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光辉rlbr1vjwmb 2019-11-28

导语:清朝康雍乾盛世后,盛极而衰。乾隆末期,清朝已经出现衰相,军队方面八旗和绿营疏于训练,财政方面,随着挥霍无度和军事活动的频繁,原有的大宗地丁银、盐税、关税等早已无法弥补原有的亏空,特征等税收不断加派。国内稳定方面,盛世之下动荡潜滋暗长,白莲教、苗疆动乱、天地会等反抗活动此起彼浮。在东南沿海,天地会等组织在各项反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东南沿海,还有一股重要势力同样挑战着清帝国的权威,那就是海盗,在浙江到广东沿海之间,海盗势力冲击着现有秩序,并与天地会一起,在东南沿海瓦解着清朝的统治。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康乾盛世

1.清朝的中期的社会情况

衰落之世多动乱,这句话形容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都是非常贴切的。清王朝,从一个关外民族,最终定鼎中原,实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经过三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进入了王朝的兴盛期,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人口增殖,土地开垦面积增多,消灭了明郑、准噶尔、击败沙俄,又建立“十全武功”,表面上看,这个王朝一片欣欣向荣,外人根本看不到衰落的迹象。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八旗军队

但衰落的暗流也在潜滋暗长。如在康熙时期,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发起三藩之乱,率先向清王朝发难,清朝的解决方案是镇压平定,分化主仆。其后,历次的动乱都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模式。但这样的处理模式存在一个较大的缺点,那就是往往只是就事论事,平定了此处的叛乱,他处的叛乱又会再度出现,王朝疲于应付此类事件,最终财政和军事,都会在这样的动乱中解体。清王朝,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而在东南沿海区域,海盗的问题则尤为严重。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平定三藩之乱

2.何为海盗

海盗,中国古代称之为海寇、海贼、洋匪、岛寇、沙贼等,一般指脱离或半脱离生产行列,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以暴力行动反抗管理,主要依靠抢劫和索要赎金为生的海上武装集团。中国人的海上活动很久远,早在史前文明前期,生活在华夏大地的越人等濒海区域的先民,已经开始从事海洋捕捞,逐渐增长了航海知识,随着海洋成为生活场所,因为利益纷争,海洋也成为了战场。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海盗

目前,所知最早的海盗,据《中国海盗史》记载,则是秦始皇攻打南越地时,南越人进入江海湖泊反抗秦兵,这是最早活动在水上的武装群体,以暴力手段袭扰秦军。汉朝建立后,齐国王族田横兄弟逃亡到今黄海外的海岛上,不愿接受汉朝的统治,割据海外,同样以舟船从事生产和战争。在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是著名的海盗集团,他们率领舟师多次攻打三吴之地,成为 “中原海寇之始”,史称孙恩卢循之乱。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孙恩卢循之乱

要说中国海盗的黄金时期,要数明代。明代中晚期,海盗首领汪直、颜思齐、李旦、郑芝龙等人是著名的东南海盗,他们亦盗亦商,掌握强大的海盗武装力量,沿海的水师无法同其抗衡,即便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者,也不敢轻视这些海盗势力。这些强大的海盗,控制了主要贸易线路,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绑票抢劫商船,但收取高额的航路保护费。在东南沿海与东南亚间的大海上,主要的秩序维持者也是这些海盗。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颜思齐

3.清代海盗祸患再起

明清易代之后,主要的海盗势力纷纷覆灭,原来的海盗郑氏或投靠清军,或者归顺南明,清军为了消灭这一支最后的反抗势力,采取了海禁等焦土政策,不允许片帆下海,用经济封锁切断大陆对海盗的供给。明郑势力被清军消灭后,东南沿海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而战时实施的海禁政策却被保留了下来,仅保留广州一处为外贸口岸。

一方面,迁海政策虽然在清军与明郑势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实行的禁海政策,使得以海洋为生的沿海人民被迫上岸,无法从事海洋相关的行业,而瘠薄的土地和日益增加的税赋,使得闽浙粤三地的百姓被迫铤而走险,非法出海,为了保护贸易或者渔业捕获,这群出海的百姓同乡和同行之间组成了海盗集团,同清政府的水师或其他海盗对抗。因此,海盗问题反而随着清朝沿海水师的腐败,以及迁海政策,日益严重。

4.清代海盗频发的原因探析

清代的海盗兴起与清朝的国力衰落密切相关。当年原本依靠八旗起家的清军,主要作战兵种是骑兵和步兵,但在遇到明郑势力时,陆师却鞭长莫及,往往清军在追击明郑袭扰之时,只能采取被动策略。这促使清军开始考虑组建水师,明郑将领施琅的归附,为清军建立水师发生了契机。施琅熟悉水师作战特点,澎湖之战中,清军水师大败明郑势力,为明郑的投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统一台湾之后,天下承平日久,水师承担的国防和治安维护秩序功能日渐退化,而水师将领截留饷银,虐待兵士,使得兵额出现亏空,而战争之时,往往招募地痞流氓,战斗力可想而知。

中国的海盗与东南沿海的海盗祸患兴起

清朝水师

乾隆末期,清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东南沿海一带海盗纵横,因为水师无力剿灭,形成了严重的海患。这一时期,主要活跃的海盗有三股势力,其一为浙江土盗、其二为福建洋盗、其三为越南夷盗。浙江土盗的活跃范围在今天浙江台州、温州一带,又叫做凤尾帮;福建洋盗活跃在原来闽浙交界地带以及漳厦泉三角洲等明郑的传统势力范围,又叫水澳帮。越南夷盗活跃在广东洋面上,又因为获得越南西山政权的支持,所以得名。

这些海盗关系错综复杂,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比如越南夷盗曾利用台湾林爽文之乱,浙江、福建水师抽调时机,进入了福建和浙江一带。三股海盗势力,动摇了清朝东南沿海一带的统治。清朝嘉庆五年,清军将浙江土盗、福建洋盗、越南夷盗大部消灭,史称神风荡寇,但海盗问题并未解决。海盗仍继续在东南沿海一带肆虐,清军如何应对,这三股海盗势力是如何做大和覆灭的,请看下期清朝的乱世与海盗(二):浙江土盗的崛起与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