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家天下丁家党”  日照丁惟汾家族世系述评

 海曲上人 2019-11-28

遍览日照丁氏家谱世系文献,乡贤名宦 德言事功,履历备详全。

从丁惟汾家族迁徙记载看,清早期,丁易中举人,进士,外放做官,足迹曾至河南开封陈留县和浙江等地,其后世子孙读书继世,也多考取庠生、监生、贡生等功名,成为乡贤士绅。

清末民初废除科考后,一些家族成员在国内报考新式学堂,并远赴日本留学,在外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曾在早期国共两党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丁惟汾成为近现代日照丁氏族人社会政治地位最高的标杆人物。

后世子孙,多分别考取国内和国外名牌大学,继续在学业上学有所成。从事职业,既有从政、从军、从教者,也有从商者。

直系血亲家族成员迁徙美国和巴西等国多个城市,不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丁惟汾成为日照丁氏族人一个时代的绝唱和永恒。

遗憾其家族后世男丁较少,子、孙两代单传,第四代两位曾孙在西方文化环境下成长,随着时光流逝,联络、交流减少,中国家族传统文化的牵引力、血脉的凝聚力必将减弱,故乡日照成为一个陌生的地名,近乡情怯,欲说还休。

丁惟汾,徙居台湾。字鼎丞、鼎臣,1874年9月28日生,1954年5月12日去世。曾入保定师范学堂学习,后入日本明治大学学法律,参加同盟会。民国后历任众议院议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执委会常委、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等职。著有《诂雅堂丛著六种。

娶盘石庄秦氏。侧室郑全芳,日照小香店人,生于1889年,卒于1925年7月8日,子一郑出,女五:丁玉倩、丁玉仙,抗战前去世,丁玉俭居美国,丁玉修居巴西,秦出。丁玉隽郑出,留学日本,曾就职清华大学,医师,嫁黄炎培三子黄万里。

丁惟汾是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世系脉络始自五世祖丁泰。

老四支长房长支祖丁泰,有子四人,六世祖丁士懿是其四子。丁士懿,有子三人,七世祖丁启曾是其长子。

丁启曾,有子三人,八世祖丁延裔(音衣)是其长子。丁延裔,有子两人。九世祖丁树是其长子。

丁树,有子一人,即丁炳绅。丁炳绅,有子六人,十世祖丁进基是其六子。丁进基,有子五人,十二世丁以此是其三子。

丁以此,有子两人,即十三世长子丁惟松、二子丁惟汾。

丁惟松有子两人,即十四世长子丁履仝(音同)、二子丁履俱(丁君羊、丁基实)。

丁惟汾,有子一人,即丁履全。十四世丁履全,有子一人,即丁元。十五世丁元有子两人,即十六世丁肇彬、丁肇彤。丁肇彬有子三人。家族血脉纯正,未有出嗣入嗣延续问题,传承未曾中断。

世系迁徙记载,五世祖丁泰,即老四支长房长支祖。字来公,号汲亭,一号洛湄,顺治丁酉科举人,戊戌科进士。

任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知县,加五级,康熙丙午科河南同考官,敕授文林郎,行取吏科给事中加三级,敕授承德郎,升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一级,丁巳科浙江正考官,丁亥公举乡贤,崇祀乡贤祠。《山东通志》、《青州府志》、《沂州府志》、《日照县志》皆有传。著有《汲亭集》。

生于崇祯元年正月十九日戌时,卒于康熙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未时。娶郑氏,敕赠孺人,晋赠安人。

继娶安氏,敕封孺人,晋封安人,生于天启五年四月初五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午时。合葬灵山埠西坡,有碑。

侧室庄氏,生于崇祯九年十月初五日辰时,卒于康熙四十年九月二十七日申时,葬右所西岭,有碑。子四:士嘉、士彭、士吉继出,士懿侧出。

任职陈留县期间,他轻徭薄赋,缓征赋税,“邻县严限三日,(丁泰)宽限五日;“不忍以烦策急辔苦民”,民众为其所感动,都提前上交赋税。在其感召下,“吏胥输番从事毫不累及里甲,而解役亦无典衣析产之苦”。

清初,因长期离乱,陈留县在籍人口锐减,但朝廷摊派的盐引数额却未变,百姓负担苦不堪言。为加速食盐流通,增赋税惠黎民,他主动呈请盐使减免了部分数额,“官民俱便”,“居奇者货行流水,食盐者包空无累”。

