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郝福和 2019-11-28

公元1726年,雍正皇帝向全国巡抚级别以上的官员发送了一封上谕,其中重点点名了一位叫做“杨名时”的官员,说他是“德之贼也”,也就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岳不群。然而问题在于,杨名时究竟做了什么令雍正发指的事呢?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杨名时,字宾实,又字凝斋,江苏江阴人,生于1661年。30岁时,他才考中进士,等到了康熙59年,也就是他接近60岁的时候,才被康熙封为封疆大吏,云南巡抚。可以说仕途艰难。这一方面或许是由于杨名时大器晚成,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和杨名时一生为人低调有很大关系。

今天记录杨名时故事的史料里出现最多的是成书于雍正九年《圣祖实录》,而在这份材料里,杨名时的故事基本上只记录了杨名时干了些什么,但不会记载杨名时立了什么功劳。但在史料中,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时,杨名时出任直隶巡道,负责处理今天河北省的各种案件。而杨名时也不负众望,几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河北省全省的疑难案件,一时间,老百姓称他为“包公在世”,而康熙也亲自赞扬杨名时“杨名时实好官也,不徒清官也”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杨名时出任云南期间,当时康熙二征准噶尔部,云南省成为攻打西藏的大后方,而杨名时的前任甘国璧义贻误军机被革职,而等杨名时上任后,非但在极短的时间里为大军筹备了军粮,更为难得的是,杨名时居然没有因为大军过境而使老百姓受到重大影响,至少类似“农民起义”之类的事件,并没有发生。可以说,杨名时一方面稳定了军心,另一方面也为朝廷固守云南边疆提供了非常稳定的保障。

杨名时的第二个贡献是整顿云南盐政。当时,云南的盐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而在当时,土井、私盐交杂,以至于官方很难从民间收取盐税。官方收不到,必然黑社会土匪横行,而经杨名时整顿后,不但盐税有了保障,连当地欺男霸女的黑社会都被一并扫清了。

此外,杨名时还积极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并且首创“社仓”,也就是由官府出面在老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借给老百姓,秋收之后还仓,中间官府按照当年的收成收取利息。而遇到灾荒之年,直接就用社仓的粮食赈济灾民,而且不收利息。这个举措有点类似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但后世之所以无法使用,很大程度是因为官府公信力不够,但这对杨名时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而这项举措直接使杨名时的声望一时无两。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可等雍正登基后,雍正三年10月,雍正直接将杨名时革职,并且称其未“巧宦”。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李卫爱打小报告。

根据雍正时期另一个官员彭绍升的记载,“初, 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迁布政使,以兴利为功,恃恩使气,陵诸大官出其上,公(名时)遇事则裁抑之, 遂用是阴间公。” 这个阴间,就是俗称李卫“阴”了杨名时一把,给雍正打了小报告。说杨名时“偏私、结党”。当然,打小报告本就是李卫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至于李卫是不是小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并不重要。但问题在于,除了雍正信任李卫外,敲打杨名时还有其他目的吗?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这就和杨名时的“清官”声誉有很大关系。

按照教科书的通说,康乾盛世时,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对皇帝来说,手下臣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效忠皇帝,而没有属于自己利益集团。也就是所谓的“结党”。在结党的问题上,贪官的“结党”和清官的“结党”一样非常严重。在雍正看来,最好的官员是李卫、田文静这样的,他们一方面能干活,另一方面由于名声不好,便只可以效忠皇帝。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而对杨名时这种“能干的清官”来说,一方面他们能干,朝廷离不开他;同时也因为他们的清廉,所以结党起来会更加肆无忌惮。而最可怕的则是杨名时这样的官员,除了能干以外,杨名时的理论修养也极高,甚至当时名士蔡世远说,“实用力于正心诚意之学 , 江阴杨公也”。可以说,杨名时就是当时“道学的脊梁”。这样的人,雍正帝如果不防范,那他还是雍正吗?

当然,雍正也知道革了杨名时的官无法堵住天下之口。因此在革职之外并没有对杨名时做出其他处罚,并让他安心著书立说。言下之意也简单,“杨名时没了官职,理论再好还有什么用呢?

等到1736年,乾隆皇帝将杨名时从云南召回,担任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侍奉皇子读书。1年后,杨名时病故,谥号为文定,追加太子太傅。而他的著作也被列入四库全书,终成一代名臣。

雍正的恐惧: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