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跨国婚姻,很多人都会好奇,不同文化中长大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过得来吗?吃得惯吗?聊得开吗? 他们生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呢?会说中文吗?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我虽然在国外生活十年,移居德国五年,依然每天都会发现新的文化差异存在,不断刷新我的世界观。可喜的是,我喜欢每天都有新东西学的生活,觉得这样才不会枯燥。 1. 对于中西跨国家庭来说,最难调和的矛盾绝对是“吃”无疑了。 别的方面我都可以慢慢适应,但是胃永远是中国胃啊! 起初我们家是我做饭的,我最爱吃的是中国菜,所以天天做中国菜。原来没结婚的时候,马克思说他喜欢吃中国菜,我还真信了,我们刚领完证就去成都吃了一个星期的火锅,还抱了熊猫。 不过我后来发现,他所谓的喜欢吃中餐,就和我以为的我喜欢吃西餐一样,偶尔吃吃好吃,天天吃要命。 悠悠一岁半以后就和我们一起吃饭了,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顿顿无辣不欢。可是,不辣的中国菜我做得不好吃呀! 马克思吃不下去了,大袖一挥决定接过我家的大厨宝座,从此每天傍晚当我陪悠悠玩的时候,都能看到他在厨房忙碌的背影… 他本来就是烹饪爱好者,平时除了做德国菜、还会尝试意大利菜、墨西哥菜、印度菜、泰国菜、日本菜,他买了菜谱回来照着做,都做得像模像样的。 为了照顾悠悠的口味,马克思做的菜大部分都是不辣的,或者做两份酱,一份辣的,一份不辣的。只要是不辣的菜,我每天上桌第一个动作,就是先往我自己盘子里撒辣椒……. 反正甭管他做得合不合我胃口,哪怕是芝士焗蘑菇,在我眼里加上了辣椒也都变得更好吃了😁 我都不用自己做饭了,还挑剔啥!他做什么,我吃什么。 偶尔我做个中餐,也请马克思帮我切好菜,因为他刀工比我厉害啊!切土豆丝,切肉片都切得又快又细,是个大厨样。如果要我自己切,酸辣土豆丝得变成酸辣土豆条了,影响口感… 而悠悠,因为每年都跟我回国两个月,从小接触两国文化和食物,她的口味因此是非常有包容性的,吃啥都觉得好吃。去国外旅游也不挑食。 悠悠从8个月大就被奶奶塞面包、Zwieback(德国的一种硬面包)和胡萝卜吃,把它们拿手里当手指食物啃得津津有味,所以从小她的咀嚼能力就非常强,披萨饼外圈最硬的边边,面包最硬的两头、墨西哥的Taco,她都是越硬越爱吃。 而我,一看到硬硬的食物就恨不得退避三舍,老母亲觉得嚼得好累! 悠悠既吃得了德国的冷早餐,也欣赏得了中国的热早餐。周末早上给她煮番茄鸡蛋汤面,小妞直呼比爸爸和奶奶做的菜还好吃! 每年回国,她最爱喝外婆煮的绿豆汤、银耳汤和海带汤,早饭热干面包子烧麦不要吃得太欢,哈哈,她边吃还会边说“这些都是德国没有的”,言下之意是要趁在中国的时候多吃。 而一回到德国,她又会迫不及待地点名要吃蔬菜沙拉、奶酪、谷物早餐和黑面包,这些是她吃了两个月的中国菜后最想念的德式食物。 有德国小朋友来我家玩,悠悠也毫不避讳地拿出红枣和枸杞与她的德国朋友们分享。如果德国小朋友吃了一口就吐掉,悠悠会皱着眉头说:“哦,你不喜欢吃吗?我觉得很好吃啊!”然后一个人继续津津有味地吃完。 一个人的口味是从小塑造的,提供给TA多元化的选择,TA的口味也会变得多元化和有包容性。 同样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更是可以从小培养,向孩子输入多元的价值观,TA的思想也会变得更为开放和具有包容性。 2. 在德国生活,难免会遭遇身份认同的问题。悠悠小时候刚入园时,所有小朋友之间的相处都很和谐,孩子们那个时候也没有国籍意识,不同肤色的孩子混在一起玩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我是从这些孩子一岁起就看着他们长大的,所以他们也不觉得我是个外国人。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就不一样了。悠悠4岁的时候,有一天回来对我说:“妈妈,小G说我不是德国人,因为我妈妈是中国人。” 我一听这话就生气了,这个小G一天到晚欺负悠悠!我马上回答:“你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德国人。小G有什么资格说你不是德国人,她妈妈是意大利裔,爸爸是土耳其裔,跟德国基因完全不沾边好吧!她才不是德国人!” 什么基因?什么意大利土耳其?悠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话,但她显然依旧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一旁的马克思坐不住了,说:“你这argument也太low了,你这样比较不是把你自己降到跟他们一样low的水平吗?” “那该怎么说好?”又到我求教马克思博士的时候了。 马克思看着悠悠说:“宝贝,你既是中国人,也是德国人,不是一样一半,而是both,两个都是100%!” “Both?”听到这个词的悠悠眼里闪烁着光芒,“both是两个的意思,我有两个,他们只有1个,耶,我比他们多!我赢了!”小家伙听了爸爸的话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 自那以后,悠悠只要在幼儿园被哪个小朋友说不是德国人,她就会自信地反驳回去:“Ich bin beides! (I am both)”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以及让她做好心理准备,马克思对悠悠说:“这个问题将一直伴随你的成长,你无法回避。总会有人不厌其烦地问你,你是中国人,还是德国人? 问这种问题的人思想本身就很狭隘,其实你根本不需要二选一,很多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你的这两个身份不是对立的,你两个都是,这是你最大的优势!” 这些话虽然悠悠现在听来似懂非懂,但至少她目前不再为身份认同的问题感到困扰,也知道该如何回击别人。 3. 作为一个育儿博主,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教育形势,难免有时候也会为上海、北京备战幼升小的壮观景象给吓到,心里起点小波澜。 每当我忍不住跟马克思说“中国的孩子四岁都会心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认字都认了几百个了,都在学自然拼读了…”的时候, 马克思就会以一句“So what? Who cares!”给我泼冷水。 我思索了一下说:“德国孩子幼儿园和小学学的内容非常简单,一刚开始老师讲得很慢,可是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内容难度陡增,到了大学更是宽进严出,想毕业没那么容易。” “你不觉得这样才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吗?孩子的能力增长并不是线性的,不要只看眼前。“马克思反问我。 被他一语击中,我的脑中突然闪现出指数增长的曲线图。 对啊!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孩子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学起知识来也会越来越快!人生头几年慢一点是正常的,尊重孩子的大脑发育节奏,后面自然会追上来。何必急着提前学? 而与指数增长模型相对比的是对数增长模型。前期虽然增长很快,可是后劲不足,到后来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甚至停滞增长了。 想一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不少孩子小时候被老师父母逼学习逼得太紧,在该玩的年龄没有玩好,结果到后来丧失了学习兴趣,到了大学甚至彻底不想学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4. 我平时带娃习惯了和悠悠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充分发展她的各项能力,一看她发呆,就忍不住觉得是浪费时间。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摘自德国育儿悠悠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