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9-4-4 张氏家谱文化通讯己亥一号·清明祭祖专号
2019-11-28 | 阅:  转:  |  分享 
  
张氏家谱文化通讯·己亥一号·

清明祭祖专号·祭祖诗文资料













































一、海安曲南百忍堂张氏的杰出的祖先——张氏得姓祖张挥、中华谋圣大汉留侯张良、中华医圣张仲景、中华科圣张衡、央视《新天仙配》玉皇大帝的原型道德模范张公艺、中华草圣张旭、张氏迁海始祖张焕祥三公的祭祀诗文

(一)先祖·谋圣·智慧模范·人杰第一人·大汉留侯张良的祭祀诗文

1、关于张良的文化元典——

、《史记集解·留侯世家》原文

留侯【索隱】韋昭云「留,今屬彭城」。按:良求封留,以始見高祖於留故也。【正義】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張良者,【索隱】漢書云字子房。按:王符、皇甫謐並以良為韓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賊急,乃改姓名。而韓先有張去疾乃張譴,恐非良之先代。其先韓人也。【索隱】良旣歷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云「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潁川也。【正義】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里也。」大父開地,【集解】應劭曰:「大父,祖父。開地,名。」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韓系家及系本作桓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索隱】謂大父及父相韓五王,故云五世。???????良嘗學禮淮陽。【正義】今陳州也。東見倉海君。【集解】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索隱】姚察以武帝時東夷穢君降,為倉海郡,或因以名,蓋得其近也。【正義】漢書武帝紀云「元年,東夷穢君南閭等降,為倉海郡,今貊穢國」,得之。太史公修史時已降為郡,自書之。括地志云:「穢貊在高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集解】服虔曰:「狙,伺候也。」應劭曰:「狙,七預反,伺也。」徐廣曰:「伺候也,音千恕反。」【索隱】按:應劭云「狙,伺也。」一曰狙,伏伺也,音七豫反。謂狙之伺物,必伏而候之,故今云「狙候」是也。擊秦皇帝博浪沙中,【索隱】服虔云「地在陽武南」。按:今浚儀西北四十里有博浪城。【正義】晉地理記云「鄭陽武縣有博浪沙」。按:今當官道也。誤中副車。【索隱】按:漢官儀天子屬車三十六乘。屬車即副車,而奉車郎御而從後。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集解】徐廣曰:「圯,橋也,東楚謂之圯。音怡。」【索隱】嘗訓經也。閒,閑字也。從容,閒暇也。從容謂從任其容止,不矜莊也。邳,被眉反。按:地理志下邳縣屬東海。又云邳在薛,後徙此。有上邳,故此曰下邳也。李奇云「下邳人謂橋為圯,音怡」。文穎曰「沂水上橋也」。應劭云「沂水之上也」。姚察見史記本有作土旁者,乃引今會稽東湖大橋名為靈圯。圯亦音夷,理或然也。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索隱】崔浩云「直猶故也」,亦恐不然。直言正也,謂至良所正墮其履也。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集解】徐廣曰:「一云『良怒,欲罵之』。」【索隱】毆音烏后反。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索隱】業猶本先也。謂良心先已為取履,故遂跪而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集解】徐廣曰:「一曰『為其老,強忍,下取履,因進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集解】徐廣曰:「編,一作『篇』。」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正義】括地志云:「穀城山一名黃山,在濟州東阿縣東。濟州,故濟北郡。孔文祥云『黃石公鬚眉皆白狀,杖丹黎,履赤舄』。」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正義】七錄云:「太公兵法一袠三卷。太公,姜子牙,周文王師,封齊侯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嘗殺人,從良匿。???????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集解】漢書音義曰:「官名。」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索隱】殆訓近也。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集解】徐廣曰:「即司徒耳,但語音訛轉,故字亦隨改。」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輙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集解】徐廣曰:「嶢音堯。」良說曰:「秦兵尚彊,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竪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集解】徐廣曰:「五,一作『百』。」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索隱】旗幟音其試二音。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索隱】謂卒將離心而懈怠。」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集解】徐廣曰:「一本『噲諫曰:「沛公欲有天下邪?將欲為富家翁邪?」沛公曰:「吾欲有天下。」噲曰:「今臣從入秦宮,所觀宮室帷帳珠玉重寶鍾鼓之飾,奇物不可勝極,入其後宮,美人婦女以千數,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願沛公急還霸上,無留宮中。」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集解】晉灼曰:「資,藉也。欲沛公反秦奢泰,服儉素以為藉也。」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索隱】按:此語見孔子家語。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將奈何?」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鯫生【集解】徐廣曰:「呂靜曰鯫,魚也,音此垢反。」【索隱】呂靜云「鯫,魚也,謂小魚也,音此垢反」。臣瓚按:楚漢春秋鯫生本姓解。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奈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賔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及見項羽後解,語在項羽事中。???????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鎰,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集解】如淳曰:「本但與巴蜀,故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襃中,【正義】括地志云:「襃谷在梁州襃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昔秦欲伐蜀,路無由入,乃刻石為牛五頭,置金於後,偽言此牛能屎金,以遺蜀。蜀侯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塹山堙谷,致之成都。秦遂尋道伐之,因號曰石牛道。蜀賦以石門在漢中之西,襃中之北是。」又云:「斜水源出襃城縣西北衙嶺山,與襃水同源而流派。漢書溝洫志示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以行船。」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閒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弃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於子房,曰:「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集解】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或曰前世湯武箸明之事,以籌度今時之不若也。」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索隱】按:崔浩云「表者,標榜其里門也」。商容,紂時賢人也。韓詩外傳曰「商容執羽籥馮於馬徒,欲以化紂而不能,遂去,伏於太行山。武王欲以為三公,固辭不受」。餘解在商紀。釋箕子之拘,【集解】徐廣曰:「釋,一作『式』。拘,一作『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集解】如淳曰:「革者,革車也;軒者,赤黻乘軒也。偃武備而治禮樂也。」【索隱】蘇林云:「革者,兵車也;軒者,朱軒皮軒也。謂廢兵車而用乘車也。」說文云:「軒,曲周屏車。」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索隱】按:晉灼云「在弘農閺鄉南谷中」。應劭曰十三州記「弘農有桃丘聚,古桃林也」。山海經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廣三百里」也。