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写在前面:一篇关于解决问题的底层思维的文章,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适用于一切问题。不枯燥,不用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希望对你也是。 电影《丹麦女孩》剧照 哲学出身的秦女士,前几天问我:真善美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是对的?为什么真善美和「错」不是对立面呢? (妈耶,好可怕,我们的日常就是探讨这一类的东西 相对而坐,我俩东扯西扯,磕磕巴巴;脑子里好像有一些模糊的想法,但是辞不达意。我没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没能用足够充分的论据说服秦女士。 但她对我的辩驳,也很无力,话说到中途就断掉了。 / 01 / 这段对话的过程,两个人都要憋死了。秦女士一声叹息:唉,逻辑能力越来越不行了。以前读书时候学到的看家本领,都没了。 唔。是这样的,哲学特别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她们对抽象的东西,做了很多思考,思维之缜密,还是超过一般人的。 一个学文学的,思维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冷冷,表示:秦女士,您此言差矣。 对于「真善美」和「对错」这个问题,我们缺少的可能不是逻辑思维,而是缺少知识储备。 什么是逻辑思维?是指,将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把不同的范畴、概念,整合出完整、有条理、有根据的表达。 / 02 / 发现了没?如果你想清楚地表达观点,一是需要形式,二是需要内容。我和秦女士,对于「真善美」和「对错」,在此之前并未进行过相关阅读和学习,连它们各自的定义都无法搞清楚。更缺少的,是「内容」,也就是知识储备。 话说,这个议题,好像是秦女士从《奇葩说》中看来的。 我跟秦女士说:以前姜思达在参加《奇葩说》时,说自己参加每一期节目前,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消化十几二十本书,为当期的议题做准备。 他们在台上,并不是临时发挥的。逻辑思维不是一时能训练出来,但大量的知识储备,是赛前最需要补充的。 秦女士逻辑思维一向不错,真正缺少的,其实是知识储备。 / 03 / 好辣。小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从这个现象中,我们试着提炼出本质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就是要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到真正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事情没做好的问题所在,我们可能找错了。 就如同秦女士,下定论自己是逻辑思维不行,其实是知识储备不行。(当然,这也是我所作出的一个比较武断、非黑即白的结论,不一定对) 而且,逻辑思维很难训练,它太抽象了;如果你说自己逻辑不行,可能直接就觉得改变这件事,漫长且无望。 知识储备就好解决多了呀。 / 04 / 无独有偶,刘媛媛也讲过类似的现象。我说一下大意: 很多同学说自己太马虎了,做题时候不够细心,不该错的小问题也会错。 然后就很沮丧,这可咋办啊?我从小就很马虎,性格如此,改是改不掉了啊。 刘媛媛说,马虎不是一种性格,不要把自己没做出来这道题的原因,上升到性格本质的高度。“马虎”,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你做这道题时,做了错误的思考,或者,根本不知该如何思考。 只需要针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培养对应的思考/思维方式就可以了。 啊。这个小观点,想必能解决很多胖友所困扰的问题。 a.我太马虎了,我生来如此,我怎么才能变得细心? b.只是思维/思考方式有问题,虽然知识点我很熟悉,题目也会做,但思考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差错,改掉这个思维就可以了。 a和b孰难孰易,一目了然。 / 05 / 方才我们打了两颗栗子,请大家总结一下它们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共同规律: 当你在做某件事遇到困境时,请认真梳理整个做事的过程,需要哪些具体的准备,找到真正出问题的那一环节,去针对性地作出具体改变。 而不是一上来就是:我表达不出来,是因为我逻辑思维不好;我会的东西我做错了,是因为我性格太马虎。 很多时候,我们都定义错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罗列两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1>有人问刘媛媛,我对现在的工作很不满意,做得很不开心,想换一份工作。刘媛媛答:你需要想明白,你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还是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如果是后者,即使你换了工作,也依然不开心。(23333,看到这个回答时,真的有恍然大明白的感觉) <2>有人问冷冷:冷崽,由于很久未处于亲密关系之中,我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不快乐。 我回:别指望另一个人的出现,能让你变得快乐。脱不花说过:单身过得不愉快,有伴侣之后也不会愉快。 / 06 / 另外,我之前写过一个姊姊篇:你会因为这篇文章,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要义是:不要从空泛的「自制力」、「没有反馈」、「意志力」等方面不停地分析自己;而是去解决具体时刻的细碎问题,比如「如何做到6点起床」、「如何坚持背完1小时单词」。 本篇是妹妹篇,劝你在寻找具体的问题时,擦亮你的双眼:生活的本质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问题」为中性词,比如饿了要吃饭,也是在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到真正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