓。如果用通俗欠雅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数万字无尿点。茨威格曾说:“我作为读者缺乏耐心,脾气急躁……只有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叫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茨威格服务读者的意识,堪称业界良心。

愿你不负漫漫长夜过后的每一轮旭日

在1933年纳粹掌权以后,“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茨威格命运从此转向,开始了颠沛而绝望的流亡生涯。在德国,狂热的纳粹学生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茨威格的大批作品也未能幸免。

1934年,奥地利政府又对茨威格实施了抄家,逼迫他不得不离开祖国。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茨威格离自己的“精神故乡”越来越遥远。1940年,已经取得了英国国籍的茨威格前往美洲,最终来到巴西。

不过,巴西没能成为茨威格的重生之地,而是见证了他生命的终结。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平静地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议。此时,欧洲大陆在纳粹屠杀的阴影中,正陷于最黑暗的时期。茨威格在遗书里写道:

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毁灭……由于长年浪迹天涯,无家可归,我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好。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