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弃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集解】漢書音義曰:「唯當使楚無彊,彊則六國弱從之。」【索隱】按:荀悅漢紀說此事云「獨可使楚無彊,若彊,則六國屈橈而從之」。又韋昭云「今無彊楚者,言六國立必復屈橈從楚」。是二說意同也。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索隱】高祖罵酈生為豎儒,謂此儒生豎子耳。幾音祈。幾者,殆近也。而公,高祖自謂也。漢書作「乃公」,乃亦汝也。令趣銷印。???????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項籍事中。???????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鬬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集解】如淳曰:「復音複。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韋昭曰:「閣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徧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集解】徐廣曰:「多作『生平』。」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集解】漢書音義曰:「未起時有故怨。」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羣臣,羣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索隱】地理志縣名,屬廣漢。什音十。【正義】括地志云:「雍齒城在益州什邡縣南四十步。漢什邡縣,漢初封雍齒為侯國。」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羣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臯,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正義】殽,二殽山也,在洛州永寧縣西北二十八里。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右隴蜀,【正義】隴山南連蜀之岷山,故云右隴蜀也。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索隱】崔浩云:「苑馬牧外接胡地,馬生於胡,故云胡苑之利。」【正義】博物志云「北有胡苑之塞」。按:上郡、北地之北與胡接,可以牧養禽獸,又多致胡馬,故謂胡苑之利也。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索隱】按:此言「謂」者,皆是依憑古語。言秦有四塞之國,如金城也。故淮南子云「雖有金城,非粟不守」。又蘇秦說秦惠王云「秦地勢形便,所謂天府」。是所憑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索隱】按:周禮「二曰詢國遷」,乃為大事。高祖即日西遷者,蓋謂其日即定計耳,非即日遂行也。???????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集解】漢書音義曰:「服辟穀之藥,而靜居行氣。」杜門不出歲餘。???????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閒,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索隱】四人,四皓也,謂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按:陳留志云「園公姓庾,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里修道,故號曰夏黃公。角里先生,河內軹人,太伯之後,姓周名術,字元道,京師號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又孔安國祕記作「祿里」。此皆王劭據崔氏、周氏系譜及陶元亮四八目而為此說。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索隱】此語出韓子。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閒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集解】徐廣曰:「夷猶儕也。」【索隱】如淳云:「等夷,言等輩。」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鼔行而西耳。【集解】晉灼曰:「鼓行而西,言無所畏也。」上雖病,彊載輜車,卧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彊。』」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閒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羣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集解】司馬彪曰:「長安縣東有曲郵聚。」【索隱】郵音尤。按:司馬彪漢書郡國志長安有曲郵聚。今在新豐西,俗謂之郵頭。漢書舊儀云「五里一郵,郵人居閒,相去二里半」。按:郵乃今之候也。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彊卧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集解】如淳曰:「調護猶營護也。」???????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集解】韋昭曰:「繳,弋射也。其矢曰矰。」【索隱】馬融注周禮云:「矰者,繳繫短矢謂之矰。」一說云矰,一弦,可以仰高射,故云矰也。尚安所施!」歌數闋,【索隱】音曲穴反,謂曲終也。說文曰:「闋,事也第2页。」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集解】徐廣曰:「一云『出奇計下馬邑』。」及立蕭何相國,【集解】漢書音義曰:「何時未為相國,良勸高祖立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衆,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索隱】春秋緯云:「舌在口,長三寸,象斗玉衡。」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弃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索隱】赤松子,神農時雨師,能入火自燒崑崙山上,隨風雨上下也。」乃學辟穀道引輕身。【集解】徐廣曰:「一云『乃學道引,欲輕舉』也。」【索隱】辟音賔亦反。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集解】徐廣曰:「文成侯立十六年卒,子不疑代立。十年,坐與門大夫吉謀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糓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集解】徐廣曰:「史記珍寶字皆作『葆』。」留侯死,并葬黃石冢。【正義】括地志云:「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每上冢伏臘,祠黃石。???????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索隱】按:物謂精怪及藥物也。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索隱】按:詩緯云「風后,黃帝師,又化為老子,以書授張良」。亦異說。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集解】應劭曰:「魁梧,丘虛壯大之意。」【索隱】蘇林云「梧音忤」。蕭該云「今讀為吾,非也」。小顏云「言其可驚悟」。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索隱】子羽,澹臺滅明字也。仲尼弟子傳云「狀貌甚惡」。又韓子云「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稱其貌」,與史記文相反。留侯亦云。???????索隱述贊曰:留侯倜儻,志懷憤惋。五代相韓,一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筭。橫陽旣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願遊,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北辰按语】:《千字文》曰:“慎终追远,得能莫忘。”后世子孙无论如何飞黄腾达,都应该不忘先祖的恩泽庇佑。俗语云:知恩必发,忘恩王八。忘记祖宗恩德者,何以为人?留侯张良是有信史《吴郡图经续记》记载的吴郡张氏远祖,故张氏清明祭祖之第一人杰应该是大汉开国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本族堂叔张氏家谱第一主编张祥林公在其回忆录《西域行》的题词云“为祖国效力处处,好男儿志在四方——张良七十代孙之豪言壮语”。祥林公为全族提供了优秀的榜样:始终不忘其张良七十代孙的身份,为国效力,终于事业有成,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其次是九世同堂的张公艺——中国中央电视台所播放的电视剧《新天仙配》把张公艺当成古代最高级别的道德模范,由赤脚大仙下凡采访证实他的道德模范事迹,推荐他当了玉皇大帝!这两位先祖,我们海安曲南百忍堂张氏的传统对联:“齐家公艺,治国子房”,早就确认他们二人是我们海安曲南百忍堂张氏的先祖,所以我们切切不可数典忘祖,一定要缅怀先祖的高风亮节,把他们两位和迁海始祖张焕祥一起,作为每一房所必须祭祀的先祖,为此,北辰特将有关三人的祭祀诗文再次刊印,奉献给全族十六房,以资纪念云尔。其余各房祭祖诗文理应由各房后胤中之才彦创作,北辰为了使之有所依傍,对玉山、华山、德山、友山、龙山、锦山、友富、友根等八房先祖之祭祀诗文,提供参考文档。其他各房可以此参照,撰写之。

