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的“行为艺术”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孟母断机教子)

家长的“行为艺术”

(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4期《莫愁·家教与成才》)

前几天读刘涵同学的日记,认识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母亲。刘涵在日记中写道:“……记得初一暑假的最后几天,我作业还没写完,却仍迷恋于电视,我妈急了,一生气,把我的书全填进了炕洞,让我抱柴禾烧炕。我当时吓坏了,恳求妈妈原谅,自己把书掏了出来。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有一种愧疚感,觉得对不起妈妈……”

现在的中学生,一般都给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贴上“爱唠叨”的标签。究其原因,责任并不在孩子身上。一些家长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又爱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整天翻来覆去地就那么几句话,能不让孩子心烦吗?而刘涵同学的母亲就不同了,她话虽不多,但行为震撼,一下子就让女儿认识到了错误。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行为艺术,家长教育孩子,缺少的不正是这种“行为艺术”吗?

其实,如此“行为艺术”,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卖肉啖子”、“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等教子故事,千百年来传为佳话。其中“截发延宾”、“封坛退鲊”讲的是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母亲的教子故事。

陶侃的母亲谌氏,因教子有方,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四大贤母”之一。

陶侃年轻的时候,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知道母亲爱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高兴。但当得知这坛糟鱼人家作坊里拿来的,并未花钱的时候,喜去忧来。她将糟鱼坛口重新封好,叫客人把鱼带给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为不益,乃增吾忧也。”这就是陶母“封坛退鲊”的故事。陶侃收到糟鱼和责书,万分愧疚,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的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一生不但立下赫赫战功,其治下的荆州因“路不拾遗”而留下永世美名。

孟母、陶母可谓极具智慧的家长了。其实,这样的智慧型家长,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

十几年前,在我们当地也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别出心裁的“行为艺术”,使本来顽皮的儿子小刚(化名)发奋读书,最终成为我们市的高考文科状元。

小刚天资聪颖,却生性顽皮。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参加语文竞赛,因为与语文老师有矛盾,他故意交了白卷,把语文老师都气病了。中考,他成绩也不甚理想,勉强考上市二中,而且是交高价费的那种。小刚知道自己家庭条件比较差,也没脸向父亲伸手要钱,只得硬着头皮,每天跟父亲到地里干活。父亲也从来不提上学的事儿,每天带着小刚,拣最脏最累的活干——他是想让孩子体验一下家长劳动的艰辛。眼看开学三四天了,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小刚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终于,有一天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小刚对父亲说:“爸爸,我要上学!”“行!”父亲没有多说话,他看到了孩子的改变,他知道这时候并不需要自己说什么。回到家中,他与妻子商量借钱让孩子上学的事儿——其实他家中并不是拿不出学费,他只是做个样子,让孩子再次受到触动。两天的时间,他把钱“借”齐了——实际上,他是把家中的整钱,全部换成了零钱,装了满满的一书包。到了学校,当父亲把一书包零钱,全部倒在老师办公桌上的时候,小刚震惊了!他流着眼泪,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他成了全校最刻苦的学生,而且每次考试都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先由普通班的下游,成为第一名;调到重点班后,一年的时间,又从下游跃升为前几名。上高三的时候,他向家长要求到校外租房住,为的就是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学习。父母看到儿子取得了如此好的学习效果,便欣然应允。结果高考,小刚成了全市的文科状元。

这就是家长“行为艺术”的魅力!家长朋友们,教育子女,说教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但要想让孩子产生心灵的震撼,非这样的“行为艺术”莫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