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雪中悍刀行》就读懂了两千年中国封建史和大半中国文化

 齐家平国 2019-11-28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一部网络小说,只能推荐一部的话,我一定推荐《雪中悍刀行》。近年来网络小说封神的优秀作品很多,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其他的小说呢?因为《雪中》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史,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两千年的中国文明。

读懂《雪中悍刀行》就读懂了两千年中国封建史和大半中国文化

雪中悍刀行

《雪中》一书,蔚为大观,这本书表面上披着武侠、仙侠的皮,实际上却是一部处处都有“文化”的书,很多主流作家一直挤兑、嘲讽网络小说浅薄、低俗没内涵,这本书可谓狠狠的打肿了他们的脸。

书中即有风云激荡的改朝换代,也有暗流汹涌的皇权斗争;既有铁马秋风的沙场铁血,也有云波诡谲的谍战迷雾;既有神仙打架的三教之争,也有鸡毛蒜皮的夫妻口角;既有铁骨铮铮的江湖豪杰,也有谄媚阿谀的“名士风流”;既有明哲保身的官场不倒翁,也有鞠躬尽瘁的帝国裱糊匠;既有翻脸无情的得志皇亲贵公子,也有重情重义的落魄游侠儿;既有高歌雨中死,也有寄人篱下活;既有风尘女子不忘国仇家恨,也有贵胄遗民俯首荣华富贵;既有滴水涌泉的宦官,又有圣人不仁的高僧;既有指点江山的国手,也有画地为牢的高人……更有参差北凉百万户,多少铁衣裹枯骨;更有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更有天上剑仙三百万,见我也需尽低眉……

读懂《雪中悍刀行》就读懂了两千年中国封建史和大半中国文化

剑九黄

烽火戏诸侯把皇权、外戚、宦官、军阀、权臣、清流、门阀、贵族、寒门、宗教的斗争融为一炉;把改朝换代、内忧外患、三教之争、神仙天人、军阀割据、快意江湖、官场门道,勾心斗角,家族兴衰,名士风流煮成一锅;共同熬炼成立一锅浓缩中华三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佛跳墙”。看一部《雪中悍刀行》,大补,文化之大补;世间纵有千场雪,再无雪中悍刀行。

烽火先生写成《雪中》一书翻了多少官方正史,又翻了多少稗官野史,还翻了多少儒释道三家经典我不知道,不过从作品来看,几乎每一人每一典故都有出处。而更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这些人物和典故都不是简单的堆砌填充,作者对其安排和构造都十分合理,技巧高明。

故宫——封建文化与皇权的代表

鲁迅在塑造小说人物方面曾经说过一个不二法则:“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烽火可谓深得鲁迅先生真传,与三千年历史中选取出众多人物塑造出一个个饱满复杂而真实的人物;这也是《雪中》的很多人物明明只有寥寥数笔我们却觉得跃然纸上无比真实的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物根本就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靠我们自己“想象脑补”出来的,作者只是有意识的去引导你的想象而已;而这个人物原型如果本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呢?我们会把自己知道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自动附加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因此只需要寥寥数笔就能够让人物跃然纸上,因为这寥寥数笔不过就是个影子而已。

《雪中》另一个特点就是人物众多而人人传神;除了主角徐凤年之外,很多作者浓墨塑造的角色甚至比主角人气还要高,这叫去主角化,也叫“主角群刻画”,现在我知道的网络作家中,除了烽火,只有辰东达到这种高度,所谓“《遮天》是一群人的完美”就是说的其人物刻画的高超技巧,不过可惜《遮天》之后辰东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然而,有一点关于人物刻画的技巧辰东还是比不上烽火,那就是小人物的刻画;辰东重点用心经营的角色自然很好,而一些小人物就明显单薄了,从而导致整部作品有一些瑕疵;而烽火在这一点上就处理得很好;比如《雪中》说书爷孙、鸭头绿客栈伙计、渔鼓营老卒许涌关就很经典:“锦州十八老子营渔鼓营末等骑卒许涌关,参见徐将军”,催人泪下。

说了这么多写作技巧都太宏观,接下来我们不妨选取一些典型的点,来一个点一个点的分析烽火的匠心独到之处。

一:《雪中》部分任务及原型分析

1,主角徐凤年;