、《吴郡图经续记》(宋朱长文撰)(摘录)

《吴郡图经续记》(宋)朱长文撰,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一九九九年八月第一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弁言: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闾建城,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城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是我国方志中的名著,辑有其他志书未收的苏州珍贵史料,故为学术界所重视。

阊门,吴王阖庐建城之始立陆门八,以象八风,其西曰阊门者,象天门之有阊阖也。故名阊阖门,吴王阖庐时有之。或云鲁匠般所制也,有高楼阁道,吴兵后由此出伐楚,改曰破楚门。吴属楚,日后阊门。

张翰,葬横山东五里。翰,吴人,见几而作,托意莼鲈,归以毁卒,可谓高行之士。

张良七世孙曰睦,字选公,为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吴郡张氏皆其后也。

张长史,吴县人也。为人个傥闳达,卓雨不群,所游者皆一时豪杰,其草书入神品。初,为常熟尉,有老叟陈牒,既判去,不数日后来,长史怒而责之曰:“汝何以细故屡扰吾官府也?”叟曰:“欢君笔迹奇妙,欲以藏箧笥耳,非有所论也。”因问所藏,书出其父书,长史视之曰:“天下奇书也。”自此益书其法。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下笔愈奇。尝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视之,自以为神,不可后得也。世以此呼张颠,后为金吾长史。

吴江旧有“如归亭“,俯视江湖,为天下绝景处,昔人题咏最多。庆历中,知县事张先益修饰之,蔡君谟为记其事。熙宁中林郎中肇出宰,又于“如归”之侧作“鲈乡亭”,陈文惠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也。亭旁书范蠡、张翰、陆龟蒙像,谓之“三高”,好事者为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宋朱长文撰。长文字伯原,苏州人,未冠,登进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后以苏轼荐充本州教授,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书成於元丰七年,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之风。州郡志书,五代以前无闻,北宋以来未有古于《长安志》及是记者矣。朱彝尊跋咸淳《临安志》,历数南北宋地志,不及是记,知彝尊未见其书,为希觏之本也。长文自序称古今文章别为《吴门总集》,书中亦屡言某言见《总集》,今其书已不传,是记亦幸而仅存耳。

【编者按】这是本族祖脉相传自留侯张良的一份重要文献。也是吾族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切望全族珍之宝之焉!

、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自大父起五世相韓。秦滅韓,時良方年少,未及宦。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擊秦皇帝博浪沙,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足以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留侯死,並葬黃石。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所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2、《张氏家谱·第一版》中北辰撰写的关于张良的纪念诗文一、族祖子房公的兵学谋略智慧锦囊

族祖子房公谋略智慧为华夏一绝。集中体现在《三略》中。《三略》虽然相传为黄石公所作,但据《史记》,所谓黄石公乃张良为引起刘邦重视的一种假托,实际上并无其人,仅仅是山中的一块黄石而已。它是子房公的后继者崇拜者们对子房公事迹及谋略的总结与理论概括(与《论语》相似)。

在《三略》中,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及儒家思想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学体系。

1、道家思想《三略》最集中阐述道家思想的是《上略》的开头部分,如“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如“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如“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等。其意义在于,通过,“刚”“柔”这对范畴的分析,为全书确立了“尚柔”的谋略起点。

2、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上略》“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一节中,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因”字,它为《三略》确立了“贵因”的谋略原则。

3、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在上、中、下三略中都有反映。《上略》中,如:“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中略》如:“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主)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等。《下略》如:“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不怨。”其意义在于通过对“赏罚号令”的阐述,确立了《三略》以法治军的一般原则。

4.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三略》尤其是《下略》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上略》如:“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下略》如“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降体以礼,降心以乐。”“以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等等。通过对“礼乐教化”的弘扬,儒家思想为《三略》确立了以德治国的基本取向。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家在《三略》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三略》的思想体系。

在《三略》中“道”、“德”、“仁”、“义”、“礼”是“五者一体”的,是“不可无一”的;“皇道”、“帝道”、“王道”、“霸道”是兼论的,是互相包容的。

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阴阳家理论察形势,以法家原则理将卒,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便是《三略》的全部内容。从人生智慧的角度来说,《三略》的生命力,还在于一个“略”字,在于它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提供给我们许多成功的法则。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则是应当把握的;

