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有孤独,细嗅蔷薇

 朝华读书 2019-11-28
朝华读书祝花粉们感恩节快乐

文 | 朝华Frida

 

01

“孤独”这个词语随便往搜索引擎里一放就可以出来上亿条结果,可见这个词语的波及面有多么广泛。生而为人,也许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曾经历过孤独的时刻。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你哪一刻觉得自己很孤独?

那些答案,每一条都足以让人难过到泪失禁。

有一个叫做“梅子酒”的知友说: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你吹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躺在床上懒懒的翻着朋友圈。然后看到你的一个好朋友发了一张图片,你点开仔细看,发现上边的每一个人你都认识,而且你自认为和她们关系不错。可是你不知道她们去了哪玩,甚至没有一个人告诉你她们去了哪,没人一个人记得问问你要不要去。看着照片上她们的笑脸,然后你会觉得,空调吹出来的风太冷,西瓜太凉。”

还有一个叫做“晚霞中的灿烂少年”的回答是:

“昨晚,我一个人去吃了顿烧烤。我点了三个鸡翅,两串韭菜和一瓶酒。我跟老板说不要辣,老板听成了要辣,然后把我辣得眼泪鼻涕一起流。后来来了几个中年汉子,看见我是一个人就把我对面的凳子抽走了……

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很孤独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和人一起吃饭了,也好久没有和谁一起结伴出去玩了。人们都说孤独久了就习惯了,但是,我却是从不习惯到习惯,再慢慢的不习惯,反反复复。

我也曾经历过很多孤独的时刻:

比如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去操场跑上一圈又一圈,以为跑得足够久足够快,孤独的感觉就会随着汗水蒸发掉。

再比如生完孩子之后有段时间,我的所有生活都围绕着这个幼小的生命打转,一颗心也放在她身上摇摇晃晃。有时候看着她熟睡的脸,我会有那么一刻的恍惚:我是谁呢?这是我要的生活吗?为什么我会感觉这样疲惫?为什么我的生活有种失重的感觉?

在我看来,有时候孤独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吞噬。它吞噬着我们的健康,期待,希望和能量,也吞噬着我们渴望与人亲近带来的温暖。正如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孤独是可耻的》,因为孤独的危害真的太多,所以人人都需要社会联系。

孤独是可耻的
你我都需要和社会联系

02

这本书的第一个部分,作者用了整整1-6章,六个章节来谈论孤独的危害,其中对于健康的损坏尤甚。

孤独是用5种方式破坏我们健康的罪犯,孤独作为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的因素之一被列在吸烟、肥胖和缺乏锻炼的旁边,知道了这些,我们提高自己社会满意度的动机一定会大大加强。

路线1:健康行为

人们由于身边缺少关爱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会变得忽视自己,甚至纵容自己那些破坏身体健康的行为。尤其时间越久,当孤独群体到了中年,健康习惯会比其他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的人要差。饮食方面也同样会变差。

孤独不仅削弱了人的执行控制能力,还会降低人的自尊心。如果孤独的人发现别人把自己当废物,他很有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的废物,而不是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孤独造成的精神痛苦以及执行控制能力的衰退,使得孤独的人不得不通过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挑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让我想到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的一段话:“你如果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这个食物就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而我们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它需要爱,需要包容,需要接纳,你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补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

路线2:客观压力的大小

在年轻人里,孤独可能并不会增加一个人所面临的客观压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导致的“自我保护”行为越来越容易造成婚姻冲突、邻里冲突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孤独的人所面对的更大的压力中,还混合许多困惑,类似于英国的中层公务员的挫败感。持续性的孤独感经常进行攻击的第二个空当,是高工作压力和消极健康后果的结合点。

路线3:应对感受到的压力

即使在生活中没有承受太多的客观压力,孤独的人还是会感到恐惧和无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力,比别人来的更强烈。并且孤独的人很难在生活中发现激励行为,来让自己充满热情和得到满足。对于他们来说,他人的出现以及与他们的交往也并不会减轻自身的压力。

原本我们普通人看到一张快乐的人脸照片时会更容易感到快乐,但孤独的人的大脑中掌控这种“回应”的区域却被孤独感抑制了。孤独的人也不会将压力看作令人兴奋的挑战,而是在压力面前表现被动、逃避,而不是乐观、积极地应对。

路线4:对压力的生理响应

自主神经系统,即在意识层次下控制生理响应(如血压调节)的神经系统,同样是生物体的“接近-离开”机能的一部分。在这种机能中,总有一对功能相反的系统紧密地对生物体进行着调节。

在自主神经系统中,“接近”的是交感神经系统,“离开”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应激产生反应时,交感神经系统加快心脏、肺和其他器官的运转,使它们能够立即行动,为“打击-逃跑”响应创造条件。目的达成之后,副交感神经系统会让这些内脏器官放松下来,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应激,大部分都不需要我们迅速做出生死抉择。但我们的身体却依然沿用响应生死决斗的方式来响应现代社会生活里持续性的、低层次的应激。这样的应激方式完全超过了我们处理应激所需的代谢需求。每当这种响应被触发,就需要进行更多补偿性的调整。而这些调整经年累月地让我们用高昂的代价换取少得可怜的回报。