淮河决堤,朝廷要求运送柳树,以筑堤防洪,当时柳多船少,运输缓慢,上峰令陈留百姓自备车辆赶运。预计运柳木需用民车万余,夫役难计,他断然拒绝,避免给县内百姓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他敦化民风“笃仁兴义”,办理案件独具一格,不上刑罚,只命诉讼双方偕来听理,温辞婉导,以仁义服人,诉讼双方“无不归好如初,两造感泣”。

六世祖丁士懿,老四支长房长支之四祖。字樊及,庠监生。生于康熙四年七月十七日亥时,卒于康熙三十六年八月十七日丑时。

娶宋氏,生于康熙二年十月十九日丑时,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申时。合葬涛雒东,有碑。子三。

七世祖丁启曾,字朕勗,监生,生于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乾隆十八年九月初日亥时。

娶李氏,生于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日丑时,卒于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初日未时。合葬生祖母茔,有碑。子三。

八世祖丁延裔,字功垂,乾隆庚午科岁贡生。生于康熙四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辰时,卒于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戌时。

娶牟氏,生于康熙三十九年七月初三日未时,卒于雍正二年三月十七日戌时。

继娶郑氏,生于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未时,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初五日丑时。合葬父墓西,有碑。子二,树嫡出,柯继出。

九世祖丁树,居涛雒。字槐三,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判,《日照县志》有传。生于康熙六十年九月十七日亥时,卒于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卯时。

娶李氏,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申时,卒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三十日午时。合葬父墓西南,有碑。以其弟丁柯子丁炳绅为嗣子。

十世祖丁炳绅,徙居涛雒西官庄,字书思,乡饮耆宾,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亥时,卒于咸丰三年九月初六日已时。

娶秦氏,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七日亥时,卒于道光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子时。合葬官庄北半里许,有碑。子六。

十一世祖丁进基,字渐亭,监生,生于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卯时,卒于光绪元年八月初九日巳时。

娶秦氏,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寅时,卒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午时。合葬官庄东北三里许棋盘地。子五。

丁惟汾父亲、十二世丁以此,字竹筠,号淡园,邑庠生,清末民初著名音韵学家,生于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寅时,卒于民国10年3月16日午时。著《毛诗正韵》四卷,章太炎作序,马叙伦为传。娶牟氏,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亥时,葬父墓侧。子二。

18岁时,拜日照名士许瀚为师,学治朴学,从此开始潜心研究古代音韵、文字,其中对《毛诗》研究尤为精审。

他参照王念孙、孔广森等分韵方法,韵二十二部,章太炎评价道:“经界益明,条理益密,斯所谓集其大成,金声而玉振之者乎。”

31岁时,即以古音教授弟子学习《毛诗》,潜心研究得出结论:“三百篇不徒句末有韵,句中亦有韵。”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写成《毛诗正韵》,“一篇一章之间无字不相互为韵”,改变了以前学者认为《毛诗》有不韵之处的看法 。

丁惟汾的朋友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都精通音韵,丁惟汾将父亲的《毛诗正韵》送海内朴学大师章太炎等人阅览。章看到此书后,赞赏有加,自此《毛诗正韵》开始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

随后他想用研究<毛诗》的方法来研究古韵,取得一些学术成果,本想自订成书,但因病未能完成,于是,让其子丁惟汾托与黄侃完成。

虽然主治朴学,但时刻不忘经世之学。26岁时,曾经到济南游玩,途中碰到一个朝鲜人去曲阜孔林拜谒,交谈中,那朝鲜人对其国内的变革深表痛恨。当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他敏锐地认识到,以日本、朝鲜双方国力军力,朝鲜必败无疑,进而他又对清朝命运感到担忧。后来,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英国学习海军技术,曾让丁惟汾前去,但没有成功。山东在济南设立高等学堂后,即命丁惟汾去投考学习。丁惟汾走上革命道路以后,为国事奔波,受到清廷的追捕,但他坚决支持丁惟汾的革命事业,并且常常给与鼓励。清朝灭亡后,丁以此“居常宛抑”, 1921年即民国十年,在家中去世,年76岁。

十三世丁惟淞,居涛雒官庄。字雨江,监生,生于同治三年八月初十日,卒于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九日,葬母墓侧。

娶李氏,卒于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六日,年二十九,葬官庄西北二里许,地名黄家庄子。

继娶许氏,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四日,与公合葬。侧室张氏。子二,侧出。

丁惟淞长子、十四世丁履仝,号天鹤,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后参加倒袁运动牺牲。娶吉氏。无嗣。

丁惟淞二子、十四世丁履俱,徙居上海。又名丁群、丁君羊、丁基实,1902年9月5日生,1988年去世,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入同济大学读书,曾任中共早期山东省委、满州省委负责人。妻于培真,1906年生,1975年4月15日去世,早期中共党员。子二,女三 。