刚柔兼济原则。刚柔是反映事物属性

的一对范畴。从刚柔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谋略不外乎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以尚刚为特征的谋略,以尚柔为特征的谋略,以刚柔兼济为特征的谋略。在《三略》看来,纯刚则易折,纯柔则不立。“柔”、“弱”、“刚”、“强”这四者,关键是“兼此四者而制其宜”。兼,强调的是刚柔兼济;宜,强调的是恰到好处。就处世智慧而言,刚也好,柔也好,强也好,弱也好,都只是一种手段而已,都不是绝对的。或先刚后柔、或先柔后刚;或外柔内刚,或外刚内柔。只有能刚能柔,能弱能强,才会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纯刚纯柔、纯强纯弱,都是缺乏灵活性、缺乏应变能力的表现,是根本谈不上智慧二字的。真正的智慧,就在于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真正的成熟,也就在于刚与柔的恰到好处的运用。

顺应时势原则。《三略》认为,“端末

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这实际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就是顺应时势。识时务者为俊杰,古人对于势是非常重视的。战国年间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曾经说:“夫权藉者,万物之率(帅)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背)时事而能成事者寡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做事,必须顺应时势,因时而动。权变是万物的先行,时势是百事的主宰。所以抛弃权变、逆背时势而能成大事的几乎没有。时势之外,还要把握时机。春秋末期的谋略家范蠡说:“圣人不考,时反是守”,“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而一旦时机成熟,便要“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只有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才真正可以称得上高明的谋略家,《三略》反复强调“动应事机”,强调“时至而动”,用意正在于此。

知其所止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

要遵循“极而反,盛而衰”的客观规律的,老子曾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三略》也警告人们说:“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又说:“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就常人而言,确实是知进易,知退难的,因而往往陷于其中不可自拔,从而导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之悲剧的出现。这就要求必须把握上下进退的“度”,留有余地,知其所止,以“花未全开月未圆”为最佳境界,避免过极失当,走向反面。兵学是制胜之学,是竞争之学。只要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兵学应用的天地。尤其在市场竞争中,兵学的启发意义尤其突出。商场如战场,《三略》的许多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商战法则来读的。宋代哲学家程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就商战而言,《三略》最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八个字:“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贤,讲的是重用人才;民,讲的是争取民心。《三略》一书,洋洋万言,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大问题而展开的。而重用人才正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争取民心正是市场营销规划的基点。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离不开这两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略》完全是可以作为一部企业战略专著来读的。需要强调的是,兵学如何运用于包括商场在内的其他社会领域,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触类旁通的“悟”字。读《三略》也是如此,《三略》是一部韬略之书,也是一部益智之书。

从《三略》一书中,可以处处领悟到张良杰出的兵学智慧——战略的长远性,思维的辩证性,方法的灵活性,决策的预见性,意志的坚定性,行动的主动性,管理的复杂性,等等。这正是战略经典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三略》产生于两千年之前,但它的生机是不会枯竭的,《三略》的价值也会垂之永恒的。我们为先祖张良杰出的兵学韬略与智慧而自豪,同时更应该弘扬而光大之焉,应该从中吸取富国强兵的谋略智慧,为使习总倡导的“中国梦”美梦成真,而贡献智慧与力量!!!

族祖子房公的道德与智慧的故事——张良与“百忍成金”的张氏族魂A、孺子可教——说隐忍与谦忍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圯桥上闲游,一个身穿粗布衣服的老翁走到张良附近,故意把鞋甩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吃了一惊,真想狠揍老翁几下,可是看在他是个老翁的面子上,强忍怒气,把鞋取了上来。老翁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取了上来,索性把好事做到底,于是跪着给他穿上。老翁穿鞋后,笑着离去。张良很是吃惊,一直目送着他。老翁走了一里多地,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有出息。五天后黎明时,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感到此事怪异,连忙跪下说:“遵命。”????五天后黎明,张良到场时,老翁已经先到了,老翁生气地说:“与老翁相约,你却来晚了,这是怎么回事?”说罢就走,对张良说:“再过五天后早点来。”五日后鸡鸣时刻,张良便去了,可是老翁又先到了。老翁再次生气地说:“你来得这么晚,为什么?”说罢就走,对张良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翁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理当如此。”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完成大业,后十年会兴旺发达。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我就是(彀-弓+禾)城山下黄石。”老翁说完就走,也没有别的话,以后再没有露过面。天明后,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后张良苦读兵书,终于辅佐刘邦成就一番事业。

【北辰按语】这里表面上看张良从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这是他成为帝师,得以辅佐刘邦灭楚兴汉的重要条件。但是,读过苏轼的《留侯论》以后,你才可以领悟到,实际上,这是黄石公有意挫磨他在博浪沙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的暗杀秦始皇的行为失败以后的忿忿不忍之心;锻炼他“动应事机”、“时至而动”的“隐忍、坚忍”的意志品质。这才是他辅汉灭楚的真正法宝。张良的以“忍”为上的实践与智慧是构成张氏“百忍成金”族魂的核心品质。历代张氏凡是有所作为者无不从中受到教益。下文所说的张公艺九世同居创立百忍堂,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忍让的故事,都是族祖张良“百忍成金”族魂的体现。

B、谦逊礼让宽宏大度张良辞封三万户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权贵世家。他的祖父张开地先后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在厘王、悼惠王两朝为相。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旗帜。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在做了五年皇帝后,开始封赏功臣。刘邦说:“张子房作为谋士,出谋划策,对我军政策方略的制定起到了重大作用,必须重赏。张子房可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受其赋税,以作封赏。”

