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二)文/大荒

 大荒mzgky45vd1 2019-11-28

文/大荒

二,王羲之左右的书法

王羲之的草书,自己觉得没有张芝好,虽然有时候也被称之为草圣。王羲之的真书,自己觉得胜过他的老师卫夫人,但比之钟繇,似乎还差一些,至少后人是这么评价的。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做为书圣的地位,因为他的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和王羲之同时期的,在行草书方面,就有几个不服,这不服也不是口上说说的。

王羲之有一个很热衷于书法的丞相伯父,叫王导的,据说当年衣冠南渡的时候,就是他把钟繇的《宣示帖》缝在衣服里带到南方,而且发誓书在人在,书亡人亡。


释文:省示具卿,辛酸之至,吾甚忧劳,卿此事亦不蹔忘。然书足下所欲致身处尚在彀中,王制正自欲不得许卿,当如何?导亦天明往。导白,改朔情增伤感湿恶,自何如。颇小觉损不帖有应下悬耿连哀劳满闷,不具。王导

但王导本身的字,后人评价不高,在中下,那时候的中下,要是拿到现在,恐怕是上上了。好在那时候的王导听不到这些评价。尽管如此,他对王家家族后辈的影响却很大。比如王荟。


王荟帖

释文: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顿首。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 七月廿七日。

王荟是王导的儿子,也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珣的父亲。他的字线条对比强烈。气足而近乎张扬。这和他做为丞相的儿子不无关系。整个大开大合,完全率性。

如果王导的字还有些许圆滑的话,王荟的字倒是耿直的近乎刚烈。

王导的孙子王珣,也就是王荟的儿子,他的字却不一样,虽然也率性,但性情中多了一份温润和优雅:

王珣《伯远帖》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同时,也比王荟更加流丽、俊逸。运笔上更是方圆兼济,使转自如。

在当时,他们和王羲之这一支结合在一起,个个都是书法家,构成了东晋时期的王家大军,并且借助他们的社会地位,引领着东晋时期的书法发展。

也就是,那时候如果没有他们家族这样的传承,或是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成就书法,因为,那已经是贵族玩的艺术了,同时也是进入这个贵族阶层用以交流的必备条件。他们靠书法入士,靠书法留名,靠书法成就自己,同时,他们也成就了书法。

与他们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大家族,是谢家,其中就有谢安的,也是书法高手,而且要与王羲之争执牛耳。


谢安帖

释文:每念君,一旦知穷烦冤号慕,触事崩踊寻绎荼毒,岂可为心?”又:“六月廿日具记,道民安惶恐言:此月向终,惟祥变在近,号慕崩痛烦冤深酷,不可居处。

谢安在当时的名气不低于王羲之,同样也在行草上下功夫。也就是,那时写真书的不乏其人,写草书的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写行书的却不多。由此可以见出,当时的行草在民间是刚刚流行的,是比草书还要流行的另一种流行。

行草和草书不一样,草书是由隶书的快写发展而来的,行草却是在当时真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真书的快写,同时结合了章草的连写。这是在真书刚刚形成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是前无古人的。

从我们现在的欣赏习惯来看,写真书的不一定认得草书,如果没有专门训练的话。但行书就不一样,只要认字,行书也就认个七七八八,这是行书的最大优点,而且,它又不像真书那样刻板,又没有草书那样专业,无论从使用还是从表情来看,行书是最切合书写者的需求的,几乎是功用和达意的最完美也是最简便的结合,符合“俭”字。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大致的审美追求,这与政局,与朝廷,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文人隐逸的流行,一定是朝廷的关系太过复杂,一般的文人驾驭不了,或是一般的文人进阶无门,便只好归去,反之,便是“圣代无隐者了。”

隐逸,是需要勇气的,是能够放得下现实的既得利益的,因而,骨子里便含着满满的骨气。同时,隐逸又是美丽的,自由自在的,除了简单的吃饭睡觉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挂怀的,这在人格上,便造就了一种清新,一种隽远。这在魏晋的书风里表现得尤为强烈。以至于后来人在评价魏晋的风骨时,便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那便是“遒丽”。

遒丽,是形容当时书法艺术的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词。遒,遒劲,有骨感。丽,流转,有韵味。


谢万帖

释文:七月十日万告朗等:便流火感伤,兼切不自胜,柰何柰何!转凉,汝等各可可?知近闻邑邑。吾涉道,动下疹乏劣。力及,不具告。父疏。

谢万是谢安的弟弟,他的字如果从遒丽来看,丽或稍逊,但应该比谢安更加遒劲。

和他们比较,王羲之既没有王荟王珣的放,也没有谢安谢万的丽,他有性情,但很克制,他也希望自由,但不会逾矩,如果说他是个得道者的话,他入的应该是人道。是中和之道。


王羲之《丧乱三帖》

《丧乱贴》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谢帖》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帖》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也就是,他的字收放皆成规矩,既不癫狂,也不刻板。既不柔弱,也不刚烈。与谢安他们比较,应该没有他们性情,但一定是一个儒雅而持重的士大夫。因而运笔显得更为厚重。和王荟他们比较,虽少了那份不羁,却也是清逸遒劲,其中还多了一份流丽与合度。

从现在来看,正是他们的不同,才构筑了晋时期生机勃勃的书坛景象。这里,还仅就东晋而言,若将北魏也攘括进来,那便会看到一个纷繁而近乎凌乱的书坛,那样的书坛最不缺的是自由,而最缺的,恰恰是文字流变中的规矩。也因此,王羲之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

遒丽,正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