关于主角徐凤年这个人物本身反而不好分析太多,历史上争气的二世祖且守边有功的找不到合适的去对应,网上有人说徐凤年父子对应王翦父子,有点道理,不过太过牵强。徐凤年这个人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他人物和他复杂的前世今生的烘托来塑造好的,如李义山,剑九黄,温华,红薯青鸟,鱼玄机姜泥,徐渭熊、黄蛮儿等等。而他复杂的前世在我看来谈不上败笔但是多少算点瑕疵,料想大概也是作者为了推进情节的不得已之举吧;从人物塑造上,也确实在让其形象饱满很多,或者说其前世能够比较好的解释其人格的多面性。

第二世大秦皇帝是徐凤年雄才伟略和薄情寡义作为“君”人格代表,是为其后面守拒北城做的铺垫;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够守住拒北城,因为他是大秦皇帝啊;另一方面又解释了他为什么一到要守住拒北城,也因为他是大秦皇帝啊;还解释了为什么十宗师愿意与他共守拒北城,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他是大秦皇帝,他当有这份人格号召力。

第一世真身真武大帝则是徐凤年的天赋异禀福泽深厚的的“神格”代表,为什么他明明错过了最佳修炼时间却能得到王重楼的大黄庭修为且在武道一途高歌猛进?为什么徐凤年能够进入四大宗师而且杀死天下第二王仙芝和得到天道照顾的宠儿拓跋菩萨?为什么赵家的两个老祖宗、皇宫里的宦官老祖宗都没办法杀了他徐凤年,为什么徐凤年多次命悬一线而能以弱胜强?因为他是真武大帝啊;我不知道作者这样写是削弱主角光环还是加强主角光环,不过的的确确在逻辑上能够更合理一些更能让读者接受一些。

第三世南海宗上任宗主,澹台平静的师傅这个设定我也没太搞懂作者是怎么考虑的,或许是要给徐凤年加上一个温柔和蔼、平易近人、重情重义、善良铭感的设定。不过我更愿意认为他这本来就是他的真性情,是他母亲吴素给他的人生遗产。

说到这里顺便分析一下徐凤年的性格,除了上面说的前世今生的缘故之外,我以为其性格有三个层面分别有三个来源:其一是杀伐果断,来自于徐骁,还可能有陈芝豹,实际上徐凤年一直对陈芝豹又敬又畏,他给徐凤年的影响必然很大;其二是睿智城府(腹黑),这一性格来自于李义山,李义山被称为毒士又是徐凤年最敬重的人,自然会被其潜移默化;其三是善良重情,这主要是受吴素、剑九黄和温华的影响;至于那些纨绔作风,只是半真半假,一方面是徐骁授意作秀给京城看的,一方面是赌气给北凉一部分人看的(主要是陈芝豹和北凉几大营的长辈);当然实际上也确实受褚禄山和李翰林等人的影响,所以是个半真半假的纨绔。

2:徐骁

徐骁的原型不止一个,而是很多个合起来的。第一个原型是白起,白起的外号就是人屠。第二个是王翦,王翦独力灭五国;至于徐凤年,跟王翦之子王陵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第三个是曾国藩,有心人可能已经发现了,电影《投名状》里面庞青云借兵的桥段和《雪中》徐骁借兵几乎完全重合,相信总共应该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参考过该电影;而庞的原型就是曾国藩;徐骁和曾国藩最大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功高震主备受猜忌虚与委蛇,都有称帝的实力却有都因为深知称帝是条死路而没有称帝;最后都在于朝廷的默契中寿终正寝。除此之外,徐家父子两代,或许看成是所有镇守西北的名将的代表更好,他们身上还有马腾马超父子、蒙恬、班超、等人的影子。

读懂《雪中悍刀行》就读懂了两千年中国封建史和大半中国文化

3:张巨鹿

当时看小说,看到张巨鹿第一反应就是张居正,两人太像了,被恩师雪藏二十年然后权倾朝野;后面又被皇帝亲算抄家甚至连累亲人朋友,简直就是直接把张居正搬过来的。然而其实还不是那么简单,李鸿章是张巨鹿的第二个原型,张巨鹿被称为帝国的裱糊匠,而李鸿章则是大清的裱糊匠。或者说,张巨鹿是中国古代权臣和能臣的代表。

读懂《雪中悍刀行》就读懂了两千年中国封建史和大半中国文化

4:桓温和晋兰亭以及后张居正时代的几名重臣

看到这两个人的时候我想打死烽火,好好煽他几巴掌然后问问为啥他那么讨厌王羲之。晋兰亭明显就是王羲之了,除了名字之外他制作的兰亭生宣和养的大白鹅都暗示这家伙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两人的人品简直一个天一个地;王羲之那绝对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不但写得一笔好字,更是卓尔不群、率性自然,结果在这本书里却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实在是气人;而更气人的是居然把王右军“坦坦翁”的称号给了桓温,而桓温则跟历史上的权臣桓温出入甚大;嗯可能作者就是看上桓温这个名字了吧。