张良辞谢说:“臣能得封留地便足够了,实在不敢承受齐地三万户的封赠。”就这样,张良辞了厚封,只取了留地。张良不求自封,却建议刘邦立萧何为相国。辞三万户封地,荐萧何为相,正显示了张良这样的为汉王朝建立大功、创建西汉的元老不居功自傲,谦让忠厚的品德。兴汉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也曾坐牢,只有张良得到安然无恙,这与他的谦让有一定的关系。

[北辰按语]张良辞封三万户的故事又一次表现了他的谦忍礼让的品质。兴汉三杰韩信之所以如同“烈火烹油”般迅速败亡,萧何也未能免除牢狱之灾,唯有张良得以善终,这也是张良“百忍成金”品德与智慧之价值的又一次生动的体现。我们纪念张良,就要理解苏东坡苦口婆心地阐述留侯张良辅汉灭楚的成功原因——一个字“忍”而已!!!

三、族祖子房公传赞

张良小传与年谱小传

张良(?—前189),字子房,城父(今河南宝丰东人),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恐怕也是知名度最大的张姓英雄。

良祖张开地,父张平曾五相韩王,这种贵族世家后裔的身份使他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亡国之痛。於是,在秦朝统治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策划刺杀秦始皇的是貌如妇人,书卷气十足的张良,而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西汉开国祖刘邦,尽管当时,他们已萌发了取代秦皇坐享天下的雄心。

博浪沙的刺杀行动以失败而告终,死里逃生的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张良。为报国仇已盪尽家产的张良亡命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在这里,他巧遇黄石公,得其传授《太公兵法》,黄石公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果然,十年后,张良成为刘邦的得力谋臣。

陈胜发起秦末农民大起义后不久,乘乱而起儿的刘邦率领一攴义军打到下邳附近,张良因此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开始为他出谋划策略。说也奇怪,他的谋略,一般人难以理解而刘邦却能迅速领悟并付诸行动,从而取得胜利。张良不禁感叹道:“大概是老天爷要成全刘邦吧!”当时,刘邦的队伍是众多义军中较弱的一支,但张良已预感到最后能成就大业的非刘邦莫属。

事实证明,离开了刘邦,张良也不成其为张良。他曾两次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的后裔韩成,谋兴故国,都没有成功,韩成最终歹死於项羽之手,这就更坚定了张良辅助佐刘邦争夺天下的决心。

项羽曾和刘邦等义军首领立约:谁先攻下秦国都城咸阳就奉他为天下主。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刘邦的军队顺利地打到了咸阳的最后一道防线武关。

秦军理所当然地在这里布置了重兵严阵以待,看来一场持久战在所难免,刘对刘邦显然很不利,因为项羽率领的精锐部队也已逼近咸阳了。

这时张良为刘邦提供了一条速胜之道,刘邦听后欣然采纳。他首先使用疑兵之计,派人趁夜间在武关城外的山上树起许多义军的旗帜,造成一种重兵压境的态势。秦军见了,锐气顿减,人心惶惶。张良知道武关守将是屠夫之子,重利忘义,於是趁着秦军被迷惑、军心动摇的时机差人携货宝潜进城内赂降守将。胆怯而贪财的守将果然应允,并主动提出马上合军共击咸阳。

刘邦闻讯大喜,正要答应下来,张良不失时机地对刘邦进言:“秦军只是主将想投降我们,他手下的士兵不一定服从,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合兵,恐怕会出乱子。不如趁他们现在戒备松弛,军心不定,发动猛攻。”刘邦言听计从,大败秦军,迅速拿下武关,挺井咸阳,秦王子婴见屏障已失,出城束手就擒。

尽管项羽以军事优势为后盾,公然悔约,刘邦没有立即刻成为天下共主,但经此一役,无论在军事实力还是在政治声望上,刘邦成为唯一可与项羽一争雌雄的人。

接着,张良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及时脱险,刘邦封汉中王后,张良又劝他烧毁通往中原的栈道以示无争夺中原的野心,项羽中计,放弃了一举剿灭刘邦的绝好时机,坐视刘邦在汉中积蓄力量。

楚汉相争时,又是张良说服刘邦与九江王黥布等联合起来孤立项羽,形成合围楚军的战略态势;及时阻止刘邦封六国之后,劝说刘邦容忍韩信要求封王的威胁。在刘邦与项羽立盟退兵的关键时刻,张良提醒刘邦当机立断,乘项羽懈怠时发动攻击,终於全歼楚军。可以说,刘邦每次摆脱困境,扭转战局都离不开张良的谋划。

西汉开国,大封功臣,张良却因从未领兵作战,没有军功,无法封侯。刘邦知道了,召集群臣,当众宣布:“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於是封他为留侯,享邑三万户。后代遂以“运筹帷幄”这一成语称颂谋略之士,而张良亦成为最受景仰的古代智者之一。张良的谋略智慧集中体现在《三略》一书中。

张良是个聪明人,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封侯后他不预政事,专心修练长生之术,但还是被迫替后出谋划策,保全了太子之位。他也得以在吕后专权`诛杀旧臣时,安然无恙。

