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上)

 mxm12 2019-11-28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每个接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看病必讲阴阳。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最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另一个是五行学说),我们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开篇就学习了:什么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

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了阴阳可以来解释这个世界,那么肯定可以解释我们的人体,包括所有生命活动和疾病。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

学中医,必须要学会脏腑分阴阳

下面这幅图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画的人体气机升降图。黄先生画这幅图的目的是想解释人体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如何处于动态变化的,图中提到的“肺气下肃”、“肾水上承”、“心火下降”等这样一些词你可能现在还不太理解其中的内涵,要全面理解这张图的中医思想,需要我们学完了“五行学说”之后。

我们现在只看这幅图中提到的脏腑,肺在最上面,下面形成闭环的小圈圈,心在上,肾在下,肝胆、脾胃在中间。

中医讲人体有“五脏六腑”,“五脏”就是这张图展示出来的肝、心、脾、肺、肾。胃和胆属于“六腑”,除此之外还有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划分脏腑的标准,是看这个器官是空心还是实心。“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腑”是空心的容器,腑中的“三焦”包括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包括了心肺、下焦有肾和膀胱、中焦包括肝胆和脾胃。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讲五脏六腑,多出来的一个腑是啥呢?又和哪个脏相配呢?

中医认为,除了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之外,还有一个脏叫“心包”。中医的心包不是现代解剖学中的心包的概念,而是胸腔、腹腔和颅脑内,与内环境相通的全部管道系统,包括血液、脑脊液、淋巴液流通的全部管道。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脏为里属阴,腑为表属阳。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静脉络于腑,腑的静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各相表里。

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不平衡了

人体只有阴阳相协调,我们身体的各脏腑、经络、形体等才能正常发挥作用。《黄帝内经》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中“平”和“秘”的意思都是平衡。如果阴阳不协调了,我们身体就一定会出问题。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是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对外界适应能力和抗病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治病因素。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阳邪。而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为阴邪。六淫中又分阴阳,风、火、暑、燥为阳邪;湿、寒为阴邪。

当阳邪入侵我们的身体的时候,阳邪会变多,或者阴气就会奋起降服入侵身体的阳邪,造成我们身体阴的损耗。反之,阴邪入侵身体时,会造成我们身体阴邪增多或者阳的损耗。一旦我们的身体阴阳失调,就会生病。

但是不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么复杂,都可用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来概括说明。

这次我们用坐标图来理解一下身体的阴阳不平衡的情况。

阴阳偏盛

对于正常健康的身体,阴阳的水平是这样的:

如果一些阴邪入侵,进来之后就留在我们的身体里了,就出现了阴盛的情况。

“邪气盛则实”。阴邪在身体里多了,表现出“阴胜则寒”的实寒证。有人冬天喜欢冬泳,冬泳完了还要喝冰水,这种外寒加上喝冰水,就会造成“阴邪偏盛”,这种阴邪直接伤脾胃。这种人常伴有胃痛,痛就是寒主凝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泻下清稀是寒邪伤脾,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形成。

碰到这种情况,可以用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或红糖生姜煮水喝,也可以用热水袋敷一敷肚子。

如果是阳邪侵入,留在身体里不走,就出现阳盛的情况。

阳在身体了多了,表现出阳热亢盛的一类疾病,因为是阳多了,所以也被称为实热证。如果阳邪只是侵犯了身体的表面,身体就会出现发热、咽喉痛、舌尖红等症状;如果阳邪进入到了身体内部,则可出现高热、大汗、烦躁等热证。

由于阴阳相互制约,阴邪进入身体,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而使它不足,即“阴盛则阳病”。相反,阳邪进入身体,也会造成身体的阴不足,所谓“阳盛则阴病”。所以,整整出现的病理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治病的时候,常常会在清热时滋阴,在除寒时温阳,目的就是为了补充那部分被消耗掉的正常的阴阳。

阴阳偏虚

阴阳偏虚,是属于阴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称之为“阴虚”或者“阳虚”,属于“精气夺则虚”的病机,临床表现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虚,是指人体阴气的虚衰,阴虚不能制阳,则样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这里的热是虚热,而不是实热。如久病伤阴,往往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五心烦热是指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再加一个心口,这五个地方感觉烦,感觉热,这是典型的阴虚发热,一般在更年期的妇女最容易出现这种症状。

治疗阴虚最常用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阳虚,是指人的阳气虚衰。阳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等虚寒证。

调理阳虚,一定是温补,用附子、干姜、肉桂这些药,或者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也可以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艾附暖宫丸治疗。

我们注意到,阴虚出汗的症状我们叫盗汗,阳虚出汗的症状叫自汗,这两种汗怎么区分呢?

自汗是在人清醒状态下,不因为剧烈活动,炎热天气,受到精神刺激的情况下自然汗出的表现。而盗汗则是在患者入睡后,身体自然汗出。其发病机理是不同的,盗汗一般是阴虚肾阴不足,自汗大多是阳虚造成。

阴阳互损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当阴阳偏虚到一定程度时,也可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互损情况。阴阳两虚会表现出整体功能下降,阴虚和阳虚的症状都有一点。

如果你去看中医,医生问你“平时拍冷还是怕热”,如果你说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医生一般就会辨证认为你是阴阳两虚了。

阴阳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或偏衰、互损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想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变现为阳证转化为阴证,或者阴证转化为阳证。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算作“病的不轻”了,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爱好者来说,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就可以了。

好了,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上半部分就讲到这里。

为了检验一下学习效果,自测下面的题目是否会做了。今天出一道判断题,看你是否能回答正确,并解释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