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啊。你们有过这种经历没?一个字看久了,就突然不认识它了。甚至没办法理解它。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学时候,语文试卷上总有一类试题:给出一个字,让填空标注读音,或者组词。 看了几秒钟,词还没想出来呢,这个字我!竟然!不认识了!每次都慌得一批。 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 01 / 这个事儿啊,在认字组词上面,看似很好玩。但放大到其他事儿上,可就很折磨人了。 譬如说:一件事儿,一个决定,你越是去想,就越是没办法去做了。 陷入各种考量和权衡之中,纠结至死。 一开始想起这件事,你觉得很应该做,也很有动力。但你隐隐觉得还有什么没考虑到,于是又多想一层。 结果悲剧了,新想到的因素,解构了之前动机的合理性。于是你接着试图分析、辩驳,到底做怎样的决定,才能在彻底和完全的层面上,说服自己:
这个肯定-否定-另辟蹊径-肯定-否定的过程,会不断上演。然后,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了。 摇摆不定,踌躇不前。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小的决定还是大的决定,都是如此。 / 02 / 哈。发现没有?就像你看一个字久了,就没法认识它了一样,你越是去剖析做某件事的合理性,就会失去这个合理性。 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决定,都是经不起细细琢磨的:
很多人都是如此,做任何一件事,都想找到完全充足的理由。 / 03 / 可是小时候我们真的不这样。放学后老师布置了作业,我们或是先做好作业,然后看电视;或是先看完固定时间放的电视剧,再做作业。 啊最近成绩差了,被老师批评了,行吧,那我努力一点,接下来每天5点起床背书。 真的非常简单,只遵循最简单的规则:
这种非常简单直白的思维,非常好啊。如果你去观察,会发现,这种直线思维的人,才是执行力强的、容易做成事的人。 / 04 / 我大学在哈尔滨,秦女士在杭州。那会儿她特别想去看看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这事儿她前后提了两三年。每次她说起,我都暗暗做着准备。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以下原因,秦女士三
倒是我,去了一趟杭州,吃了一碗螺蛳粉。 / 05 / 而我另外一个朋友赵女士,她男友也在哈工大,我们三个是高中校友。某年冬天,她说想来哈尔滨玩儿,说来就来了。 虽然买到的是硬座,虽然是3个人挤在两个座位上,虽然长达20小时的车程,她的腿都肿了。 那会儿我正在纠结到底要不要考研,分析来分析去:我够不够聪明?我学习能力到底还行不行?如果考不上怎么办?最近几年我成绩一直不好啊?我好害怕啊……好难做决定啊…… 赵女士跟我说:有什么好纠结的?我之前每次考证,就一直一直特别努力地看书,不会的就更认真学;这个考得不好,还有下次机会。我要是你,想考研的话,就拼命学习就好了啊。 看,和她来哈尔滨的思路一样:既然我要来,有没有座位、冷不冷,我都要来,想方设法也要来。 秦女士大学毕业好几年了,迄今没有去过哈尔滨。(我没有这样的废物朋友 / 06 / 我在想,如果在「做事」和「做决定」和「执行力」方面,赵女士的思维是直线,秦女士的估计是网状结构吧。 任何一件事,都是经不起细细琢磨的。你总能找到某些不够完美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你去做。 你想过嘛?无论你怎么做,你总能找到理由的,哪怕这两个决定是完全相反的。并没有完全正确的对与错。 看看我们小时候怎么做的,看看赵女士怎么做的。 不纠结的人生,真是又美好又自由。我教你几个,对我来说很有用的咒语吧: 只想一层就好了:我想减肥,那我就少吃多动。 遵循最简单的规则就好了:我想成为优秀的人,那我就更努力一点。 做与不做,一念之间:想理清楚要不要做事,你会用很多力气。用力过度的结果,就是这件事儿你看不清了。 放弃用力,做与不做,其实只是一念之间。 把问题想复杂,每个人都会,也都乐此不疲。但把问题想简单,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