公元前189年,一代英才张良享尽天年,溘然长逝,谥曰文成侯。

张良年谱

公元前250年一岁诞生于韩国首都阳翟五世相韩的相国之家

公元前246年五岁能挥毫抄写诗经硕鼠并能背诵讲解。

公元前243年八岁能解《孙子算经》中的剩余定理。

公元前236年十五岁熟读经典又能演奏各种乐器,尤擅吹萧。

公元前230年二十一岁秦灭韩。张良组织抗秦武装,立志抗秦复国。

公元前228年二十三岁,秦兵杀良母并全家几十口人,激起良的深仇大恨。

公元前224年二十七岁,良毁家纾难,招兵买马游击歼敌。

公元前220年三十一岁,良选力士甘霸,制造120斤重的大铁锤,昼夜训练,准备刺亲王。

公元前218年三十三岁,良遣甘霸在博浪沙刺秦王,误中副车。秦王大索天下十日,良亡命下邳。

公元前216年三十五岁,良在下邳圯桥遇黄石公黄授良《太公兵法》。

公元前212年三十九岁,项伯在下邳杀人,良活之,送其至东海,请仓海君保佑他。

公元前208年四十三岁,在留县与沛公合兵。

公元前207年四十四岁,辅沛公军西进,破武关,占兰田,秦军不战而降。

公元前206年四十五岁,辅刘邦进咸阳与民约法三章,鸿门宴脱险,封汉中王,烧栈道等皆良之计也。

公元前205年四十六岁,良施连环计,令项羽于水上杀义帝,后又使汉王举国为义帝发丧,激起天下民愤。

公元前204年,四十七岁,良力谏汉王拒绝郦食其封六国之后为侯的建议。

公元前203年,四十八岁,力劝汉王忍怒,封韩信为真齐王。

公元前202年,四十九岁,引项羽军至芒砀山设十面埋伏围之,又令汉军吹萧奏楚乐,唱楚歌,使楚十万大军军心涣散。赞同迁都长安的建议。辞高爵甘愿被封在狭小贫瘠的留县为“留侯”。

公元前201年,五十岁,劝刘邦封其最恨的雍齿为什方侯,以稳定将心。

公元前196年,五十五岁,吕后为保太子地位问计于良,良使其厚礼往请商山四皓。

公元前191年,六十岁,良隐居微山湖以避吕后。

公元前189年,六十二岁,良作赤松子游泛舟渤海、黄海,漫游齐鲁山水,后无病而终,葬于微山湖岛上。

张良赞诗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锥秦博浪沙。

报秦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张良在下邳圯(yi)桥头(邳人土语读“桥”为“圯”)经过“取履”、“跪履”之辱,两次迟到之斥,三起早床,和十五天的苦等之后终于得到了黄石公所授的《太公兵法》。正是这部兵法,使他日后成为“王者师”,完成了助刘灭秦兴汉的大业。]

赞诗·杨万里·《读〈子房传〉》

笑赌乾坤看两龙,淮阴目动即雌雄。兴王大计无寻处,却在先生一蹑中。

(韩信向刘绑请求封为代理齐王,刘邦大怒,张良、陈平悄悄蹑汉王足,力劝刘邦立韩信为王,安抚他,使他助汉灭楚。刘邦大悟,派张良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赞诗·张星·赞先祖子房公(四言古诗·三十四韵)

1迁曾诧异:良躯非魁(司马迁曾感叹,良之谋略奇伟,其躯体应魁梧,而其貌竟如妇人好女!)

奇哉先祖,体弱魄坚。祖伟在智,奇谋撼天!静悟天机,以柔克坚。静若处子,动则豪英!秦王东巡,邦仰羽钦(邦见秦王曰:“有为者应若是。”而羽见秦王则曰:“彼可取而代也!”皆有艳羡之心)唯公不羡,挺身刺嬴。博浪一击,天地震惊!/

2亡命下邳,圯桥试金:黄石老人,五试豪英——取履、跪履,两迟两斥,三起早床,反复折辱,磨去浮躁,始得真金。等十五日,方赐兵经(《太公兵法》)。

3得此兵法,成王者师?东坡奇论,成败在忍。刘邦忍之,养锋待弊。项籍之败,在不能忍。韩信自王,刘邦发怒。张良蹑履,教之当忍。为王者师,岂只兵法?/

4邦离(遭)数困,良谋解围;良成大事,非刘莫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良设奇谋,唯邦悟会。范谋不庸,羽何不纳?良与高祖,天作之合!

5小平之智,乃与良类。体非魁岸,智可经天。非唯智术,亦在能忍。三落三起,终成大业。学习小平,效祖智忍。以智报国,以忍成业!

(二)先祖·人杰第二人·央视《新天仙配》玉皇大帝的原型·齐家道德模范·百忍堂创立人张公艺传赞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孝友传》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之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夫善于父母,必能隐身锡类,仁惠逮于胤嗣矣;善于兄弟,必能因心广济,德信被于宗族矣!推而言之,可以移于君,施于有政,承上而顺下,令终而善始,虽蛮貊犹行焉,虽窘迫犹亨焉!自昔立身扬名,未有不偕孝友而成者也。前代史官,所传《孝友传》,多录当时旌表之士,人或微细,非众所闻,事出闾里,又难详究。今录衣冠盛德,众所知者,以为称首。至于州县荐饰者,必覆其殊尤,可以劝世者,亦载之。孝友传》(选)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当年先祖张公艺,九世同堂感高宗.高宗亲临问所以,张公不言书百忍.百忍堂名高宗赐,百忍家风万代传.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执.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

百忍歌,歌百忍.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近邻.忍得淡泊可立品.忍得贫苦可余积,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冤.忍得人骂不还口,他的恶口自然收.忍得人骂不还手,他的毒手自办自然丢.忍时被人来称赞,不忍人们说你蠢.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就不忍.事情来时最要忍,事情过后更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自消,一忍百祸皆灰烬.