强烈的孤独感会迫使我们的身体作出应激反应,而持续的对孤独的稳态应变会损害身体的免疫和心血管功能,还使得人们在压力面前采取被动应对的方式。

路线5:休息和恢复

社会疏远和孤独对生理恢复功能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其精髓——睡眠上。睡眠剥夺会影响我们的代谢、神经和激素调节,使这些功能迅速老化。孤独的人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入睡,在白天也更容易感到疲劳。即使睡眠时间一样长,孤独的人的睡眠质量也相去甚远。

03

约翰·米尔顿(John Milton)在概括人类的特性时说:“心灵能给自己做主,它能从地狱中创造天堂,也能从天堂创造地狱。”

这让我想到了有关天堂和地狱的一个小故事:天堂和地狱里都一样的摆满了美味佳肴,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长勺子,因为勺子太长了,自己根本无法用勺子将美味佳肴送进自己嘴里。

唯一不同的是,就餐时间到了,地狱里的人都因为吃不到饭菜而愁眉苦脸,一个个骨瘦如柴;而天堂里的人们却其乐融融地拿着长勺子给彼此喂食,所以天堂里的每个人都白白胖胖,开心喜乐。

这个简单的小故事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宗旨——你我都需要社会联系。本书运用了大量详实的实验研究和论证,从遗传学,进化论等角度得出:在所有人科动物的社会结构里,个体都要在一定程度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把他人的需要牢记在心里。道理很简单,社会联系所带来的的互惠行为越多、涉及的范围越广泛,这个物种离健康、富足和幸福就越近。

马丁·诺瓦克列举了以下五种相互独立的社会协作:

①亲缘选择:“我要跳进河里去救我的两个弟弟或者八个堂兄。”

②直接互惠:“如果你帮我挠挠后背,我也帮你挠。”

③间接互惠:“为了得到大家的回报,我现在得多帮助别人,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

④关系互惠:“我要做的就是多帮助别人,以免被大家从这个互相帮助的关系网中排挤出去。”

⑤群体选择:“一群互相协作的人往往比一群互相背叛的人更能获得成功。”

互惠协作可以说是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一直在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放的宫斗剧《甄嬛传》,虽然是讲后宫争斗的,但是利益最大化,优胜劣汰等这些原理可以说在这部电视剧里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甄嬛就是格局非常大,善用互惠原理的领导者。她会考虑自己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和需求,注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同时,她自己时刻都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最高目标是什么,通过协作成了整个后宫的最后赢家。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正是因为很多人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又能看见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04

当我们对社会联系感到满意的时候,我们感到安全。而当我们感到安全的时候,我们才能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为什么我们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先有关系,后才有教育呢?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就会有充足的安全感,归宿感和自主感等,孩子们也就更愿意去遵守规则和界限,而爸爸妈妈们也有更多的精力去运用一些技巧来养育孩子。

孤独的人却总是努力地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失望的伤害,不让自己承受不排斥的痛苦。所以他们没法承受压力,容易退缩,消极,对自己失望,更容易在还没开始就选择放弃。

友善和慷慨的行为能帮助我们获得社会的承认,为我们带来健康的社会联系感;自私、孤僻的行为损害我们的身体,并让我们承受社会鼓励的痛苦。所以回归社会才是人类正常的状态。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建立社会联系呢?本书提出了一个“轻松”地开始社会联系之旅的“4步走”。

“轻松”(EASE)分别是以下四步:

E:充实自我(EXTEND YOURSELF

这一步,作者建议我们从一些简单的事情上去尝试,比如去做志愿者,教老年人使用电脑,监护孩子等。总之,尽量选择那些不易被拒绝,不易给自己带来失败体验的小事,让自己体验到一些积极的感受,增强自己改变的意愿,重塑自信,并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A:行动计划(ACTION PLAN

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不是被动的受害者,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己,进行自我调节,我们能改善自己目前的处境。

对于这一步,我们可以事先有所准备,比如如果要去看护一个小孩子,我们至少得先知道一些照顾孩子的常识吧。

S:选择(SELECTION

要战胜孤独感,我们要将眼光从社会联系的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有所取舍。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联系应该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到愉快和满意,而不是根据什么外在的东西来判断。

这点我们可以参考日本畅销书作家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的概念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取舍和维护。

E:做最好的打算(EXPECT THE BEST

社会满足会让我们越来越乐观,“做最好的打算”这种态度能让我们更容易地从他人身上体会到温暖和善意,这正是互惠的力量所在。

我们可以试着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并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其实这一点有点类似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有心理预期,我们更容易朝着我们的心理预设的目标去努力。

写在最后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孤独的时刻,也许我们的孤独并不一定就是“可耻的”。有时候我们退一步来看,正是那些孤独的时刻才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它让你认清自己,直面自己内心的黑洞,而后勇敢地从孤独的掌控中跳出来。也正是那些孤独的时刻,让我们对“温暖”这样的字眼更加敏感,保持敬畏,心怀感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