另外还很有意思的是张巨鹿之后的几位重臣,记不住名字了,差不多就是在明史中搬过来的,其中的党争倾轧、清流之风几乎都是明朝的味道,准确来说明清都是这个道道,对中国古代官场文化把握很准;写得特别精彩。如果对官场那一套可以去看《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这几部电视剧,很精彩,估计烽火写《雪中》的时候都有所参考采纳。

5:春秋

最开始看书以为《雪中》的春秋就是我们熟悉的春秋时代,后来看完了才明白不是的;其实作者是把中国古代的几个乱世给合在了一起,其中有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或者说,《雪中》的春秋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国古代所有分裂战乱的年度,只是个历史符号而已。

6:名将和棋手以及一些谋士

文中的一些人物就是历史上的人物,自己吧名字给搬进去了;比较明显的就是名将和谋士,例如董卓、卢升象、范长厚等;还有一些人的名字则是稍微改动再用进去,例如褚禄山、孙寅,王明阳等;不过这些人的事迹都改得面目全非了,有的还保留一些比如卢升象依旧是名将,范长厚依旧是围棋国手;有的则只取一部分特征保留,比如褚禄山和董卓都还是胖子;有的则张冠李戴把不同的人和事凑在一起,比如褚禄山又叫褚八叉,就是把安禄山和温庭筠凑到一个人身上,王阳明则和钓鱼台凑到了一起,作者有点天马行空了。

7:一些隐晦的典故

辽东满门忠烈的将门原型是杨家将;洪嘉北奔对应历史上的衣冠南渡;祥符之变对应靖难之役;张家圣人是孔子;青城王原型是许旌阳;黑衣老僧病太岁是姚广孝,龙虎山天师府自然不用多说;总之一个个的典故都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浓缩,比如泰安城里面的韩生宣和老太监,对应中国有史以来的宦官干政,具体来说韩生宣的原型是魏忠贤加上王振,而老太监则是汉末十常侍,或者说理解为他们就是代表一种现象更好。这么多典故,绝大多数用得好,自然也有用的不好的,比如徐凤年二闖江湖的时候有一段化用《水浒传》,就显得比较寒酸,估计是那几天作者刚好没有灵感或者没有时间吧。

8:大楚复国

小说后面大量篇幅都是写军事,主要讲了大楚复国、离阳换帝和凉莽大战。大楚的原型肯定一部分是春秋战国的那个大楚,不过实际上更多的其实是大明,而大楚复国这个事,其实就是写的南明。曹长卿的原型是史可法,而姜泥的原型一部分就是朱三公主了。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真正复国成功的其实只有东汉;其他的都是热闹一波就散了;如果说有一个有可能成功的那就是南明,而《雪中》的大楚复国的桥段也揭示了为什么古来那么多复国的确都不成功的原因,大楚复国只是曹长卿和少部分人想复国而已,时过境迁,复国不过是一场各求心安的闹剧。而作者写这一部分的目的,除了想要阐述中国封建社会“复国”这一历史现象之外,更多的则是褒扬赞美“宁在雨中高歌死,不愿寄人篱下活”的精神。

9:凉莽大战

凉莽大战是整个小说最后的重点,占据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它,实际上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战争史的一个缩影;而北莽也不是单纯哪一只游牧民族,而是远古犬戎、后来的匈奴,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宋明清时代的契丹、蒙古和金人的结合体。蒙古的女帝的原型我原本以为是武则天,后来觉得确实有武则天的影子在里面,不过更多的是想表达北方游牧民族还没有完全摆脱系氏族社会的意思,北莽的几大姓很有意思,慕容、耶律都很有代表性;而里面说到的被莽南朝,则很有石敬塘和张邦昌的伪政府以及汉八旗的意思。

而凉莽大战的东线、中线和西线的战场实际上是不同时代的战例,西线主要是汉朝以前的和匈奴的战争;中线则是南北朝到明朝之前的战争;东线则主要是明朝和蒙古人满人的战争。其中的将领们,有的一个是几个合起来的,有的一个拆成了几个,很难对应上明确的原型;不过我以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凉莽之战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的反侵略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先人的守土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