(三)先祖·人杰第三人·迁海始祖·创业道德模范·焕祥公传赞·赞诗



海陵大地,焕发祥光。吴郡张君,奋发图强。耕读传家,精理农桑。能文能武,好学向上。业精于勤,敢干善想。行行精通,家道兴旺。宽厚仁爱,孝友忠良。善结佛缘,普渡慈航。张氏家业,自公滥觞。迁居曲南,三族同昌。祥公恩泽,山高水长!(注:三族,“东五山”、“西五山”、“六友”)

十年浩劫一过,曲南张氏百忍堂家族和十亿神州一样,在此尧天舜日的春风化雨中,柳绿桃红,气象万千,生机盎然。要问张氏家族如此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其根本何在?答曰:尽在家族的“二十言谱字”之中——“焕绍开素山,长林先生本,仁义礼智信,孝友廉忠诚”。九居百忍堂张氏家族自张良之七世孙张睦迁居吴郡后已有两千年矣。这两千年中张氏家族文明长盛不衰,即如焕祥公虽身处逆境亦终绝处逢生,得以在海陵将吴郡百忍堂两千年文明之祥光焕发光大,其历代子孙绍承开拓,使素山长出茂林,林木必先生本。唐魏征曰:“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欲使家族兴旺亦必正本清源,本者,道德也。即“仁、义、礼、智、信,孝、友、廉、忠、诚”是也。正因为焕祥公创始了本族重德尚义的好传统,故虽经千磨万劫、烈火焚烧,亦自若等闲、绵延不绝、族脉永存也!(“千磨万劫,烈火焚烧”、“若等闲”,等语,见明代于谦《咏石灰》诗)。

由于曲南十六房张氏百忍堂家谱在文革“破四旧”中被烧毁,焕祥公的事迹虽没有书面依据,但有口耳相传,族脉亦当永存也。口耳来源有二:一是焕祥公第六世孙释珍华所述,二是焕祥公五世孙龙山公夫人张王氏对其曾孙玉先(星)的谈话。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传说,焕祥公事迹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两副对联

玉先是龙山公之长房(长旺公)长孙(其伯父张森森无子),故深得其曾祖母张王氏之钟爱。张王氏住在长垛村老住宅东厢房两间瓦房内(龙山公和次子长永公一家信在曲塘镇上),这两间房一明一暗,明间是会客室,里间作卧室,其卧室两滴水的雕花架子木床的踏板上搁着贮存糕点的“龙缸”,中有晚辈孝敬她的各种茶食,老人最喜食大京果,其大如拳头,酥脆香甜,是曲塘著名的茶食,每当她念佛经闲暇时,就将曾孙玉先喊来陪他一起分享食大京果之乐趣。曾祖母边食京果边谈“古稽”(海安方言,即旧事)。她先从大门对联“九居世泽,百忍家声”谈起,说它与堂屋门联“齐家公艺,治国子房”一起都是始祖焕祥公从苏州带过来的,焕祥公在苏州的宗族就是“九居百忍堂”,第二副对联上有两位祖先的名字——“公艺”与“子房”。玉先至今犹记幼年见到大门对联的情景。它是用桐油油过的,其色暗红,不似其他对联那样鲜红,就问“上人”(长辈):“新年为何不贴鲜红的对联?”上人答曰:“这是先祖从苏州带过来的传家宝,岂能轻易换掉!?”我认为,焕祥公当年确实是从苏州带来了两副桐油油过的对联,可是后来龙山公家中的门联,可能不是焕祥公当年的原物,而是仿制品,但其虔诚的态度,确实视之如传家宝(因为一副桐油油过的对联很难经历二百多年而不坏)。

焕祥公从苏州带到海安的这两副对联,确实是焕祥公的伟大奇勋!难怪后代视之为传家宝,我们今天把它编印在《家谱》封面上,亦亟望它传之久远。从这两副对联加上玉先考查的其他证据,可以断定:曲南张氏百忍堂十六房家族确实是吴郡(苏州)百忍堂的宗支之一。由吴郡百忍堂先祖张睦(张良七世孙之老五)可追溯到先祖张良。从而认定汉代开国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乃本族之共祖。简言之,从焕祥公由苏州带到海安的两幅宗族对联,玉先考证出宗族的堂名、世系,从而认定张良为本族始祖。重复地说,证据有六个方面:

1、龙山公夫人对曾孙玉先的谈话,证明焕祥公在迁居海安之前属苏州(古吴郡)百忍堂:2、焕祥公从苏州带来的两副对联,特别是“九居世泽,百忍家声”,凡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几乎人人见过,这是物证;3、《中华姓氏通书/张氏》中载,有张良七世孙(老四)张睦迁居吴郡,后几经迁徙,直到其后代张镇始定居吴郡,成为吴郡百忍堂之祖;4、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堂张氏家谱》载他们的祖先是张睦的大哥张壮,是汉留侯张良的七世孙。中亦有张睦迁居吴郡的记载;

5、《二十五史/旧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更明确的类似的记载(详见本谱《家族元典》)。6、《吴郡图经续记》载:“张良七世孙曰睦,字选公,为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吴郡张氏皆其后也。”(详见本谱《家族元典》)。

