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容易自责的性格,你所受过的伤害,It’s not your fault丨谈谈心理学

 gfergfer 2019-11-28

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胖友们好,掐腿一算,本冷已经消失23天了。嘻嘻嘻,特地回来看看嗷嗷待哺的你们。

后台说想我的留言都炸了,感动到边滴眼药水挤眼泪边看。朕已阅,但是过了48小时无法回复诶诶诶。

好了,闲话不叙。

/ 01 /

24天前的推送他们一直坚持说我不行,但我从不曾怀疑自己的价值,有这样一段话:

那些拥有高度的自我认同的人, 他们同样经历挫折、经历否定,和世上的其他人并无任何不同;他们同样不理解、不甘心,痛楚绝望、无比煎熬,但一般不会选择对内攻击自我、质疑自身。

他们的痛楚和质疑,是对外的,向外寻找原因,减少了诸多内耗。

Emm,这段旁逸斜出、并非主旨的话,貌似引起了诸多胖友的共鸣,于是2月的第一天,我忽然想细说这个问题:“自我攻击”和“内耗”。

/ 02 /

在遭遇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中的冲突、挫折乃至失败时,习惯性地首先转向自身寻找原因,并且持苛责、否定自己的态度,甚至更多沉溺于挫败感的情绪之中,认为自身存在难以撼动的、仿佛与生俱来的缺陷,鲜少能够真正去解决问题,这是我对“自我攻击”的定义。

习惯性“自我攻击”的人,将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于自身;或者说,认为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最为决定性的原因,起码是自己更常去追究的原因;对自己常持大吼大叫、指手画脚的态度。

每发生一件带来挫败感的事情,我们便立即开设法庭,法官、律师、被告全部是自己,一场接一场严苛的审判:“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

这场独角戏,唱了一天又一天,不知疲倦,并无尽头。

/ 03 /

一个内化了的高高在上、具有无限威严的法官人格,ta可能是你童年时严厉的母亲、父亲或者苛刻的班主任:这一切都是你的问题,你知错了么?我为什么有你这样的孩子?

当你跌倒的时候,父母责怪的是你还是地板?是在主观层面上进行情绪宣泄,还是客观上寻找理由并告诉你如何避免?

一种极端的场景是:跌倒之后,膝盖疼痛,甚至裤子擦破,孩子哭泣,父母厌烦于哭声,责备其太不小心,甚至威胁:不要再哭了,再哭我打你了。

——这是你的错,你给我添麻烦了。所以全部是你的错。地板并不是一个好的情绪宣泄口,只有活生生的孩子才是。

这让我想起“完美受害者”这一概念:事件中的受害者,作为个体所存在的原因(瑕疵),反而成为人们谴责的焦点所在。

成长过程中,具有审判权的长辈们,所给予的有意或无意的恶意,大抵是“自我攻击”最重要的成因。——大多数是无意吧,这不是为其开脱,毕竟认知水平达不到。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会成为恶龙。

恶龙已经内化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04 /

“自我攻击”的人,或多或少有完美主义的属性。对于自我的挑剔和严格,往往导致比自身客观水平更差的表现。

如果说“一个人是一支队伍”,那些强悍的、健康的队伍,倾向于将能量对外发起抗争。

正如我在上篇推送中提及的案例,校招季中,被很多公司拒绝的H,还是认为自己很优秀,认为自己闪闪发光,那份优越感和骄傲,才不至于让她接受所谓现实、沉沦下去。

即使木已成舟,依然期待这小船埋下之后,能够长出鲜嫩的芽。

“自我攻击”的人,在“坏事”发生之后,常常耽于内耗,耽于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我就是不行”,“我真的不如别人”、“我大概好不起来了”。“内耗”了诸多意志力之后,往往陷入习得性无助。

当个体对不可控事件产生无助感,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时,不仅会导致无助感和抑郁的动机和认知缺陷,而且还伴有自尊的下降。

最重要的是,如果那些非抑郁的个体具有这种归因方式,那么,他们在未来遭遇不幸事件后患上抑郁发作的几率会更高。(《变态心理学》 王建平 张宁 编著)

/ 05 /

谈及“自我攻击”,最后的解救之道大抵是悦纳自己。

呵。谈何容易。我倾向于认为,并且坚定认为,“自我攻击”的特质,在很久很久的时间内无法改变,“很久”以数年为最基本的单位。

甚至,当你刚刚有了一段时间的“悦纳”经历,也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被打回原形。成年之后,遇到的挫败感,是会越来越多的。

没关系。

这是一个不断抗争的过程,如同反抗绝望。但总归有希望在。

/ 06 /

其实,审判者已经离开了。你看到了么?他们已经不在了。

你不是那个委屈地缩着肩膀,被大人们动辄批评发难的小孩子了,没有人在居高临下地审判你有罪了。

权力者已经不在了。

剩下的是一具空壳。如果你意识到它只剩一副空无的躯壳,也许正是改变真正发生的开始。

你是自由的,只要你愿意。

恶龙已经走了,让自己的恶龙也休息吧。别再和恶龙缠斗,想一想恶龙的好处,也许是让其安静的最好方法。

/ 07 /

把“自我攻击”视为一个机会。

毕竟,在无法窥得路径之时,越急于挣脱的东西,往往越容易陷得深。急于摆脱“自我攻击”,反而导致更加猛烈的“自我攻击”:我怎么又攻击自己了……

愈来愈咆哮的恶龙。

如果把它当作一个优势呢:诶我发达的触角,灵敏地探触到了危险的信号,那我很棒棒啊。

我比别人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就意味着我有成长得更快的可能性。

但是,这份“自我攻击”和“自我反省”,在转化为对自身的思考以及行动时,要打几分折扣才行。

因为内在的法官,是过于严苛的。

你跌倒了,地板需要负至少一半责任。

还有三分责任在于,这件事的发生有其必然性,概率问题,怪不得谁。剩下两分,才好丢给自己。

/ 08 / 

《心灵捕手》里的数学天才Will,同时是个问题少年,在听到Sean教授对他说“ It’s not your fault ”之后,卸下所有防备,痛哭流涕。

是啊。这不是你的错。

不但你自我攻击的这件事,不完全是你的错;“自我攻击”本身,也并不是你的错。

It’s not your fault。

你的性格缺陷,你的焦虑,你的懦弱,你容易自责的性格,你所受过的伤害,It’s not your fault。原谅你自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