十三世丁惟汾,徙居台湾。字鼎丞、鼎臣,1874年9月28日生,1954年5月12日去世。

曾入保定师范学堂学习,后入日本明治大学学法律,参加同盟会。民国后历任众议院议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执委会常委、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等职。著有《诂雅堂丛著六种。

娶盘石庄秦氏。侧室郑全芳,日照小香店人,生于1889年,卒于1925年7月8日,子一郑出。

女五:丁玉倩、丁玉仙,抗战前去世,丁玉俭居美国,丁玉修居巴西,秦出。玉隽郑出,留学日本,曾就职清华大学,医师,嫁黄炎培三子黄万里。

幼承家学,早年虽奔走于革命事业,但依然嗜读如命。从小便听父亲讲学,耳濡目染,对文字、音韵产生了极大兴趣。成年以后,革命之余,他校刊《正韵》,学习分韵,辨章韵读,当时“任举一字,即知古隶何部读何音,脱口而出”。

对《毛诗》、《尔雅》、《方言》研究极深。“五十年来,读《毛诗》、《尔雅》、《方言》,凡数十百遍,成书百余万言,先后易稿三四通,今殷殷尚未己也”。先后写成《毛诗韵聿》、《尔雅释今》、《方言音释》、《俚语证古》等。

在朝夕诵读《毛诗正韵》过程中,发现其父论述并不严谨完善,“尚觉毛诗韵律犹有余蕴”,于是潜心钻研,为诗句谱以韵律,在《毛诗正韵》分为六类、七十三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六例,写成《毛诗韵聿》。

《方言音释》是一部研究《方言》的著作。《方言》全名《蝤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撰,记载的是我国古代不同地区的语言词汇,还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词汇的珍贵资料。后代有多种注本,但是大都着重文字训释,丁惟汾另辟跷径,“因详为爬梳,以音释音,以音释义,作《方言音释》”,全书体例先列《方言》原文和晋代郭璞旧注,次将有关文字分别归属各个韵部,再次是释文书证,突出了“音释”的特点,是《方言》一书别开生面的新注本。

仿照扬雄《方言》体例风格,写成的有关地方俚语的著作《俚语证古》,以现在的俚语、方言来求证于古代的经传文字,达到“广先民之声教,探文字之渊源”的目的。

著名学者王献唐对丁惟汾的著作曾做过评价,认为:“前时著《尔雅》者,至郝氏义疏,最称邃密。惟详于义训,而略于音声。栖霞牟陌人,与郝氏雅故,曾遗书讥之。注《毛诗》者,后推陈氏传疏。注《方言》者,后推.钱氏笺疏。亦皆于声音未能通贯也。先生注《尔雅》,则以音为经以义为纬,即音求义,由义证音,取诸左右,若水之逢源,不问翱忽。”1966年,其作品由廖维藩整理为《诂雅堂丛著六种》,即《毛诗解故》、《毛诗韵聿》、《尔雅释名》、《尔雅古音表》、《方言音释》和《俚语证古》,在台湾出版。

丁惟汾之子、十四世丁履全,1914年生,1995年去世,民国中央陆军官校十三期毕业,德国勃来斯大学毕业,台湾建设厅技正。

娶前国会议员彭允彝之女彭阜午,生于1914年3月11日。子一。

女三:丁文,生于1948年6月23日,美国艾阿华大学毕业;丁友,生于1950年10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于,生于1957年8月28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毕业。

丁惟汾之孙、丁履全之子、十五世丁元,徙居旧金山。生于民国32年12月26日,美国密苏里大学电脑硕士。娶陈纪穗,生于民国38年5月5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子二。

目前,丁惟汾家族已传至十七世。

除了早期在外从事政治活动,还非常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家乡涛雒西官庄,建立了“鼎立小学'(因丁字鼎丞,故名),出资购地250亩,作为校产,以地租收入为学校常年开办经费,以其兄丁惟淞的一处已经闲置的菜庄作为校舍,有瓦房14间和一处宽敞的大院。聘请许任世(字希宜)任校长,教师有丁俊川、丁大全、于培真等,由丁岳初总管学校事务,教师伙食也由丁家供给。学校于第二年春季开学,当时共有学生100多人,分三班:初级两班,高级一班。学生是男女兼收,本村、外村、丁姓别姓皆收,一律免费上学。学校一度办的很是景气,1937年,曾准备增资扩建,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作罢,同年12月,因时局不安,学校被迫停课。1938年夏天,学校又恢复办学,1939年,日军侵占涛雒安设据点,学校被迫停办。

原创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