(二)困苦玉成

关于焕祥公的身世,曾祖母反复强调他是“苦出身”。他大约在1740左右(乾隆五年时)出生于苏州阊门。本来他家也是“书香门第”,父亲是秀才,常常出外处馆(教私塾),他母亲在家雇了一两个店员在苏州阊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父母晚年得子,对他钟爱异常,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755年左右,因瘟疫流行,父母双亡,遗下他孤身一人,这时他才十五、六岁,店里的资金用于安葬父母后所剩无几,为了维持生计,经族人介绍,只得到阊门外一家豪门大户(主人是满州贵族)当小伙计,先是放牛羊养猪,过了几年因他身材高大,十七八岁岁就被当作大人驱使,扛起重活。挑水挑粪,耕田耙地,扬场筛簸,各种农活,他无一不精。其他林牧副渔各业,行行件件,他都拿得起,放得下。满州贵族蛮横霸道,视之为奴,驱之如牛马。他不甘为奴,就向东家租了十几亩田,另立门户,当了佃农。由于他身高力大,农艺精熟,庄稼料理得很好,年年丰产。庄主看了眼红,就加租金,他不服,被恶霸庄主毒打逼租,他听说江北海安地广人稀,租地租金很低,于是在1765年左右(乾隆30年左右)从苏州只身过江,到了海安祖师庙张古庄(今海安仁桥村)。

(三)佛缘善庆

他先在庙中帮忙,后由方丈介绍他租地务农,他因为得到佛门信徒相助,自认与佛有缘,他本也信佛,其性格宽厚仁爱,乐善好施,不久就成了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张古庄娶了一位佛门信徒的善良女子为妻(约在1770年左右),妻子为人贤惠精明,是一位贤内助。他终于在张古庄成家立业,生子二:绍岳(约在1772年生)、绍武(约在1774年生)。

(四)耕读传家

焕祥公在苏州时十来岁以前,家境尚好,随父读了七八年书。公幼年聪颖,父亲布置背诵之书,他无不滚瓜烂熟。十二岁以前他已将考“秀才”的预备课程(相当于初中)学完,举凡“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幼(《幼学琼林》)”“杂(《农村五、七言杂字》)”“神(《神童诗》、《千家诗》)”“尺读(书信)”、“珠算”、“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五经”中的《诗经》,他都学过。在张古庄安家、娶妻、生子后,他坚持耕读兴家。他边耕边读,利用“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原文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时间,课子读书。其二子:绍岳、绍武,都满腹珠玑,又将乃父焕祥公耕读兴家之家风传给下一代“开(开熊约生于1800年清嘉庆五年)、素(素荣约生于1830年清道光十年)”辈。吾族文化素质较高,沐始祖焕祥公之恩泽良多也!

(五)迁居曲南

焕祥公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他所推的小平车堆放的货物如小山一样,超过常人数倍。在张古庄立业成家后,他农林牧副渔,样样精通,又有一个贤内助,家业兴旺,积累了一定的资产。他又听说曲南一带高沙土地区多旱田,盐碱地多,地价低,但只要开沟灌溉,可以改造为良田。他就到曲南买了几十亩地,迁居曲南。他有魄力,有技术,有资金。开沟筑港,低地改水田,又种绿肥,改良土壤,几十亩高沙地,全被他治理成肥田沃土。【附注:他的儿子绍岳、绍武大约在1800年左右迁曲南甸涂乡(今大陈村),1860年左右他的四世孙素贵公迁长垛村】。

(六)祥光焕发

焕祥公为人巧慧,肯动脑,善用脑,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无论是种田,养蚕、畜牧(养牛、养牛、养猪等),酿酒、榨油、捕鱼捉蟹,无不一精。他开创了农桑牧副并举、耕读孝友兴家的好传统,使物质财富在曲南大地涌流,以儒、释文化为精髓的精神文明的祥光亦得以在子子孙孙中焕发普照。他的子孙辈三大房——“十山”中“东五房”裕山公等的精理农桑,耕读兴家,“西五房”龙山公等的酿酒、榨油、农副工贸、综合经营,“六友”房的精于工程兽医,无一不自焕祥公始。焕祥公之祥光焕发,恩泽绵延,庇佑、激励曲南张氏十六房家族子子孙孙永远奋发上进,兴旺发达。



海安曲南张氏百忍堂列祖列宗传赞选



张裕山传赞赞诗

纵观千载,张氏繁昌。以德为本,美誉远扬。曲南张氏,祖德弘扬。谦和百忍,勤俭自强。宽厚仁爱,至大至刚。孝友慈善,煦煦春阳。美德懿行,裕山为长。兴办义学,培育栋梁。放粥赈贫,普渡慈航。克勤克俭,稼穑烦忙。治生务本,精理农桑。正道直行,大义申张。以德兴家,大道康庄。自强自立,耕读两行。美德垂范,万古流芳。

张裕山,江苏省曲南区甸涂乡长垛村人。1860年(庚申年)8月生。1940年卒。享年80岁。公为曲南张氏族长,主持族内公益活动。公虽布衣,然有忧国忧民之心,常以顾炎武氏之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且眼光远大,重视为国育才,热心奖掖族內子弟及乡亲求学上进,创办长垛小学。创立初始,资金困难。他借助前清举人朱硕的声望,在族内、族外广泛募捐。他请朱硕领衔,成立长垛学校校董事会,远近闻名的一些殷实大户都被他力邀参加校董事会,为办学筹集了必要的基金。除了教师薪金及正常办公费外,还给特困生发助学金,解决了乡里贫苦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公以农桑为治生之本。公及其后代,世世世代代为中农,自强自立,克勤克俭,自食其力,自給有余。在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公及其所属中农阶层成为社会中坚。亦可免受(或少受)社会动荡、陵谷巨变之苦。亦因其有恒产而有恒心,故公虽未留满箱金银给子孙,却留下了无价之宝——美德清操。公对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十分关心,每年数次放粥济贫,而自奉甚菲,生活俭朴,以身作则,为全族垂范。对培养全族孝友家风起了关键作用。公之美德懿行,濽移默化,感染全族,使曲南张氏全族清誉远播,世世代代繁荣昌盛。







献花(0)
+1
(本文系尧乡逸仙北...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